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苏文化南北差异的形成过程|人为和地理环境造就江苏南北的差距

 河南奇兵 2020-02-02

江苏面积10.72万平方公里,只占到全国的1.12%。地方虽然不大,文化结构比其他省份复杂,南北两地截然不同。地域分歧很大,尤其苏南人自古就看不上苏北人,分庭抗礼,省内城市谁都不服气谁。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就是因为各种文化都太过优秀。

江苏文化南北差异的形成过程|人为和地理环境造就江苏南北的差距

江苏文化分区

江苏文化分区

根据语言、信仰、生活习惯、社会风气、地理特点的差异,江苏文化区的划分比较流行的分为“二分法”、“三分法”、“四分法”、“五分法”。如表格:

江苏文化南北差异的形成过程|人为和地理环境造就江苏南北的差距

江苏文化分类

以上几种的划分基于文化本身的复杂性、抽象性和渐变性,有共识,也有分歧。

大家都认可江苏南北差异比较明显,但具体划分几个部分一直没有统一结论。因为文化的复杂性:如江淮地区范围较广,内部差异性较大;江苏省地理复杂,有漫长的海岸线,境内大河湖泊众多,地区差异性较大;南京处于长江之南,因其是十朝古都,文化发展和临近区域不同。众多因素所以,分歧无法统一。

一个省份的划分首先考虑自然环境、经济状况、民族与人口多方面条件,因为各地文化区必然存在一定的相互关系。而江苏这种复合文化在全国很少见,其南北文化不是渐变而是突变

今天复杂的江苏是什么原因造成?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对江苏文化形成变迁的影响因素作全面梳理和综合分析。

江苏形成

从文化和生活习俗来看,江苏行政区带有明显的人为划分特征。

江苏省的前身是明朝初期的直隶省。明朝建立初期,明太祖朱元璋以他经营了十多年的南京作为首都,其次凤阳作为你老家,为了拱卫这两个中心,把周围很多的州府划分进来,隶属于中央政府,这个地方称为“直隶”,管辖范围就是今天安徽和江苏两省地区。后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改为“南直隶”,区划没有变。

江苏文化南北差异的形成过程|人为和地理环境造就江苏南北的差距

明朝地图

清朝前期,当时的首都还在北京,“直隶”民称不再合适,降为“江南省”,区划不变。直到康熙初年,因“江南省”太过优秀,财政收入占比全国最大,才觉得这个省太重要了,为了国家安全,朝廷要把它一分为二。

但划分起来又遇到麻烦,如果东西切开,分为南北二省,两省贫富过于悬殊。所以就分为东西二省,东为江苏,西为安徽。这样划分下来, 便形成了二省都有江南、江北、淮北三个不同经济风俗地域的格局。

此次划分一直持续到现在,江苏行政区划基本保持不变,只是局部微调。因此导致今天的江苏省,是“不符合自然 、经济和文化区域的区划 ”。产生今天的结果完全是因为封建王朝便于统治,而不是考虑如何有利于地方建设和经济发展。然而这样不合理的区划所造成的不利影响,不仅阻碍经济发展,也不利于地区和谐,才有今天江苏各市之间文化独立性,自成一派,不可调和现象。

沈同芳的《江苏省分合问题》云:江北公民多不愿附合于江南,一再陈 请政府,自立省分......道路之不便,自最远之砀山等县,抵省垣,舟车必数易,一也;苏人与议会操吴语,即徐、海之人久于官场,能操官话者,且瞠目不辨,二也; 江北连年荒歉,各种政策皆急于治标,其情可谅,而 苏属均称中稔,议案务规其大者,有格格不相入之形,三也;于是江南所可者,江北或否,江北所可者,江南或否,徒伤感情而无裨事实,四也 。

这种省份结构,不是没人提出意见,之前有人提出。早在1930年。地理学家张其昀提出非议,引用沈同芳的意见,如上所述,古时由于交通不便,语言不统一,确实不利于统一管理。随着政治的变迁、经济的进步,时至现代,问题已经不再那么明显。然而,即便江苏一省之内,或隐或显的地域间的差距、隔阂甚至歧视,却仍是客观的事实。

是什么因素造就南北文化的差异

1两大地理界线

江苏文化南北差异的形成过程|人为和地理环境造就江苏南北的差距

江苏地理

江限南北,古今视为天险”。 因长江“天堑”天然的地理分割线,历史上成为重要的政治分界线和阻碍战争扩大的天然屏障,在一定程度上加剧大江南北的文化分异。

桔生淮南为桔,生淮北则为枳”。秦岭-淮河一线因地理原因历来被视为我国南北地理分界线。江苏地处长江、淮河下游, 两大河流自西向东穿境而过,将江苏自然分割为三部分,形成了江苏南、中、北三大板块不同的生产、生活环境,孕育了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自然勾画了江苏区域文化的宏观格局和文化区的大致轮廓。

