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吉安府庐陵县大桥头,小桥尾。。。。.docx
2020-02-02 | 阅:  转:  |  分享 
  
吉安府庐陵县大桥头、小桥尾、珠子巷、石灰巷、金竹林在哪里?多数口传或家谱记载,始祖在明、清时期,迁自江西吉安府庐陵县的“大桥头、小桥尾、珠子
巷(猪子巷、珠市巷)、石灰巷、金竹林”。这些明清时的地名,能否在现在的吉安县域寻找到呢?明清时期吉安府与庐陵县的名称、隶属关系、
地理位置是怎样的一回事,现就有关资料作一说明。一:府、县的名称和隶属关系据史料记载:元末,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朱元璋兵取江
西,改吉安路为吉安府,庐陵县属吉安府。明洪武九年(1376年),改江西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庐陵县属江西布政使司湖西道吉安府。明崇祯
十六年(1643年)十一月,张献忠克吉安,改吉安府为亲安府,改庐陵县为顺民县。次月,复称吉安府庐陵县。清初沿明制,康熙二十一年(1
682年),湖西道废,吉安府直属省。清雍正九年(1731年),庐陵县隶属吉南赣道吉安府。二:明清时期吉安府与庐陵县的名称、隶属关系
、地理位置。府、县的名称和隶属关系据史料记载:元末,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朱元璋兵取江西,改吉安路为吉安府,庐陵县属吉安府。
明洪武九年(1376年),改江西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庐陵县属江西布政使司湖西道吉安府。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十一月,张献忠克吉
安,改吉安府为亲安府,改庐陵县为顺民县。次月,复称吉安府庐陵县。清初沿明制,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湖西道废,吉安府直属省。清
雍正九年(1731年),庐陵县隶属吉南赣道吉安府。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庐陵县隶属吉南赣宁道吉安府。民国三年(1914),改
庐陵县为吉安县。以上说明,整个明、清时期,吉安为府名,庐陵为县名,隶属关系和名称没有变化。到了民国三年(1914),庐陵县才更名为
吉安县。三:吉安府治和庐陵县治的位置据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版《庐陵县志》卷首、图第6-7页;民国九年(1920年)版《庐陵县
志》图第1-3页标记:吉安府治(府衙、府城)与庐陵县治(县衙、县城)同处一个地方。经我等于2017年亲临现场实地考证,并对照“县志
图卷”后肯定,其位置在赣江西岸的吉安市沿江路白鹭洲公园一带,与处于赣江中央小岛的白鹭洲书院隔水相望。庐陵县治和吉安府治城墙外的周边
,是繁华的商业区和赣江码头区。四:《庐陵县志》记载的“小桥”和“珠子巷”乾隆四十六年版《庐陵县志》卷首“图”第8页;民国《庐陵县志
》卷首“图”第4页标记有:小桥,珠子巷。寻找小桥和朱子巷乾隆四十六年版《庐陵县志》卷之五、桥第19-20页载:小桥在景福桥上流,宋
大中祥符间(1008-1016年),贾五华建,置小石塔于桥侧,东通旧市,西通城隍冈。国朝乾隆三十年乙酉(1765年)夏,圮,丁亥(
1767年)秋,刘捷魁等倡修,知县元克中记。记云:吉郡之小桥,与太平、景福诸桥相望,绵亘如长虹。西连街市,南通肆廛,行旅之往来络绎
不绝,盖要冲也。……“1:小桥”,此桥位于吉安市吉州区的水沟前路与田侯路交叉路口东约50米的“后河”之上,桥面宽约20米,跨河长1
