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文垣医案》脾胃病辨治特色

 神秘的侠客d83f 2020-02-02

周 超

(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8)

摘要:分析《孙文垣医案》中脾胃病的辨治特色,学习孙文垣的学术思想精华与辨治方药特点,扩展临证思路,从而提高脾胃病的临床辨治水平。

关键词:《孙文垣医案》;孙一奎;脾胃病;新安医学;辨治特色

孙一奎,字文垣,号东宿,别号生生子,安徽休宁县人,曾游历湘、赣、江、浙等地,广询博采,治验颇多。《孙文垣医案》按孙氏行医地区顺序编写,少叙医理,多论证治,其中治疗脾胃病验案颇多。历代医家无不重视脾胃,《脾胃论》曰:“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善治病者,唯在调理脾胃。”孙氏临证亦重视后天脾胃,常施丹溪之法化痰消积,或仿汪机之说温补阳气,辨治特色鲜明,临床验案颇多。现将《孙文垣医案》中的脾胃病辨治特色总结如下。

1 实证重痰湿、食积之因,多仿丹溪化痰消积

孙一奎私淑丹溪学说,遵“百病多由痰作祟”,治疗杂病多从痰立论[1]。孙氏治疗脾胃病实证多从痰湿治,临证用药常采用二陈汤加减化裁,《丹溪心法附余》曰:“盖补脾则不生湿,燥湿渗湿则不生痰,利气降气则痰消解。”言二陈汤是燥湿化痰的基础方。“周芦汀乃眷胃脘痛”案患者“胃脘痛,手心热,呕吐不食者四日”,孙氏先投以清热止痛末药2钱,火暂息,痛遂止,又予总管丸防痰积再作,次日服二陈汤加枳实、姜黄、香附、山栀子、黄连化痰祛热,行气止痛,为防痰积未尽,复与总管丸三钱以下痰积。“灵岳乃眷胃脘痛头晕如麻”案患者因外受风寒,内有痰热,两相搏结,致“胃脘疼痛,手心热,头晕,舌麻,两太阳痛,背心亦胀,内热而外恶寒,必厚被盖覆,得微汗乃解”,方用二陈汤燥湿化痰、理气和中。《医学正传》云:“致病之由,多由纵恣口腹,喜好辛酸,恣饮热酒煎煿,复餐寒凉生冷,朝伤暮损,日积月深。”饮食不节,过饥过饱,损伤脾胃;五味过极,辛辣无度,肥甘厚腻,饮酒如浆,则蕴湿生热,碍伤脾胃,食积气滞,气化失职,百病丛生。孙氏治疗脾胃病亦多从饮食停积着手,施以丹溪保和丸消食和胃,顺气导滞。“吴九宜先生早晨泄泻”案患者“每早晨腹痛泄泻者半年,粪色青,腹膨胀”,孙氏以丹溪保和丸消食下积,后用东垣木香化滞汤理气和胃,令六脉得复,胃气得养。

2 虚实夹杂,多以扶正固本,正胜则邪退

脾胃病常因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和脾胃素虚等因素所致,临床表现往往虚实夹杂,感受外邪,邪盛入里,或误下伤正,或内伤饮食(暴饮暴食、恣食生冷、过食肥甘、嗜酒无度),都可以损伤脾胃,脾胃一虚,外邪易犯。《伤寒论》曰:“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损则气血亏耗,正气亏虚。在辨治脾胃病属虚实夹杂者,孙氏多以扶正固本为主,祛邪外出为辅,“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张怀赤公早晨泄泻下元虚寒”案患者“每早晨肠鸣泻一二度,晚间泻一度,年四十有二,且未有子”,孙氏诊为中焦有痰湿,君相二火皆不足,施以六君子汤益气健脾、燥湿化痰,又加补骨脂、肉桂、益智仁、肉豆蔻温补脾肾,涩肠止泻,以达正复邪退、治疗疾病的目的。“张近川胃脘痛”案患者本为内伤外感,正气亏虚又复感外邪,加之过服发散消导之剂,更损正气。孙氏定方小建中汤温中补虚、和里缓急,加一味香附理气止痛。“屠学恒乃眷产后作泻”案患者“产后欠补养,精神疲困,腹中间作痛作泻”,产后气血亏虚,脾胃虚弱,脾虚湿困,而致腹痛泄泻。孙氏诊为产后亏虚,脾胃失养,以六君子汤益气健脾、燥湿化痰,扶助正气以养气血。

