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一本书《艺术的慰籍》, 作者: 阿兰·德波顿[英]和约翰·阿姆斯特朗[澳], 陈信宏 译我们从小到大所学的艺术知识, 大都只是告诉我们一些艺术作品的历史地位和重要性, 人们常常说艺术非常重要, 但很少有人告诉我们它之所以重要的确切原因。我们在参观著名的美术馆时, 会觉得无比激动, 同时也会纳闷, 为什么自己感受不到艺术书籍里所说的精神高度, 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经常会责怪自己, 觉得一定是自己的艺术修养或者感受能力不够, 当然要懂得那些著名的艺术作品其背后的价值需要通过一定的学习, 不过本书告诉我们其实问题不都出在我们个人身上。举个例子 “艺术有什么用处?” 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 从事艺术的艺术人士也都无法回答, 久而久之这个问题一直被提及, 却无人真正认真地去回答, 于是, 在艺术界当有人问起这个问题, 是会被人翻白眼的。这其实不公平, 想要了解艺术有何用处, 竟然被人看作是缺乏耐心或者不礼貌。许多人提出 “为艺术而艺术” 的观念, 他们尤其排斥艺术具有任何特定用途的想法, 这种观念导致艺术充满了神秘性, 所有人似乎都默认艺术是高尚的, 却不知道怎么解释这种被视为众人皆知的常识。对艺术模糊不清的认识, 也使得大众认为艺术是虚无的, 艺术是毫无作用的, 通常人们判断一件事物的价值是看其有何作用, 于是, 许多人觉得艺术是毫无价值的。我有幸阅读了《艺术的慰籍》这本书, 这是目前为止我所知的最为完善和认真地回答了 “艺术有什么用处?” 作者阿兰·德波顿选择150件经典绘画、建筑和设计作品生动地阐述了 “艺术的七大功能” 和 “爱情、自然、金钱、政治” 四大主题。通过这本书, 我们会理解艺术是有用处的, 这本书也能够让那些原本喜爱艺术的人更清楚为何自己热爱艺术。 其实, 我们更应该知道艺术有什么用处, 这个 "用处" 可能不是我们平常熟知的事物的使用功能, 不过艺术确实可以是一件工具, 我们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艺术是什么样的工具以及它能够为我们带来什么好处。书中作者告诉我们艺术能够扩展上天赋予我们的能力, 还可以弥补我们与生俱来的部分弱点, 只不过这个弱点是心智上的而不是肉体上的, 这些弱点是心理上的缺陷。艺术是一种具有疗愈性的媒介, 能够协助引导和抚慰欣赏艺术的人, 促使他们成为更好的人。为了发现艺术的目的, 我们必须要问: 有哪些事情是我们的心智与情感需要做却又做不到的? 有哪些我们的心理缺陷是艺术可以提供帮助的? 本书指出了艺术帮助我们弥补缺陷的七种功能。我们的记忆是有缺陷的, 我们不善于把事物保留在脑海里, 许多已经发生过的事情很容易从我们的脑海里流失, 包括感觉。想想平常我们特别爱拍照, 我们之所以会想要拿起相机或者手机拍照, 疯狂发朋友圈, 因为我们担心自己忘记, 所以拍照留念, 以便日后能够重新拿出来看看这些相片, 从而回想起当时去过哪里, 吃过什么美食, 和谁聚在了一起, 因为我们怀有充满焦虑的自知之明, 深知自己对于时间的流逝具有认知上的缺陷。我们终会遗忘很多事情, 我们害怕遗忘的事物通常都很具体, 不只是一个人, 还可能是一个小物件、一种熟悉的味道或是一个下雨的夜晚。我们再来看看艺术, 其实就是由于人类记忆的缺陷, 人类害怕后人们忘记此时所拥有璀璨的文明或是美好的时代, 因此艺术家们把该纪念的东西记录了下来。