00多米。站在小桥上眺望,向南约1000米处,是太平桥;向北400米处有王家桥,当地人俗称王八桥。但现在这个“小桥”,是不是明清时
期的“小桥”呢?据一九八五年十月出版的《吉安市地名志》第176页“桥梁”载:现名“小桥”的这个地方,为古时的“半苏桥”的位置。元末
,苏万户重修,后人习惯叫“小桥”。《吉安市地名志》“桥梁”篇又载:王家桥,位于后河中山桥上游,东通姚家巷、上后街,西通水沟边巷,原
名“古小桥”,又称银凤桥,后改名王家桥,沿用至今。(注:关于半苏桥、小桥、王家桥、古小桥、银凤桥位置有存疑,可参阅民国三十年《吉安
县志》卷十五、庶政志交通、桥梁第18页-19页的记载)对照《庐陵县志》卷首“图”,结合《吉安市地名志》的记载,暂认定:现在小桥(古
名半苏桥)至北边400米处的王家桥(古小桥)一带,是明、清时期的小桥位置。小桥和王家桥向东几百米,即到赣江西岸,据当地老人讲,解放
前(1949年前)的赣江西岸,大小码头林立、万船争渡、热闹非凡。乾隆、民国两个版本的《庐陵县志》图卷,也画有数艘船只停靠在赣江边,
一幅“千船万帆停在港”的场景。根据《庐陵县志》图载和实地考证,位于珠子巷、赣江码头(交通要道)附近的小桥,被人们俗称为小桥尾,是完
全有可能的。2:朱子巷从《庐陵县志》图上可以看出“珠子巷”位于小桥附近、东北方位,在现吉安市赣江之滨的沿江路上。但斗转星移、时事变
迁,要想找出“珠子巷”的准确地点,还是费了一番功夫。历经两小时,寻问了无数路人,并在中山东路、后街、永叔路、沿江路一带反复转圈,近
中午11时左右,在一位周姓女土的指引下,终于确定“珠子巷”位于沿江路大榕树(又名榕树码头,此处有明万历年间栽植的一棵榕树,至今仍枝
繁叶茂。)西南200米处,既沿江路222号“康居永瑞”小区一带。根据县志上的图示和现场情况认定:“珠子巷”为东西走向,东口在沿江路
上(朝赣江),现为店铺(外婆家土鸡、女人坊、重庆秦妈老火锅);“珠子巷”西口在永叔路26-2号附近。注:各版地方志和各地家谱所载的
“庐陵县珠子巷、朱紫巷、猪子巷、珠市巷、猪市街、珠市街”等不同的记载和说法,都是谐音和演变,均指位于吉安市吉州区沿江路、永叔路一带
的珠子巷。五:大桥头《光绪吉安府志》《民国庐陵县志》记载的庐陵县“大桥”光绪二年(1876年)版《吉安府志》卷四、地理志、庐陵县桥
梁第24页载:大桥,在(庐陵县)宣化乡,明成化间(1465-1487年),洲源肖盘谷建。民国九年(1920年)版《庐陵县志》卷一(
下)、疆域、山川、桥第35页载:大桥,在宣化天河下流,明成化间(1465-1487年),洲源肖盘谷建。民国《庐陵县志》卷十(下)政
要氏族、表六、宣化乡第14页载:洲源肖氏,隶(宣化乡)三十三都,宋,由浔源徙今地。肖允祖为基祖,大理评事。一九八七年九月出版的《吉
安县地名志》第40页载:(天河镇田家村委会)洲源,在天河街东北5公里矿区铁路旁。51户,231人。宋朝,肖允祖由本地浔源迁入。基祖
系肖氏宗族中的水派,取名洲源。明成化间,肖盘谷修建的“大桥”,位于庐陵县宣化乡天河下流,就是现在的吉安县天河镇一带,距离“珠子巷”
约80公里,按照贵州家谱中的“珠市巷,地名大桥头”记载来分析,天河“大桥”不可能是“大桥头”。对“大桥头”位置的分析与结论既然贵州
一带均有始祖迁自吉安府庐陵县“大桥头,小桥尾”的说法,那么只有以下两种情况,才能得出众口一词的说法:1.明清时期庐陵县确有大桥头、
小桥尾地名;2.官方或其它组织,约定某一地区叫“大桥头、小桥尾”,并被人们普遍认同、牢记在心。反之,如果只是民间的、小范围的、私下
的口传,是不可能达到如此高度一致“大桥头、小桥尾”说法的。结合前文所述的“贵州各姓氏记载:庐陵县的珠市巷,地名大桥头。”这一信息来分析,“大桥头”应该就位于珠子巷附近。另据果石庄友谅公宗谱记载:友谅生于江西吉安府庐陵(今泰和县)大桥头六都河湾永乐村陈家湾。。。。从此记录可判出大桥头的准确位置就在六都河附近。
献花(0)
+1
(本文系陈军书馆172...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