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和真相之间的距离

 李怡楚 2020-06-29

聪明的人不会去刻意说谎,因为说谎的成本太高。

如果谎言被揭穿,当事人将面临巨大的道德风险。

谎言的本质是脱离事实的,会天然缺乏连贯的逻辑性。当事人为了夯实第一个谎言,必须不断抛出更多的谎言,谎言链越长,便越脆弱,暴露的概率越大。

谎言不具有时效性,从来就没有不被揭穿的完美谎言。你可以在所有的时间欺骗一部分人,也可以在一段时间欺骗所有的人,但你不可能在所有的时间欺骗所有的人。

事实上,说谎常常是没有必要的。人们早就学会了不使用任何谎言来进行欺骗,完成操纵民众的知情权与选择权。

这种操纵手法中,食材是绝对的、毫无疑问的、经得起考证的真相,但这种真相又是片面的、单角度的,我们称之为竞争性真相。

具体的做法有三类,忽略、混淆和关联。

忽略是指故意隐瞒部分真相。如同电影剪辑一样,剪去对自己的不利的内容,保留自己想要的部分。保留的是部分的真相,但传递给受众的感觉却是完全真相。比如我们发朋友圈时,只会秀出自己最好的一面。

混淆是指强化或者淡化某些消息。好消息是真的,坏消息也是客观存在的。如果需要美化自己,可以刻意强调好消息,压制坏消息。如果要去攻击对手,则要去渲染不利于对方的信息,屏蔽对方的优势信息。

最后一个方式则是通过关联使人们觉得两个或更多真相之间存在联系,制造因果关系来带节奏。当精致的钻石与美好的爱情联系在一起时,钻石的价格便开始扶摇直上。

这些手法在日常生活中层出不穷,广告策略、媒体宣传以及政府行为等都熟谙其道。

为什么受众们总是深陷其中,后知后觉呢?

生活是极为复杂的,真相是散落成无数碎片的镜子,没有人能够看到整个画面。

盲人摸象的故事里,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发现的才是真相,但实际上,我们都只觉察到事实的一部分。这时,外界如果发出声音,不断强化说,大象是一根柱子,大象是一根柱子。那么,我们便会认为大象绝对是一根柱子,深信不疑。

我们对同一个客观事物的主观认知是完全不同的。

人之蜜糖,我之砒霜,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面对同一个事物,不同的人会在第一时间,下意识地用各自的过往背景来贴注标签,这些背景包含经验阅历、个人兴趣、文化习俗、思维模式等等,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偏见。偏见如同一条小狗,往往会不自觉地被别人用骨头诱走。

我们的情绪会对事件产生巨大的影响。

事件本来是客观的,无好坏之分,但我们的意识和思想参入后,事物就有了美好与丑陋的分别。我们要警惕那些特别会讲故事、渲染主观情绪的信息传播者,因为他们的目的可能是让我们形成情绪刺激。当情绪大过事件时,我们就不再关注事实真相,因为事实本身此刻已经变得不再重要了。

我们该如何做,才能拉进与事实真相的距离,不会被收割太多的智商税?

我们不要过早地做出判断,不妨让子弹多飞一会。

很多时候,谣言传遍了半个地球,真相还在家里穿鞋。尤其在飞速的互联网时代,不要轻易地被一条新闻或者一个观点带了节奏,先入为主。就算是吃瓜,也要有耐心,要沉住气,等待剧情的反转,有时候可能还会有多次反转。

我们要擅于从更多的渠道来收集信息。

事件往往存在着不同的视角,很多时候,我们只会接触到单一视角。横看成岭侧成峰,为了避免被误导,我们需要从更多的角度来接近事实真相。快速而碎片的信息时代,多角度的解读进而获得更全面的信息,在碎片化信息时代,我们才能够做到守脑如玉。

我们要进行更多的追问。

比如,昨天晚上的一条消息,激起千层浪,双黄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我们要分辨真伪,可以多问几个问题。这个消息的来源是哪里?有多少权威媒体在转载?有什么医学理论来进行支撑?这些理论的逻辑是否能够自洽?先控制主观情绪,再进行客观追问,几个问题自问下来,这条消息的真伪就有了基本的答案。

对于谎言,我们会擦亮双眼,充满戒备。但更有欺骗性的,往往却是那些别有用心的真相。

误导者与说谎者相比,更有杀伤力。

参考文献:

1,《后真相时代》,麦克唐纳 ,2019,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