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希民 瓷器在烧制过程后期,胎体中挥发出的气态水分子和矿物质分子被粘性很强的釉层包裹,形成釉中气泡,几百年时间里,胎釉自身变化和时光的洗礼、人为作用因素等形成死亡气泡,死亡气泡的形态和分布状况,是判断古瓷年代的重要依据。 考古发掘证明,早在一万年以前,我国已经出现了由人工烧制的陶器生活用品;陶器有素彩之分,唐三彩就是非常名贵的彩釉陶,素陶表面没有气泡,唐三彩陶器釉中也很少见到气泡; 一千多年前,人们已经掌握了瓷器烧制技术,烧制出了原始青瓷,原始青瓷的釉中,也很少出现气泡,瓷器釉中大量出现气泡,是宋元以后。 陶瓷器釉中有无气泡,与胎质粗疏或细密、胎体矿物质在高温中反映产生气体的挥发情况、瓷胎所含水分、釉层厚度和烧制过程中,温度的上升速度等关系密切。 陶器由陶泥加工成型,胎质疏松,胎土表面又没有覆盖釉层,晾晒和烧制时,水分子和矿物分子很容易蒸发逃逸,成器温度低,所以形不成气泡。 釉下彩陶虽然陶胎表面覆盖了一层薄薄的釉,但是,由于胎质依然疏松,在胎体晾晒和入窑烧制过程中,温度也是逐步达到成器温度的, 薄薄的釉层也构不成对矿物质分子和水分子的约束,因此,晾晒和烧制时,胎体中逸出的矿物质分子和水分子也可以充分挥发,釉中很难形成气泡。 原始青瓷虽然都有釉层覆盖,但是,同样存在胎质疏松和烧成温度较低(800-1100度左右)等原因,胎体矿物质分子和所含水分子在晾晒环节和烧制前期已经充分挥发,烧成瓷器釉下也很少出现气泡。 宋元明清瓷器釉下会普遍出现气泡,主要是生产水平提高,生产工艺得到改进,用于制作瓷器的矿土研磨得更细,胎体分子与分子之间的结构更加密实,覆盖在胎体表面的釉层也加厚,胎泥所含的水分子在晾晒过程中大部分得以充分挥发; 但也有一些水分子被密实的胎体裹胁在胎泥深处,仅靠太阳、风吹难以挥发出来,在烧制过程前期,也有部分水分子和矿物分子得以挣脱瓷胎包裹釉液的约束,成功逃逸挥发。 但是,还有矿物质分子和部分盘结在胎体深处的水分子,在达到一定温度后,才被逐步升高的温度驱赶,分解成气体,从胎体中逃逸出来;这时,覆盖在胎体表面的釉液,已经溶解为粘性很强的粘液状包裹体,紧紧地包裹在胎体表面。 从胎体中逃逸出来被分解为气体的矿物质分子和水分子,无力挣脱粘液状包裹体的约束,最终成为粘液状包裹体的俘虏而悬浮于胎体和釉层中间;当瓷器烧成冷却以后,这些气体状矿物质分子和水分子便以圆形晶亮的空心球形状,保存在于胎体和釉面之间。 这种如珍珠一般的空心状球形物,就是我们所说的釉中“气泡”,它们经历了高温的洗礼,以无色的球状体形态而存在,没有釉下颜色映衬,它们会以亮晶晶的球状无色气泡体存在,有釉下青花映衬,它们就变成亮晶晶的球状蓝绿色气泡而存在。 古瓷‘死亡气泡’的三个阶段性特征:不同年代的古瓷,釉下气泡具有不同的死亡形态,也就是说,瓷器釉下的死亡气泡有阶段性特征。 观察结果表明,清代乾隆时期的一些瓷器釉中已经出现变色气泡; 到了明代早中期,相当数量瓷器的釉中气泡,已经由无色、亮晶晶的透明状态,变成暗红色或者黑褐色; 有的釉中的死亡气泡顶部,出现了一条呈“一”字形的短线条,有的死亡气泡顶部还会出现“十”字形短线条,这就是气泡死亡的初级阶段; 根据普遍变色这个特征,可以称其为气泡死亡的“变色期”。 时间上推到明代再到元代,一些瓷器釉中死亡气泡顶部的“一”字形或“ 十”字形线条,已经扩展成圆形破口,因此,可以看作气泡死亡的中级阶段; 根据其普遍破口的特征,也可以称其为气泡死亡的“破口期”。 到了宋代、唐代,古瓷釉中气泡死亡的特征已经非常明显,气泡‘穹隆形’的上半部分已经没有了; 我们不用放大镜就能看到瓷器釉面,有一些圆形的坑洞,里面还积满了尘埃和生活垃圾小颗粒,这就是气泡死亡的第三阶段,“坑洞期”。 微观痕迹鉴定可以通过对瓷器内部‘微观’图片分析知道瓷器的新老,以及是否作假等信息; 对于瓷器微观形态造假者是不能模仿的一模一样,每个瓷器代表某个时期某个环境下,会展现不同的微观形态,这样利用微观痕迹+眼学就能很快鉴定出瓷器的真假; 用这种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眼学和科学相结合,是古代艺术品鉴定必走之路。 ‘宏观眼学’受制于个人的主观认知不同,知识与眼力的多寡高低不同; ‘微观科学’是古陶瓷与现代新陶瓷,在质与量上定有区别,借助有效设备,将新老陶瓷在质和量上进行鉴别,可以形成系统的统一标准; 古陶瓷‘微观痕迹’鉴定目的是发现新瓷器所不具备的微观痕迹特征;‘微观痕迹’的关键是区分‘自然老化痕迹’与‘人工做旧痕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