因此,长江、淮河既是江苏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也是江苏区域文化的边界标志。江苏方言的分布格局也佐证了这点。

2四大区域文化交织

江苏文化南北差异的形成过程|人为和地理环境造就江苏南北的差距

文化传播路径

一个地区文化发展变迁自古以来一直受着邻近的区域文化的影响。荆楚文化、吴越文化、中原文化、齐鲁文化等四大地域文化对江苏影响较大。

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属于长江流域和太湖地区,随着吴、越、楚的强大北上,因此江苏南部地区受其影响较大。春秋战国时期,江苏文化变迁与吴、越、楚三诸侯国在江苏势力的消长有很大的关系。其文化也相继形成吴、越、楚的叠加,并共同构成江苏区域文化的早期本底。

齐鲁文化、中原文化随人口南迁而南下,形成文化的空间叠置。因此,纵观江苏区域文化形成的时空过程,可以发现,江苏区域文化一方面表现出同受四大区域文化影响的统一性; 另一方面,由于文化区位和距离衰减,江苏各地受四大区域文化影响程度不同,形成浓淡不同的“文化色彩”,表现出分异性。

几种文化的交织,造就了吴文化主要集中在江苏长江以南的地区;北面的徐淮海地区西近中原、北邻齐鲁,受中原文化、齐鲁文化影响大;淮扬地区,属于中间地区,具有明显的过渡性。整体上构成了江苏“哑铃型” 文化格局:两头吴文化、楚汉文化比较鲜明的特点,中间南北兼容的淮扬文化。

3人口迁移因素

江苏文化南北差异的形成过程|人为和地理环境造就江苏南北的差距

人口迁移

历史上的人口迁移也是文化传播和扩散的主要途径。历史上对江苏影响比较大的三大人口迁移:“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难”,对江苏的文化发展影响比较深远。

由于中原的战乱,很多人背井离乡,而苏南地区凭借长江天险和优良的土地结构,成为南去难民的最主要地区。而江淮地区正处于承南接北的过渡地区,也是南去的必经之路,很多南去的移民滞留当地。

随着北方移民的大批涌入,中原的社会风尚传入江南并扩大流传范围,使江苏,尤其江南语言、风俗和文化心理等层面发生潜移默化乃至“文化转向”,从而改变江苏区域文化的性格特质和空间格局。

南京作为十朝古都,作为首都的优势,可以使城市文化、经济发展如虎添翼;但作为短命王朝,因其朝代更迭,文化经常被破坏,因此南京文化具有明显的政治烙印。如隋朝平陈,南京因是南朝故都而被下诏平毁。

通过人口迁移,两大地理界线和四大区域文化的影响成为现实,并通过时空耦合共同型塑江苏文化格局,而三次人口迁移则大致反映了近代以前江苏文化格局的形成路径和变迁过程。三次人口迁移表明,江苏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大体相符不是偶然的,而是几千年来历史发展的结果。

4三大水体作用

江苏文化南北差异的形成过程|人为和地理环境造就江苏南北的差距

江苏主要河道

黄河、黄海、大运河等重要水体对苏北、苏中区域文化形成、变迁影响深远,尤其对于厘清江淮之间的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黄河改道

黄河改道,“侵淮入海”,使苏北地理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据徐州志记载黄河改道苏北地区700年间,平均每3年就泛一次洪水,当地居民过着“水进人退”的生活。黄河的经常决堤,人们居无定所,加速人口的流转,因此塑造了这一地区特有的文化。黄河改道一定作用下,加速了江苏文化上的南北分异。

宿迁名字的由来就是因为黄河经常性泛滥,一夜之间迁城故叫“宿迁”。睢宁源自睢水泛滥,愿其安宁。

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横穿江苏南北,作为一个经济大动脉,也是文化传播的主要路径。不仅影响沿线城市的职能、形态以及社会经济发展,而且运河带来的频繁人口流动和多元文化交流,使运河沿线人们的心理积淀、价值取向、风俗习惯同其他地区均有一定的差异。

黄海

江苏作为沿海省份,其发展离不开大海的作用。在长期的人海相互作用中,黄海使得江苏沿海县市海盐文化、港口文化、渔业文化等海洋文化不断发展。南北向的运河、黄海两大水体塑造而成的运河文化和苏东海洋文化形成苏中文化的两翼,两大水体的带状分布,折射并勾勒了苏中地区两大文化比翼齐飞的空间格局。

