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吴陟大唐故东平郡吕氏夫人墓志铭并序(吕润女)

 文化龙乡 2020-02-02
2019-12-11 14:27
夫人先君讳润,以声华双美,词翰两全。为将,怀军旅之谋;在公,有处理之策。百战百胜,有戌有克。元戎籍能,补充朔方节度左衙兵马使。
贤夫张自谨,身继辕门,备谙戎旅,功勤奉上,劳效益彰,干用可称,莫不谈德。节使补充衙前虞侯,胙蒙改职,兼委重务。
夫人怀令淑之德,著婉顺之姿,内称贤行,外备礼仪,六亲所仰,九族咸依。冀保遐年,显于荣寿。宁期不幸,以大和四年(830)七月六日,终于灵州私第,享年五十有七。亲族臻赴,惋惜同词。其年()十月十四日,殡于回乐县东原,礼也。内外痛悼,骨肉咸哀。长男叔向、次子叔弁,并女侄等,皆号天泣血,痛彻五情。恐陵谷有变,刻石存记,用述不朽。
其铭曰:阴阳时亏,神理无察;祸降私门,贤德夭札;仁和沆泥,嗣子泣血;贤夫断肠,举家摧绝。天河(何)不佑?神何不灵?哀哉旧里,新茔;悲夫郊野,玉山将倾;书之五代,祯石显名。
摄回县尉、家令寺丞吴陟撰
【唐】吴陟大唐故东平郡吕氏夫人墓志铭并序(吕润女)

《大唐故东平郡吕氏夫人墓志铭并序》的释文和释义
杨森翔
15年前,《大唐故东平郡吕氏夫人墓志铭并序》(见《宁夏历代艺文集》卷三1007页)在吴忠市古城镇东金星村“绿地园”一出土,就被宁夏考古专家钟侃称为“一石惊天!”是“一个重要的唐代考古发现!”并引发了宁夏地方史和唐史、尤其是灵州史研究的新一轮热潮,至今余波未息。由此可见其价值。
关于这块墓志的史证和书证价值,本人曾有专文论及(见《宁夏文史》21 期《唐灵州吕氏夫人墓志的史证和书证价值》),此不多言。但,关于该墓志铭的释文和释义,当时,由于本人知识的局限,有些词语未能找到确解,造成“谬种流传”,非常抱歉。所以,想借这个机会做一纠正。
唐灵州吕氏夫人墓志铭并序,共318字。其中序文254字 ,写了3个人物:第一个人物是吕氏夫人的父亲吕润(“先君讳润”),第二个人物是吕氏夫人的丈夫张自谨(“贤夫张自谨”),第三个人物才是吕氏夫人本人。
吕氏夫人的父亲吕润是大唐“故东平郡”人。唐时东平郡,治所在郓州(今山东郓城),与汉时东平郡(国名)并非一地。因此,唐时“故东平郡”应在无盐,即今山东东平东。据志文称,吕润因为“声华双美,词翰两全,”特别能干(“为将,怀军旅之谋;在公,有处理之策”),被上级(“元戎”)任命为“朔方节度左衙兵马使”。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军职。据《元和郡县图志》载,当时朔方节度使理所在灵州,管三州(灵州、会州、盐州)十县(回乐、灵武、保静、怀远、鸣沙、温池、会宁、乌兰、五原、白池),辖境约相当于今宁夏吴忠5县(市区)、银川3县(市)4区、中卫3县(市区)及甘肃靖远、景泰,陕北定边,内蒙古五原、鄂托克旗等地,是唐代最重要的军区。“朔方节度使”是这个军区的最高长官,“左衙兵马使”是朔方节度使属下,地位也相当高。吕润“百战百胜,有戍有克”,应该是一个有勇有谋、战功卓著的人。
吕氏夫人的丈夫张自谨也是一个熟悉军旅生活(“备谙戎旅”)、很敬业、很忠诚(“功勤奉上”)、踏实肯干、成绩显著(“劳效益彰”)、社会影响很好(“干用可称,莫不谈德”)的人。他被上级(“节使”即节度使)任命为“衙前虞侯”,即军中执法官。后又因功受到赏赐,担任更重要的职务(“胙蒙改职,兼委重务”)。
