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文化传承中,正月初八有很多不一样的名称。比如“顺星节”、“谷日节”“开工日”等,这些都是有渊源典故,每一个称呼后面都带着一种传说,一种文化信仰的传承。 文化节日-初八“发” 文化传说-初八顺星节文化传说-顺星节 正月初八又称顺星节,是中国传统农历节日之一。在民间,正月初八被称作是众星下界的日子,也是小孩子们认星星的日子。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制作小灯燃烧祭祀,所以顺星也被称作是“接星”、“祭星”。这一天,不管你去不去庙里进香祭祀,都需要在家里举行一个顺星仪式。传说这一天要从香蜡铺中请来的星神马儿上所列的星宿名号来了解天文。顺星节的祭星仪式在夜里举行,有钱人家摆108盏灯花,一般人家也可摆49盏,最少是9盏,代表日、月、水、火、木、金、土,罗侯和计都这九位流年照命星宿。灯碗形似小小高脚杯,有泥质的也有铜质的,内放豆油,灯捻用“灯花纸”捻成。 文化风俗-祭星 祭拜“星神马儿”后,由主妇把这些灯花分别摆放在寝室、厨房、客厅的案头、炕沿儿、箱柜以至院内台阶、角路、门洞等处,宛若一次烛光晚会,名曰“散灯花”。这时,在这神秘的灯花群中,长辈要向儿孙讲“一寸光阴一寸金”的道理,保持“慎独”的重要性,因为“流年照命星宿”时刻在监视着每个人的一举一动,“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散灯花极有浪漫色彩,任你企盼,想象,直至所有灯花燃尽,然后全家互道“星禧”后,灯光才得重亮,鞭炮才得点响,院中的“钱粮盆”内松木杂枝点燃,如同篝火一般使人联想翩翩。 文化传说-顺星节 等到祭星活动结束后,全家人聚在一起吃元宵,寓意团圆美满。这是中华悠久的文化中流传下来的风俗习惯,只是随着科学的发展现代人都不怎么知道这个“文化”知识了,也很少有人这么做了。文化典籍《燕京岁时记》中有记载:“初八日,黄昏之后,以纸蘸油,燃灯一百零八盏,焚香而祀之,谓之‘顺星’”。在家里散灯花顺星之同时,很多人到白云观元辰殿去参加顺星祭典。 民俗文化-初八谷日节谷日节,是中华文化中确确实实记载有的传统节日。传说农历正月初八是谷子的生日,称为“谷日”,这一天人们会进行很多活动,主要有四个活动: 占谷:民间认为,这一天天气晴朗,则主这一年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 文化传说-占谷 观谷:谷日节当日,全家离开城市来到乡村田野,大人向小孩子介绍基本农业知识,全家观看各种越冬作物的长势,让小孩和大人一起亲近农业,帮助孩子树立尊重农业、农民、爱惜粮食的意识。在体验的过程中,同时启发小孩爱护生态环境的观念。 文化风俗-观谷 食谷:返家后,由孩子亲手制作一餐谷物晚餐给全家食用。如让孩子亲手和面蒸馒头、亲手制作面条、亲手淘米蒸饭、亲手熬粥,大人只作必要的指导,而不要代替。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更真切的懂得粮食的珍贵,劳动的不易。 文化风俗-食谷 分谷:有称分五谷,五谷是粮食作物的统称。这一天家里的大人会教小朋友认识这五谷,了解它们的一些特点,这也是中华文化的一种传承方式。“五谷”之说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论语·微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黄帝内经》中认为五谷即“粳米、小豆、麦、大豆、黄黍”,而在《孟子滕文公》中称五谷为“稻、黍、稷、麦、菽”,在佛教祭祀时又称五谷为“大麦、小麦、稻、小豆、胡麻”,再而后便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谷类有33种,豆类有14种,总共47种之多。 文化风俗-分五谷 神明文化-初八敬八仙节敬八仙节,正月初八也是敬八仙节。八仙是中国民间传说中广为流传的道教八位神仙。八仙之名,明代以前说法不一,有汉代八仙、唐代八仙、宋元八仙,所列神仙各不相同。至明代吴元泰《东游记》始定为:铁拐李(李玄)、汉钟离(钟离权)、张果老(张果)、吕洞宾(吕岩)、何仙姑(何琼)、蓝采和(许坚)、韩湘子、曹国舅(曹景休)。 文化传说-八仙过海 而古代民间传说中,因八仙不畏强权,藐视富贵,经常深入民间,解危济困,深受劳动人民喜欢。这一天,民间备佳肴水果以祭祀八仙,表达人们对八仙的感恩之情。 现代文化-初八“开工日”正月初八,在现代文化中,是“开工日”。中华儿女都知道大年初八,这一天适合开工。很多公司、企业、店铺都会选择在这一天开市,开业。开工祈愿日子一年比一年好,人们取“八”的谐音“发”如此来讨一个大吉大利,财源广进的彩头。 文化信仰-开工大吉 大年初八-放生祈福在民俗文化中,初八这一天还有很多风俗,比如放生祈福,就是把家里养的一些鱼、鸟拿到外面,放归野外。在中国古典文化典籍《帝京景物略》中记载说:“正月八日,石磴巷放生,笼禽雀、盆鱼虾、筐螺蚌,罗堂前,僧做梵语,数千相向,纵羽空飞,孽着落屋上,移时乃去,水之类投皇城金水河中网罟笋饵所希至。”初八放生,不仅体现了古人尊重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的品德,也表达了新春之始,企盼世间各种生物兴旺发达的美好愿望。 文化信仰-放生祈福 你的家乡关于初八都有哪些风俗文化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