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少见的建文款瓷器鉴赏

 李平东方明珠 2020-02-02
明代是中国瓷器生产的黄金时期,宣永青花、成化斗彩等美不胜收。可“建文”特殊的命运增加了它的神秘性和稀有性。中国有句俗语叫“物以稀为贵”。因此,所谓的极品、孤品、等就成为人们极力追求的对象。民国一位侨居上海的收藏瓷器的大家仇炎之先生(1910—1980),对明清瓷器颇为精通。是江苏太仓人士,早年在上海昔古斋古玩店当学徒,学习古玩鉴定和交易。有了经验之后,索性自己在上海外滩开了一家古玩店铺,专营明清瓷器之事。这里外商很多,自然生意不错。从一个学徒工到一个鉴定收藏瓷器的大家,仇炎之先生付出了许多艰辛,也得到了很大的收获,鉴于自己对明代瓷器的喜好,使仇炎之暗下决心,一方面精攻鉴别,同时要收齐明代各个年号的瓷器。多少年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明代17朝皇帝的瓷器就缺“建文”了。这是收藏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壮举。于是,仇炎之总是要千方百计找到“建文”朝的瓷器,以求功德圆满。据说,到民国年间,“建文”朝的瓷器基本绝迹,难以寻迹,仇先生在古玩市场不断努力挖掘之中,终于寻觅到一个建文落款的笔架。建文朝所烧的官窑瓷器因历史的原因很可能只有一批,加上年代短,数量少,因此尤显珍贵。在诸多的陶瓷研究文献中,极少有建文朝瓷器的叙述和发现。仇炎之先生作为收藏瓷器的专家,自然查寻了大量的资料和进行了严密的考证,为了得到这件“建文”笔架,仇炎之花了很多精力与财力,志在必得。结果,他将多年来收藏的一整套(除建文)明代各年号瓷器换下了这一件价值连城的“建文瓷”笔架。其精神可鉴。 建文官瓷是一个神秘而又难解的课题,它的出现给我们今天的专家和收藏爱好者提出了一个新的研究篇章,出现的建文官瓷是本朝所造?还是后朝皇帝上台后实行怀柔政策下所做的祭祖寄托瓷?建文官瓷的面目在瓷业历史中是神秘的,它的确是明朝官瓷中的凤毛麟角,她的出现也填补了明朝官瓷史上研究的空白,虽然它的出现还存在很大的争议,但会随着历史的延伸而让更多的人关注明朝建文历史!历史的发展也会让建文官瓷自有清晰的定论。 笔者收藏的建文款官瓷,其中有青花瓷,色秞瓷等,彩瓷,其特征:器型规整,胎质细腻,秞色温润如玉,工艺精致,器身上刻有气势磅礴的五爪官龙,落款有《大明建文年制》双圈六字楷书款,也有无圈单列六字楷书款,器型前承洪武,后传永宣,从收集到的建文官瓷与明代其他朝代的官瓷对比,它一改洪武质朴宏大的器型,变的隽秀典雅,胎质比洪武更为细腻,器型与绘画纹饰与后来永宣生产的官瓷有惊人的相似,青花料的使用更与永宣青花一样,呈现的是“苏麻尼青”料固有的特征,发色深沉浓艳,颗粒浑散自然,锡斑凹凸明显,器型纹饰不但与后来的永乐宣德瓷类同,也明显看出有洪武遗风的存在!这说明在建文年间,瓷业生产力已得到稳定发展,且当时的景德镇是战争的后方,可见“靖难之役”的战争并没有对景德镇瓷业生产造成太大的破坏和影响,建文瓷中“苏青”料的使用,景德镇瓷业历史记述中从来没有阐述过,但从这些建文官瓷上的彩料、纹饰特征推断,可以断定“苏麻尼青”的原料在大明建文朝已得到大量进口和使用,而且景德镇窑工已熟练的掌握这种青料的使用技术。其中笔者藏有一件《青花开光花果纹执壶》高30.6Cm,口径7.5CM,颈部饰蕉叶纹,肩部饰缠枝莲纹,壶身菱形开光圈内画折枝花果纹,壶身旁绘牡丹花纹,壶身下近足部绘变形莲瓣纹,壶底足圈内满秞,壶流与颈间有一云板相连,壶柄上绘四朵灵芝,柄下有三颗乳钉,壶流两侧绘卷草纹,在其造型与绘画工艺中,洪武遗风十分明显,壶流正面书写《大明建文年制》青花楷书六字款,这与洪武和后来的永宣青花大壶落款有明显区别,使用的青花呈“苏料”典型的特征,青入胎骨,发色深沉浓重,整器工艺精致,气势宏礴,这只建文款《青花花果纹大壶》与景德镇珠山官窑遗址中出土的“永乐花果纹青花大壶”如出一澈,其造型,画工,胎釉、青花发色都有惊人的相似,尤其是青花原料的使用,无论其发色、浑散、颗粒、锡斑,微观等特征都有惊人的雷同。