当我们去博物馆时, 看到一件件精美的古代艺术品, 如字画、陶瓷、雕塑...或是参观名胜古迹时, 不仅赞叹前人为我们留下了那么美好的记忆, 很容易激起现代人联想古代人的生活场景。艺术是一种保存体验的方式, 我们有许多稍纵即逝的美妙体验, 都需要有人帮助留存下来, 艺术是我们人类文明的见证。在大部分家庭里, 都喜欢在家里的墙上挂上一幅美丽的图画, 这是因为一般我们认为赏心悦目的图画会促进人的柔情善感。比如莫奈的<睡莲池>, 如果在吵杂的都市大厦公寓里看见这样一幅油画, 哪怕它是复制品, 都能令人心旷神怡, 感受到一片宁静, 在繁忙的工作之后, 如果家里有一幅美丽的图画挂在家里,一定会很容易被其吸引, 赏心悦目的图画似乎告诉着我们, 要拥有美好的人生。艺术能够让我们保持乐观的精神, 怀着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希望, 乐观是成功的一项重要元素。有时我们失败的原因可能不是缺乏技术, 而是缺乏希望和乐观的精神, 正因为我们总是摆脱不了世间的烦忧和不愉快的事情, 才需要工具协助我们保持乐观的态度。这个世界常常是严肃的, 如果世界不是这么严酷, 我们对赏心悦目的艺术作品就不会有那么强烈的感受, 也不会有那么大的需求。在欣赏艺术的体验当中, 有时我们甚至会感动得落泪, 这是非常神奇的, 我们的人生愈艰苦, 一幅优美的画作越可能让我们为之感动, 我们落泪不是因为那幅画作有多么悲伤, 而是因为那幅画很美。我们一旦认识人生的烦忧, 就越懂得欣赏美的事物。在艺术的种种用途里, 其中一项重要功能出人意料, 那就是教导我们以更好的方式承受苦难。书中用理查德·塞拉(Richard Serra)的<费尔南多·佩索阿>这件作品鼓励我们深刻亲近哀愁。因为在社会中, 平常我们谈话都是欢愉快乐的, 如果遇到什么不愉快的事情,只要跟身边的人倾诉一下, 他们通常就会立刻安慰我们, 帮助我们找出解决方法。不过, 塞拉的作品却恰恰相反, 他不告诫我们应该振作情绪, 而是要求我们直面遇到的各种烦忧。他的作品告诉我们, 哀愁就写在人生的合约里, 他的作品如同一座纪念碑宣告了我们人生中哀愁的常态性。就是这样一种非常消极的态度, 让我想起一位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的: “人受欲望支配, 欲望不满足就痛苦, 满足了就无聊, 人生如同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但是, 当我们认真思考这种悲观主义者的思想, 我们又会发现其实他们看待人生是另一种积极的态度, 类似心理学里的 “崩溃疗法”, 就是不断打击人的内心, 最终置之死地而后生。其实塞拉的<费尔南多·佩索阿>这件作品试图让我们深信对哀愁这种消极的情绪在人生中所占有的正当地位产生肯定和认同。塞拉的作品以充满尊严的方式呈现哀愁, 这件作品不分析苦难的任何起因, 而是把悲伤呈现为一种宏伟而且无所不在的情感。如同本书作者阿兰说的: “这件作品等于对我们说, 你如果感到悲伤, 其实是参与了一种珍贵的人生体验, 塞拉的作品就像一座纪念碑为了赞扬这种体验而矗立。你的失落与失望, 你的希望所遭到的挫败, 以及你对自己的不足所感到的悲伤, 让你得以跻身这个严肃的社会, 切勿忽视和抛弃你的哀伤”。所以, 我们可以把许多艺术作品视为艺术家升华哀愁的结果, 而观众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也会经历同样的体验。