江苏几大文化特点

在综合因素作用下,江苏大体上可以划分为楚汉文化区、 吴文化区、江淮文化区(金陵文化、淮扬文化、海盐文化)三大文化区。

江苏文化南北差异的形成过程|人为和地理环境造就江苏南北的差距

江苏文化分布图

吴文化

吴文化区以吴语为方言,以苏州为中心,包括苏州、无锡、常州三市和南通的 启东、海门,泰州的靖江,镇江的丹阳,南京的溧水、高淳。吴文化与江淮文化犬牙交错, 大致以丹阳、茅山、高淳、溧阳、广德为分界线, 分界线以西为官话区,分界线以东是吴语区。

吴文化以三山岛旧石器文化为起点,历经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发展序列,至春秋时期,吴文化区域的文化、经济均取得长足的进步, 吴、越相继称霸。六朝以降,北方战乱频仍,太湖 流域依靠优越的自然条件,吸引大批南迁北人,地区经济得到极大提升。宋元以来,“苏湖熟,天下足”,富庶的太湖流域成为全国经济重心,吴文化走向成熟,形成系统而发达的文化体系。

吴文化发祥于江、河、湖、海之间,其丰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均依赖于水的浸润与滋养。因此, 吴文化具有清新的水的气息、风格与灵性。柔刚并济、商农并重、崇教尚文、开放兼容是其价值取向,聪颖灵慧、细腻柔和、视野开阔、乐于创新是其人格特征。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吴文化一直注重 广泛吸纳、博采众长,并逐渐形成经济领先、教育发达、工艺精湛、人文荟萃、开放创新的区域发展格局。

因此今天这些地方经济发展还是城市建设都走在全国前列,科学文教也是全国数一数二。这些地方也是长三角组成的重要部分。

楚汉文化区

楚汉文化语言主要以北方方言为主,以徐州为中心,包括今天的徐州市、宿迁市区以及连云港的东海、赣榆 2 县。

楚汉文化的特点:因其处于苏鲁豫皖四省接壤的淮海地区,也被称为淮海文化。该文化自古以来受到中原文化和齐鲁文化的影响,也深受荆楚文化的浸润默化,形成了“楚风”、“汉韵”比翼齐飞、相得益彰的文化格局。

楚汉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强调兼容并蓄、推崇中庸之道、重视读书育人、追求义利合一是其基本特征。这个地区的人刚毅强悍、尊礼重义、质朴正统、尚武大气是其文化性格。由于深受中原文化和齐鲁文化影响,楚汉文化带有正统、 封建、顽固的特点,使得楚汉文化敦厚有余,灵活不足,因循保守,固步自封,阻碍了人们对先进文明和新生事物的接受,限制了人才的成长和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形成了苏北现代化的文化阻滞力。加之历史上战争、自然灾害均频繁,楚汉文化区日趋衰落。

今天,徐州作为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文化、经济相对发达,在淮海经济区的“洼地”隆起有着举足轻重的带动作用。徐州众多县城市建设,基本采用“楚风汉韵”的建筑结构。淮海地区相比较苏南地区偏落后。

江淮文化区

江淮文化区主要以江淮官话为方言,大致范围是江苏处于长江、淮河之间的广大地域。

江淮地处长江、淮河下游,古时河道众多、交通便利、物产丰富、经济发达。优越的环境形成淮夷人自由放任和强悍不屈的性格。南联荆蛮,北接中原,东临吴越,过渡的区位使得江淮地区成为中原各族南向扩张和荆楚势力北上拓展的必经之地。

而纵观春秋、战国五百年,楚国在两淮地区惨淡经营长达四百五十余年,经历独霸、争霸和独霸三阶段。在中原文化、楚文化和吴越文化在两淮的交汇中,楚文化构成了江淮文化的主体。同时,江淮地理区位的过渡性,使江淮文化多了几分杂糅相间、南北交融的“过渡性”。交汇兼融、开放汲取、崇教尚文是江淮文化的典型特征。

由于江淮之间地域广阔,内部分异明显,可细分为金陵文化、淮扬文化、海盐文化三大文化区。


江苏文化差异化是基于自身的地理环境加上后期的经济发展、民族大迁移和政治的综合结果。不管是吴文化还楚汉文化都是组成江苏文化的重要部分。近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的建设,江苏的社会生活乃至文化风貌日新月异,各文化区在动态的消长和重组之中。因为其文化不同,才会出现省内各自为大的结局,谁都不服谁。但各种文化的碰撞,造就了江苏社会进步。

如今江苏城市综合实力全国第二,境内城市均在地级市百强之列,其优秀的文化底蕴也造就了全国最多历史古城、5A级景区全国第一。

江苏文化南北差异的形成过程|人为和地理环境造就江苏南北的差距

江南水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