吕氏夫人本人是一个家庭妇女,贤妻良母。她的优点是德行和容貌都好(“怀令淑之德,著婉顺之姿”),在家庭里头行为贤惠,在家庭以外很懂礼节(“内称贤行,外备礼仪”),亲戚邻居都很敬重和依赖她(“六亲所仰,九族咸依”)。大家都希望她能荣华长寿(“冀保遐年,显于荣寿”),想不到不幸的事降临了(“宁期不幸”)——在公元830年某月某日,她却去逝于灵州家中(以大和四年七月六日终于灵州私第),活了57岁。亲戚朋友都来悼念,众口一词地感到惋惜(“亲族臻赴,惋惜同词”)。同年某月某日,按当地习俗埋葬于回乐县的东原并举行了隆重的仪式(“其年十月十四日殡于回乐县东原,礼也”)。家里人和亲戚朋友都悲痛地悼念,自己的亲生儿女更是悲伤(“内外痛悼,骨肉咸哀”)。大儿子叔向、小儿子叔弁并女儿侄子等都哭天怆地,泪水里都带着血,真是悲痛极了(“长男叔向,次子叔弁,并女侄等,皆号天泣血,痛彻五情”)。……
写完3个人物之后,又写“刻石存记”的因由(“恐陵谷有变……用述不朽”)。最后才是铭文:
其铭曰:阴阳时亏,神理无察;祸降私门,贤德叐札;仁和沉泥,嗣子泣血;贤夫断肠,举家摧绝。天河(何)不佑?神何不灵?哀哉旧里,新茔;悲夫郊野,玉山将倾;书之五代,祯石显名。
上述释文,今天看来,有几处不确,需要更正。
一、“叐札”。“叐”读bá,词典解释有三义:一是“狗跑的样子”;二是“通跋”;三是“通拔”(所以《宁夏历代艺文集》又写作“贤德拔札”)。但,无论按以上何种释义,都不能通顺地解释“贤德”怎么就“叐札”了?后来,经盐池的白永刚先生提示,我在《左转·昭公四年》看到如下一段文字:“疠疾不降,民不夭札。”再仔细拿放大镜看吕氏夫人墓志的照片和拓片,进一步确定,那是个“夭”字。“夭”,读yo,“夭札”,晋杜预解释说:“短折为夭,夭死为札”,也就是说:“短命为夭,流行病死亡为札。”“夭札”就是“遭疫病而早死”。这样看来,应是“贤德夭札”——有美德的人遭疫病而早死——无疑。
二、“沉泥”。应以“沆泥”为是。这样纠正的理由,一是仔细研判墓志照片和拓片,发现,那个字与“沉”有区别,而与“沆”字一致。二是从字义上理解,“沉泥”是沉到泥里(或像泥一样下沉)。而“沆”读hàng,古人释为大泽 ,如郭缘生《述征记》:“齐人谓湖曰沆”。吕氏夫人又是齐人,说“沆泥”便在情理之中了。三是,“沆泥”一词,古已有之。如 敦煌遗书P. 3328号背有河西诗人武涉上《焉祈(耆)王诗》:“谁怜没落离家子,急苦愁容今若此,倘谁方烦出沆泥,他时赐节门阑事”。正是基于以上理由,我认为,将“仁和沉泥”释为“仁和沆泥”似乎更为准确些。
三、“摧艳”,应为“摧绝”。《宁夏历代艺文集》将“举家摧绝”写为“举家摧艳”,有可能是笔误,也有可能是有意为之。但,我认为释为“摧绝”最为准确。一是吕氏夫人墓志写的就是“摧绝”;二是“摧绝”一词的释义就是“伤心之极”。如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二:“烈女,郾城人,年十七,聘安氏,无何,安氏子卒,烈女摧绝。”因此,“举家摧绝”就是全家悲痛伤心至极。
旦--宪-|-琯--杆--从易-|-弘度,前夏州节度巡官,试大理评事:
||-弘正,皇任冀王府参军而殁:
||-弘毅,前京兆府奉先县主簿:
||-弘略,皇任宗正寺让帝庙丞而夭
||-长适弘农杨励,宜其闺门。
||-次适吴兴吴质,蕣华早谢:
||-四女未笄
|-瑀-|-楬
|-梢-|-景俭-|-圻
||-挂
||-堪
|-景儒
|-景信
|-景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