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武大生命科学院院长舒红兵:“享受科学发现的快乐”

 a添知识构架 2020-02-02

  “我国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教育和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差距,我们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追赶和超越世界科技的最前沿。”这就是一位“海归”的“中国梦”,“追梦人”就是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舒红兵。前不久,44岁的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成为国内生命科学与医学领域最年轻的院士之一。

  “为学先要学会为人,踏踏实实做人,才能认认真真做学问。”舒红兵出生在重庆偏远农村,家境贫寒,靠学校补贴完成学业,这段人生经历让他总是心怀感恩。大学毕后他到美国埃默里大学留学,不到3年就拿到博士学位。1998年他被世界著名免疫学研究机构——美国犹太医学研究中心及科罗拉多大学医学院免疫学系聘为助理教授,组建了独立的实验室,从事细胞方面的研究,2003年晋升副教授。舒红兵在大洋彼岸求学工作10多年,可心中眷恋的依然是东方的这片热土。

  2005年武汉大学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舒红兵参与竞聘,成为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随后不久,舒红兵动员在美国读博士的妻子提前回国,他则全身心投入学院建设和学科发展。在其带动下,武大生命科学学院申请到一个“973项目”,在学校理科实现零的突破,学院还成功引进了十多位优秀的青年学者。

  病毒感染对人类健康威胁巨大,艾滋病等给人们生命健康蒙上阴影,研究抗病毒感染的方法,不仅是保障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需要,更是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运行的需要,舒红兵的团队瞄准的正是这个领域。他们关注源头创新,曾经研究发现了一个在细胞抗病毒反应信号转导中具有关键作用的蛋白VISA,被《科学》杂志誉为“2005年细胞信号转导领域的重大突破之一”。

  在舒红兵的办公室,“我心中的好导师”奖杯放在显眼处。他有不少荣誉,但这是他最喜欢、最看重的奖项之一,因为这是学生投票评出来的。

  在舒红兵看来,身教重于言传。他从不硬性规定学生到实验室的时间,自己来得早、走得晚,节假日照常工作。天长日久,学生们受其影响,逐渐养成踏实勤奋的习惯。有一次团队要做一个同位素实验,几天后学生一直没有实验反馈。舒红兵明白,学生们可能担心同位素的放射性。于是他带着学生一起走进同位素实验室,亲自示范操作,不到两天就完成实验。“只要防护得当,按规程操作,同位素没什么可怕的。相比舒老师,我们感到惭愧。”学生李姝事后这样说。

  凭借对科研无限热爱,以及严谨勤奋的治学态度,“海归”舒红兵的学术梦正在祖国的沃土上开花结果。他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了武汉大学理科首个“973项目”,近些年发表SCI论文共70余篇,多次被同行引用,他还获得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首届杰出成就奖。“我对生活的要求很低,我最大的爱好就是做研究,享受科学发现的快乐。”舒红兵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