许多令人悲伤的事物, 都因为我们认为自己独自承担了这样的苦难而使人更加难受。因此我们需要帮助, 才能在自己最糟的经验里找到光荣和自我, 而艺术正好能够为这些糟糕的经历赋予社会性的表达和宣泄。艺术可以提供一个宏大而严肃的观点, 让我们检视自身处境当中的困难, 让我们认识到自己的微不足道, 激起一股令人愉快的惊恐, 让我们理解到人类面临的灾难相较于永恒之道是多么琐碎渺小, 从而使我们更能够平常心接受每个人在人生中都不免遭遇的那些无法理解的悲剧。日常生活中的烦恼和担忧就会得到抵消。与其坚持我们被低估的重要性而企图矫正我们遭到的羞辱, 我们可以借着艺术作品的帮助而致力于理解, 进而欣赏我们实质上的微不足道, 我们从自己的悲伤中抬起头来, 像个战士直面遭遇的一切不幸。 艺术让我们进入一种心理状态, 在艺术的世界里我们深切的体会到时间和空间的广袤无垠。在这种心理状态下, 我们比较有能力解决自己面前的困难和哀愁, 而这也正是艺术作品能够带给我们的能力。很少人能够真正处于不偏不倚的平衡状态, 比如我们很容易过度自满或者过度焦虑, 太容易信任别人也容易疑心太重, 看到跌倒的老爷爷老奶奶我不敢扶起, 我有时太严肃有时又太放纵。艺术可以让我们接触自己欠缺的性格, 然后借此为我们倾斜的内在自我恢复一定程度的平衡。书中作者列举了一个情景: 我们陷入了一种过度紧凑而且充斥太多刺激和娱乐的生活状态,工作忙碌, 几乎没有时间思考任何事情。如果我们走在街上, 看到街头有一件公共雕塑或者一座精美的建筑, 我们总能有机会找回平日躲藏起来的那个较为孤独而且喜欢沉思的自我, 唤起我们遭到压抑和平和的心态。艺术作品能够帮助我们寻回自己性格中遗失的部分。由于每个人遗失的部分不同, 因此能够让我们重获平衡并且让我们喜爱的艺术品, 都是具有差异的。每一件艺术作品都带有特定的心理和道德氛围, 而我们对哪一件作品的偏好也反映了我们每个人在心理方面的不同缺陷。不只个人能够借助艺术获得缺失的部分, 甚至整个社会或国家, 都能够从艺术中寻求平衡。这也就不难理解, 为什么有些作品带有政治色彩的性质。每个人的缺陷不同, 那么对艺术的品味也都是不同的, 了解了品味背后的心理原因, 不一定会改变我们对美的欣赏观点, 但能够避免我们对自己的不喜欢的作品产生蔑视的态度。我们懂得探究一群人究竟缺乏什么才会因此喜爱某一件作品, 进而理解他们的选择, 即使我们无法对这些作品产生喜爱。所以, 艺术不仅在重新平衡我们的性格上缺陷, 也能帮助我们提升自身的道德, 理解不同价值观的人。艺术能够在深切提醒我们追求平衡和善良, 而我们绝不该自以为是的认为早已不再需要这样的提醒。我们都很难认识真正的自己, 我们都有不同的性格, 我们拥有直觉、顾虑和猜疑的复杂情绪, 这一切都难以界定。不过, 我们经常会发现有些艺术作品似乎掌握了某种我们体验过却从来不曾真正明确认知的感受, 我总能和某件艺术作品产生莫名其妙的共鸣, 甚至感动不已。这种让我们产生共鸣的东西, 它可能是一个物品、风景画、一段音乐。 正是因为我们真实的感受是难以言说的, 而艺术有时承担了这项功能, 帮助我们诉说, 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内心。因此, 我们对一件艺术作品非常的喜爱时, 你会兴奋的和他人分享。艺术是一种媒介, 让我们认识自己, 也能够让别人更明白我们实际上是什么样的人。我们常常看到很多令我们不理解的艺术作品, 而这些陌生的艺术作品其实相当珍贵, 因为这种作品所传达的观念和态度是我们在平日熟悉的环境中接触不到的, 但是我们必须接触这些不同的观念和态度, 才能彻底接纳我们的人生。