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鹿柴【古诗词课堂】

 努力的阳光梅子 2020-02-02

主播 | 茉清   文 | 佳一老师

一.学习内容

鹿柴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二.诗词译文

在幽静、空寂的山谷中,看不到一个人,只能听到说话的声音。落日的余晖斜射进山林深处,又映照到青苔之上,那宜人的景色真是少见。

三.词语注释

1、鹿柴(zhài):“柴”同“寨“,栅栏。此为地名。

2、 但:只。

3、闻:听见。

4、返景:夕阳返照的光。

5、 “景”古时同“影”。

6、 照:照耀(着)。

四.专家解读

《鹿柴》是《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四首,也是王维山水诗中的代表作之一。

“空山不见人”,诗人一开始便呈现给我们一座空灵毓秀的山谷,他先从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似乎给人普通平常之感,而紧随其后的“但闻人语响”,就让诗的境界顿出。“但闻”二字令人玩味,通常情况下,寂静的空山尽管“不见人”,却非一片静默死寂。啾啾鸟语,唧唧虫鸣,瑟瑟风声,潺潺水响,定会相互交织,大自然的声音是那样丰富多彩。

然而诗人却感觉这一切都杳无声息,忽然传来说话声,这就很出乎意料。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这是反衬的写法,以“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在这样的描述里,山更显巨大、空旷和神秘,人愈加渺小和微不足道,然而大山之中有了人类的活动,无疑给人增加了亲切、亲近和可爱,使得原来空寂神秘的大山,有了生机勃勃的活力。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是由声而色,由听觉转入了视觉的描写。深林本就幽暗,青苔更突出深林终日难见阳光。按常情,写幽暗,理应着力描绘它不见阳光。而诗人却特意写落日的一抹余晖射入幽暗的深林,斑斑驳驳的树影映照在树下的青苔之上时,那一小片光影和无边的幽暗构成的强烈对比,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特别是这“返景”,不仅微弱,而且短暂,余晖转瞬逝去之后,接踵而来的便是漫长的幽暗。

前两句是以有声反衬空寂;后两句是以日辉反衬幽暗。整首诗用广阔的冷色做背景,用些微的暖色做点缀,达到更加突出冷色的效果,这也是诗人孤寂清幽心情的真实写照。

这首诗历来广受好评,它简单质朴,但读来却有一种深邃悠远的象征意味,呈现空灵、隐逸的境界。鹿柴既是一种景致,更是诗人的一种远离人世的精神世界。

五.知识拓展 

这首诗正体现出王维诗的特点:诗中有画,诗、画、乐相结合。大自然千姿百态之美,统分为静美和壮美两种类型。同样侧重于写静美,用“空山”表现意境,但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诗中有着不同的境界。“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侧重于表现雨后秋山的空明洁净,而色调明朗,在幽静的基调上浮动着安恬的气息,蕴含着活泼的生机;“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但整个意境并不幽冷空寂,素月的清辉、桂花的芬芳、山鸟的啼鸣,都带有春的气息和夜的安恬;

而“空山不见人”,则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泠,有空灵、隐逸的禅意。王维正是用他的生花妙笔,给后人留下了许多经典中的经典,让读者在那一幅幅优美的风景之中,获得无法比拟的艺术享受。

六、考试链接

1. 这首诗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2. 这首写景诗创造了什么样的意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