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曾在浙江北部,钱塘江下游及太湖周围一带发现过一些良渚文化遗存,因资料有限而归入龙山文化系统。解放后对杭州良渚。老和山、水田畈、吴兴钱山漾及嘉兴马家浜的等遗址的陆续发现,进一步揭示出了他们具有自身的特点,故名之为“良渚文化”。据碳—14测定结果,这支文化约在公元前2750—前1890年左右,是在崧泽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当时农业有水稻(籼稻、粳稻),家畜有猪、狗、水牛等,而以木作工艺水平较高(包括住房、水上交通工具、生产工具与生活用具)

泥质黑陶是良渚文化中最富有特征的遗物。陶质细软,多为轮制,打磨光亮漆黑。但绝大部分都属于灰胎黑衣陶,因火候较低而胎质松软,陶衣呈灰色,极易脱落。少数为表里皆黑的薄胎黑陶,火候较高,厚仅1.3~2毫米。据化验其烧结温度为940±20℃,与龙山文化的典型蛋壳陶颇为近似。器形有盘、豆、尊、斛、鼎、双鼻壶、鳖形壶等。

良渚文化陶器造型相当规整,一般圈足多有镂孔,饰以弦纹,竹节纹。有些器形与龙山文化相似,但在质地和纹饰上则有很大的差别。此外还有泥质和夹砂的红陶、灰陶,其中夹砂红陶的表面往往施有红褐色陶衣。这类陶器轮制、手制均有、。器形多为鼎、鬶、罐、盆、盘及大口尖底器物。其中鱼鳍形的陶鼎乃是夹砂陶器的代表作。有的制作技巧十分精致,如上海马桥出土的柱足盉,器身部分采用泥质陶,底部和三足则采用夹砂陶,如此由两种不同质料的陶土配合而成,说明当时的制陶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良渚文化陶器除器表磨光外,纹饰有弦纹、划纹、篮纹、绳纹、波浪纹、镂孔等、而以镂孔较为常见,主要见于豆柄上面,有圆形、椭圆形、长方形、弧线三角形等多种形式。
除上述品种外,还发现有一些彩陶、彩绘陶与朱绘黑陶。彩陶表面施加一层粉红色陶衣,绘以红褐色旋纹、云纹或黑褐色斜方格纹。
关于良渚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关系尚待深入研究。初步看来,有些陶器如罐形豆和鱼鳍形的鼎足类似崧泽文化,鬶的形制却和大汶口文化相近似,而其延续时间较长。例如有的器形接近于商周的青铜器,并出现有云雷纹。其他如精制的玉、石制品,都说明它的文化关系比较复杂。在上述器物中,如竹节形细柄豆、高颈贯耳壶、大圈足浅腹盘、断面呈丁字形的鼎,以及柱足盉、宽把杯,都是良渚文化的典型器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