分享

什么时候最容易暴发传染病?中国古人发现三大规律,相当准确

 松竹同音 2020-02-02
现在新年里,估计大家都呆在家里。武汉新型冠头病毒引起的传染性肺炎,搞得大家都很紧张。其实,传染病一直伴随着人类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是与疫病博斗的结果。

所以,传染是可怕的,但得正确面对和防治。古人都是怎么做的?这篇“梧桐树下戏凤凰”一点号,来聊聊中国人早期对传染病的认识。

这样的记载,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传染病记载。“疾役”即疾疫,就是传染病;“疾年”,就是传染病流行之年疾疫流行之年。

合13658片

合13658片

这些记录说明,殷商人对传染病已有相当深的认识。更难得的是,当时已意识到传染病“人传人”现象,已故国学大师饶宗颐便认为,所谓“疾役不延”,意思就是人传人的情况是否会蔓延。

到了周代,有关传染病的文字记录就多了。

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有多首诗歌提到了疾疫。如《节南山》一诗中称,“天方荐瘥,丧乱弘多。民言无嘉,惨莫惩嗟。”

东汉经学家郑玄就此作笺,认为,“天气方今,又重以疫病,长幼相乱而死丧甚大多也。天下之民皆以灾害相弔,无一嘉庆之言,曾无以恩德止之者,嗟乎奈何。”诗中描写了传染病造成的死亡情况,非常悲惨。

时人墨子亲见了传染病造成的不幸:“今岁有疠疫,万民多有勤苦冻馁,转死沟壑中者,既已众矣。”大概意思是,那年流行传染病,苦了天下百姓,沟里都是死人,太多了。

从记载来看,早期的传染病主要是㾐(疠)、疟(痁)、疥(痎)、瘟(疫)等四种,对人类的威胁最大——

痢,又称疠,其实是传染病的代称,而不是某一种传染病。如《春秋公羊传》:鲁庄公二十年(公元前674年),“夏,齐大灾。大灾者何?大癖也。大瘠者何?痢也。”意思是,夏天齐国发大灾,原来是一种传染病。

甲骨文“疟”

疟,即今在非洲仍很流行的疟疾。在中国古代,甚至在几十年前,还是致死率非常高的传染。先秦时更是可怕,人们躲之不及。《左传·襄公七年》记载即提到疟:鲁襄公七年(公元前566年),郑公子驷,“以疟疾赴于诸侯。”

疥[jiè],又称痎[jiē],其实也是疟疾,只不过是隔日发作。严重的疟疾则称痁[shān]。郑玄疏称:“疥当为痎,痎为小疟,痁是大疟。”《左传·昭公二十年》:鲁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齐侯疥,遂痁。”

瘟,即瘟疫,也不是某一种特定的传染病,而是流行性传染病的通称,小的瘟疫称为“療气”。

先秦人还发现了传染病发生的三大规律,在下列三种情况下下最容易暴发传染病,相当准确——

一气候异常之年。

气候异常是瘟疫发生的重要原因,这就是三国时曹植《说疫气》所说的:“阴阳失位,寒暑错时,是故生疫。”

《礼记·月令》中便将气候对年成的影响作了总结,其中,对传染病的分析也颇为详细——

孟春,行夏令,则雨水不时,草木蚤落,国时有恐。行秋令则民其大疫;季春,行夏令,则民多疾疫。

仲夏,行秋令,则草木零落,果实早成,民殃于疫。

孟秋,行夏令,则国多火灾,寒热不节,民多疟疾。

仲冬,行春令,则蝗虫为败,水泉咸竭,民多疥疠。

从《礼记·月令》记载来看,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传染病,但尤其要注意春夏两季,春夏六个月都要做好预防,而秋十月和冬十一月都要注意。

二灾荒之年。

灾荒之年是传染病高发的年份,这是毫无疑问的,特别是大旱和大涝之后,最容易暴发传染病。

《左传·定公四年》记载,“春三月,水潦方降,疟疾方起。”意思是说水灾之后,疟疾随之发生。西周后期在中国气象史上表现异常,大旱竟然断断续续了150年,导致灾荒连连,民不聊生的背后就是传染病的流行。

三战乱之年。

战争年代也是传染病多发生时间,特别是传播的速度加快,这与人员跨地区流动较大是一致的。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发生了严重的瘟疫,由于齐鲁之间发生战争,鲁国也被传染。

据《春秋》等史书记载,战国248年中,大小战争发生了222次。最多的时候,双方投入兵力近百万人,死亡人数达数十万。由于尸体得不到及时掩埋,往往会成为滋生传染病的温床。战国末期出现了“天下疫”的局面,瘟疫横行,传染病在当时中国全境暴发。如此疾病四处扩散与各诸侯国之间互相征伐,南征北战、东进西突有直接关系。

在认识到传染病发生的三大规律,古人便会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防范。到秦汉时,如何对付传染病,中国古人已有一套行之有道效的手段和办法,有的至今都在使用,如隔离和封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