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澳门地名的来历

 shuirongye 2020-02-02

澳门之“澳”本义为“水边地”, 引申为“海边弯曲可以停船的地方 ”即“港湾”,如《宋史·河渠志》有“无港澳以容舟楫”一语。

从十六世纪上半叶开始,“蚝镜澳”或“澳门”已经成为这一地区最常见的称谓。“蚝镜”一词缘自此地处在江水入海处,盛产“蚝”,即牡蛎;而主要产区南湾、北湾位于澳门半岛西部的东、西两侧,遥遥相对,碧波粼粼,“规圆如镜”, 故名“蚝镜”。明、清两代在提及蚝镜的典籍中,大多将“蚝”字改为“濠”或“壕”。清代第一、第二任澳门同知印光任、 张汝霖在其合撰的中国第一部澳门地方志《澳门记略》中释为:澳门“有南北二湾,可以泊船,或曰南环。二湾规圆如镜。故曰濠镜,是称澳焉”。印光任的《濠镜夜月诗》,有一句是这样写的:“月出濠镜开,清光一海天。”

“澳门”之名,出处有二。一说澳门半岛有南台、北台(即今日西望洋山,东望洋山),两山相对如门;一说澳门半岛之南有氹仔岛、路环岛与大、小横琴岛四山分立,成十字形,曰十字门,亦称澳门。迄今所见最早的关于澳门的官方文件是一五六四年(明世宗嘉靖四十三年)庞尚鹏之奏稿《陈末议以保海隅万世治安疏》云:“广州南有香山县,地当濒海 ,由雍麦至蚝镜澳,计一日之程,有山对峙如台,曰南北台也,即澳门是也。”

明末清初屈大均《广东新语.卷二地语.澳门》:“凡番船停泊,必以海滨之湾环者为澳。澳者,舶口也。香山故有澳,名曰浪白,广百余里,诸番互市其中,嘉靖间,诸番以浪白辽远,重贿当事求豪镜为澳。豪镜在虎跳门外,去香山东南百二十里,有南北二湾,海水环之,番人于二湾中聚众筑城,自是新宁之广海、望峒、奇潭,香山之浪白、十字门,东莞之虎头门、屯门、鸡栖诸澳悉废,而豪镜独为舶薮。自香山城南以往二十里,一岭如莲茎,逾岭而南,至澳门则为莲叶。岭甚危峻,稍不戒,颠坠崖下。既逾岭,遥见海天无际,岛屿浮青,有白屋数十百间在烟雾中,斯则澳夷所居矣。六十里至关,关外有番百余家,一寨在前,山巅有参将府,握其吭,与澳对峙。澳南而寨北,设此以御澳奸,亦所以防外寇也。初至一所曰青洲,林木芊郁,桄榔、槟榔之中为楼榭,差有异致。又十里至澳,澳有南台、北台,台者,山也。以相对,故谓澳门。”

屈大均《澳门》一诗写于康熙28年(1689年),屈大均是较早地关注西方殖民者对中国的侵略野心,在诗歌中抒发情怀借以明志,收联即照应题面,指出澳门为广东众多港口中的良港,并以雄奇加以凸现。

广东诸舶口,最是澳门雄。

外国频挑衅,西洋久伏戎。

兵愁蛮器巧,食望鬼方空。

肘腋教无事,前山一将功。

而澳门英文Macao这个名字则源于渔民非常敬仰的一位中国女神──即天后妈祖,她又名娘妈。传说一艘渔船在天气晴朗、风平浪静的日子里航行,突遇狂风雷暴,渔民处于危难。危急关头,一位少女站了出来,下令风暴停止。风竟然神奇般地止住了,大海也恢复了平静,渔船平安地到达了海镜港。上岸后,少女朝妈阁山走去,忽然一轮光环照耀,少女化做一缕青烟。人们在她登岸的地方,建了一座庙宇供奉这位天后,名为妈祖阁。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葡萄牙人从当时明朝广东地方政府取得澳门居住权,成为首批进入中国的欧洲人。据说当时葡萄牙人从妈祖阁(妈阁庙)附近登陆,向问当地人这里的地名,因在妈阁庙旁,当地人便回答「妈阁」,於是澳门便被命名为「Macau」(「妈阁」葡萄牙语的译音),大陆多拼写为Macao。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