3 脾虚湿困,法以温补升提,升阳兼渗湿

《素问·经脉别论篇》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脾主运化水湿,喜燥恶湿,脾失健运则输布失职,一身水液泛滥。脾气虚弱,不能运化水湿,临床可见大便溏泄、身重肤肿等表现;湿性重浊,为阴邪,易困遏脾阳,脾阳不振,则升清降浊失职,临床常见脘腹胀闷、不思饮食、泛恶欲吐、口淡不渴、大便溏泄等。徒健脾而湿不去,徒利湿而脾愈虚,唯升阳渗湿能使二者兼顾[2]。孙氏法从温补升提,升阳兼渗湿,多用益胃升阳渗湿汤。“舜田臧公气虚中满”案患者“胸膈痞胀,饮食少”,时医投以消导行气之品,而致“大便溏泄,两足跟踝皆浮肿,两脉沉而濡弱”,孙氏诊为气虚中满,认为“庶清阳升,则大便可实;浊阴降,则胸膈自宽”,遂以温补兼升提立法,予益胃升阳渗湿汤加减。方中人参、白术、炮姜、肉桂温补脾阳,黄芪、升麻补气升阳,茯苓、泽泻、苍术、防风健脾利湿。“吴仲峰脾泄”案患者“自春至秋,脾泄不愈……面色黄白带青,两颐浮肿,四肢亦浮,四肢逆冷”,诊脉“六部沉微,而左尤甚”,表现为一派虚寒之象。脾主四肢,四肢逆冷为脾阳不充,两颐为肾经所过,浮肿乃肾气不足。《内经》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虚水湿不化,肾虚气化失司,水湿不走常道,与大便并行,发为泄泻。孙氏合观脉症,以温补升提立法,投以东垣益胃升阳渗湿汤加减,方中人参、白术、黑顺片、炮姜、黄芪、升麻温补升提,茯苓、益智仁、苍术、泽泻、防风升阳渗湿。

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滑坡变形主要集中在中前部,特别是右侧中部(高程170 m~200 m)位移明显较大,且前部位移比中部位移要大,另外局部后壁也出现了较大的位移,详见图11(工况6,较危险工况)。基于上述8个工况下的数值模拟结果推断,该滑坡在库水位作用下将发生前缘蠕滑、后缘拉裂、中部剪断的三段式破坏模式。

H8:品牌影响力对新疆农产品品牌竞争力有正向影响,即新疆农产品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越高,新疆农产品区域品牌竞争力越强。

4 虚证多责之脾肾二脏,遥承汪机温补下元

脾虚化源不足,五脏之精少而肾失所营;肾阳虚衰则脾失温煦,运化失职而致泄泻等脾胃病。孙氏认为:“病由下元不足,元气升腾于上,故渴而多饮,以饮多,小便亦多矣。今大补下元,使阳气充盛,熏蒸于上,口自不干。”命门元气不足或相火衰弱,在中表现为水谷不化,在下表现为清浊不分等脾胃系统病症[3]。孙氏尤其重视下元虚寒,为此制壮元汤以温补下元,下元得补,则脾阳健运,清升浊降。脾胃虚证应重视脾肾二脏,常益气与温阳合方,补脾与温肾同用。“姚惠斋夜多泄泻”案患者“夜多泄泻”,此阳气大虚,虚中有寒,孙氏法当温补下元,兼之升举,壮元汤去茯苓、干姜、砂仁,治以人参、黄芪、白术、白芍补益中焦脾气,附子、肉桂温补下元,杜仲、补骨脂滋补肝肾,升麻、防风升举阳气。“程妪年八旬头晕脚软大便溏泄小水淋沥”案患者“大便溏泄,小水淋沥”,此为下元虚惫所致,予人参、黄芪、白术、山茱萸、杜仲、茯苓、山药以温肾健脾,涩肠止泻。“何洗心虚寒肾泄”案患者“每饮食稍冷,饘粥或稀,必作胀泻”,孙氏诊其为下元虚寒所致,法当温补,选用补骨脂、杜仲、菟丝子、山茱萸温补肾阳。孙氏“固本培元”思想根据《内经》“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之说,形成肾间动气学说[4],是其思想上的一个创新。

5 结语

孙一奎推崇《内经》《难经》,又遥承汪机、丹溪学术思想精华。孙氏灵活地将汪机参芪用法与薛己温补下元法有机结合,温阳在肾,益气在脾,重视元气[5]。治疗脾胃疾病从虚实论治,虚者崇汪机温补思想,重温补下元,健运脾阳;实者承丹溪“百病中多有兼痰者”,重化痰消积;虚实夹杂则固本培元,扶助正气,颇具特色。

参考文献:

[1]汪瑶,郭锦晨,胡楠,等.《孙文垣医案》孙一奎运用二陈汤验案探析[J].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26(5):14-15.

[2]刘进才.脾阳湿困验案2则[J].山西中医,2004,20(增刊):21.

[3]储全根.新安温补医家与温补流派[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11,30(4):11-12.

[4]张倩,牛淑平.孙一奎壮元汤医案选介[J].中医文献杂志,2012(4):35-36.

[5]郭锦晨,潘翠群,汪瑶.从《孙文垣医案》浅析孙一奎临证辨治规律[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4,15(4):10-11.

[编辑:徐 燕]

收稿日期:2015-09-10

作者简介:周超(1994-),女,2012级中医临床专业在读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R2-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8450(2016)04-0034-03

DOI:10.16841/j.issn1003-8450.2016.04.1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