在一个极度强调世俗观点和平等主义的文化里, 许多重要的思想都不免流失。我们的生活习惯, 也许永远无法唤醒自我当中的重要部分, 如果能够受到艺术的刺激, 这些部分能够从沉睡的状态中苏醒, 能够让我们更进一步的了解自己。唯有在陌生的事物中找到能够引起自己共鸣的点, 我们才能可能成长。举个例子, 我们往往在一个陌生的环境, 身边没有熟人的时候, 更容易沉淀下来思考, 更能激发内心的小宇宙爆发, 成长的速度是惊人的。Kept in a small bowl, the goldfish will remain small. Withmore space, the fish will grow double, triple or quadruple its size.金鱼呆在小鱼缸里永远不会变大。若有更多空间,它们将会数倍化成长。(这是因为金鱼如果待在安全的、熟悉的环境中, 它是安逸的, 倘若放入大海, 它无时无刻都在面对各种未知的挑战)我们每个人都是有缺陷的, 我们的一大缺陷就是容易忽略一直存在于周围的事物, 这是导致我们不快乐的原因之一。我们之所以痛苦, 是我们经常意识不到自己面前的事物所具有的价值, 而总是渴望着自己想象中存在于其它地方的美好事物。我们的生活当中总会养成很多习惯, 有的是好习惯, 有的是坏习惯, 但是习惯也会固化我们的思想, 让我们在人生各个领域里的行动都变成不加思考的自动反应, 甚至排斥世界上许多对我们颇有帮助的新事物。举个例子, 我的爷爷一生只吃他吃过的东西, 他会对食物的新做法非常排斥, 爷爷只喜欢吃猪肉, 而牛肉、鸡肉、羊肉...他都不吃, 并且只吃他习惯的几种烹饪食物的做法。前几天我妈妈买了一个非常好烧水壶, 操作简单功能强大, 但是却被爷爷骂了, 觉得妈妈买的新的烧水壶就是多此一举,爷爷觉得他平常用的那个烧水壶才是世界上最好的, 他对新的事物和自己陌生的东西都觉得是不好的。其实, 爷爷没做错任何事, 而是常年累计的习惯, 固化了老人家的思维。说回艺术, 在艺术的带领下, 对于我们习惯的经验和陌生的事物, 我们能够重新找回较为精确的评估能力, 原因是艺术能够 “背叛” 我们的习惯, 邀请我们重新评估自己仰慕和喜爱的事物, 同时还能接纳新鲜的事物。把这种心态套用在我们平日视而不见的其它许多物品、环境、情绪和人物上, 不管是天空、我们的朋友、房间的形状、小孩的欢乐、我们每天经过的街道, 我们都会觉得惊喜。我们之所以对这些事物视而不见, 原因是我们认定自己对这些东西再熟悉不过了, 但艺术却借着凸显我们可能忽略的一切, 推翻我们的这种偏见。 艺术能够向平凡人生中难以捉摸的真实价值致敬, 教导我们以更加公正的态度看待自己, 让我们知道自己的处境中已经尽了全力认真生活, 从事自己不一定热爱的工作, 面对着中年的种种问题, 解决着雄心壮志未能实现的挫败感, 努力对我们心爱但烦躁易怒的配偶保持忠诚。相较于媒体里别人光鲜亮丽的生活, 那些普通难以企及的事物, 可是艺术的效果却恰恰相反, 艺术能够让我们重新看见自己被迫接受的人生当中所存在的实际优点, 它让我们重新发现生活中的美。以上内容便是《艺术的慰籍》这本书中讲述的艺术的七大功效, 希望能够帮助喜爱艺术的朋友更好的认识艺术的用处。还是那句老话: 艺术是很有意思的东西, 你越了解它你就会越喜欢它, 人需要和永恒一点的东西在一起。需艺工作室 微信号:xuyi_studio 新浪微博:@晓俊AR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