正说明景德镇瓷业的制造工艺是历代传承有续的。永乐官瓷在制造工艺上很大程度继承了洪武和建文时期的技术,建文色釉瓷中以红秞器最为特别,建文红釉的特征却与永宣及后朝的红釉有很大区别,我们知道,红秞工艺是瓷器烧制中最为复杂的技术,其秞料配方与烧制温度必需极为严谨,由于明早期景德镇高温红秞烧制技术还不太完善,这时期的高温红秞发色并不稳定,洪武朝烧造的红釉就有“十窑九不成”的说法,红釉瓷历来都是瓷器中的名贵品种,备受人们的珍视。明代永乐年间烧制的鲜红釉和宣德年烧制的宝石红釉,都是红釉家族中的代表产品。在永乐、宣德时期,红釉瓷主要用于宫廷祭祀和喜庆吉事,因此当时的红釉瓷器被称为“祭红”。“祭红”红而不俗,鲜艳而温润,色调静穆、凝重,宛如霁云红霞,因此又被冠以更有诗意的名字“霁红”。“祭红”瓷器之所以名贵,除了它的釉光莹润如玉,颜色鲜艳俱佳外,更因为它“千窑难得一宝”、“十窑九不成”而成为瓷中珍品。有人把“祭红”称为瓷中人造宝石。也有人把颜色釉说成是“瓷品王冠”,而“祭红”则是这顶“瓷品王冠”上璀璨的明珠。建文红秞采用独特的含金秞料发色,应属金红类红釉工艺,其深红的秞色表现的极为独特,器物在光线下,红秞内敛出温润的五彩蛤砺光,红的鲜艳,令人爱不释手,建文红釉既不是高温铜红秞工艺,也不是低温铁离子发色的矾红釉工艺,其工艺至今无法解释,在后朝还无发现类似红秞器,这说明后人难以造仿,笔者收藏的一只《红地绿釉缠枝莲碂式盖瓶》,造型极为独特,。笔者收藏的一只《蓝地绿釉五爪龙纹彩瓷天球瓶》,精细的剔刻绿彩五爪龙,气势磅礴,这只龙纹天球瓶高42公分,五爪官龙刻画的极为生动,龙首就像建文皇帝温文儒弱,龙爪刚劲有力,明朝社会盛行佛、道教,其宗教味盛浓的<万字云>纹饰布遍器身,瓶腹下端的《福山寿海》是明朝社会表现国泰民安的常见纹饰,刻工细腻,瓶肩上用白釉青花落《大明建文年制》长方款,字体楷书清秀端庄,白釉如白玉般温润,青料自然浑散深沉,瓶身的这种美如蓝宝石的蓝釉温润含蓄,碧波荡漾,与温文儒雅的绿龙相映成趣,十分雅致,整器造型气势宏伟,宫廷御用器韵味十足,是研究大明建文历史文化的难得有力的佐证,也是今天不可多见的稀有明代建文珍瓷。 这些建文官瓷从器特性与资料来推断,极有可能是当时建文皇帝对功臣的赏赐品,并且在“靖难之役”战争结束前藏匿,从而躲过了一场劫难!数百年之后的今天,我们有幸赏见也是收藏者的缘分。 明建文帝朱允炆的败走皇宫后的下落一直是一个谜。最近在福建宁德地区的上金贝村发现了一个极有王者气势的古墓,省内外的专家学者认为,建文帝在《靖难之役》兵败,火焚皇宫后出逃,最后逃到了闽东。而对宁德市上金贝村的古墓研究的学者则认为,上金贝村发现的墓葬有可能就是史学界苦苦寻找了600年的建文帝陵寝,这种建文帝在《靖难之役》后藏匿民间的神话有多个版本之说,但是否与这批建文官瓷有某种关联?这是需要研究的后话。 建文帝的帝王之旅,四年即告结束,作为皇帝他太过仁慈,有时甚至优柔寡断,如果让他作臣子,相信他可以爱民如子,两袖清风,但作皇帝不一样,皇帝注定与鲜血分不开,他要排除异己;他要树立皇威,如果不能做到这些,皇帝也终将被历史淘汰,建文帝就是这样一个悲剧人物。 大明史称建文帝的朱允炆,南明弘光年间追崇为惠宗让皇帝,后被开明的大清高宗乾隆皇帝弘历追谥为恭闵惠皇帝,所以建文帝又史称明惠帝。这也是他最后的善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