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对国学教育的初步思路 ——从《三字经》开始

 昵称503199 2020-02-02

前言:  我对国学教育的初步思路

  (2016-11-12 10:57:14)

转载

标签: 

国学

分类: 潇湘国学堂

前言                 我对国学教育的初步思路

——从《三字经》开始 前言: <wbr> <wbr>我对国学教育的初步思路


第一部分、对国学的基本认识 

国学,方兴未艾。

我对国学的基本看法可以概括为一句话:以炎黄子孙的赤子之情热爱和发扬国学,以现代公民的理性眼光分析和批判国学,唯其如此,庶几可行于中庸之道也。

大家对于现在的国学教育,或者说少年读经教育,存在颇多的疑问或者顾虑。我结合其中最典型的个问题来简要阐述我的基本观点其一国学与应试教育(分数)的关系;其二,其中包含的“封建糟粕“问题;其如何正确看待国学。

一、国学与应试的关系

在应试教育的巨大压力下,家长主要关心孩子的考试成绩,这点完全可以理解。但是,国学教育跟应试教育并不矛盾,而是有促进和补充价值。

国学教育着重于人格养成,锤炼基本的文字功夫、阅读习惯、自学能力、写作水平等,强调的是以人文领域为主的通识教育。一个孩子如果在初中阶段之前打下这方面的良好基础,那么他(她)未来的学业、事业以及独立的生活能力,都不会让家长担心。

所以,国学教育对于应试教育的作用虽然是间接的、隐性的,但是其作用同样巨大,而且远远超越应试教育,观照于一个孩子的一生和他的各个方面。

二、关于国学中的“封建糟粕“问题

所谓国学中的封建糟粕,其焦点是忠君思想。这点是必须剔除掉的,而对于相关的有益成分应该加以转化不能因噎废食,抛弃全部。

学习国学,我们需要向上跨越2000余年的皇权专制历史,追本溯源,探寻中华民族少年时代的光明和风雅、睿智和豁达,从而恢复我们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的精气神。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先秦时期包括儒家在内的元典性著作及其思想,跟后世所谓的官方正统思想,并不是一回事。我们要做的是追本溯源,读原汁原味的非常朴素真诚的经典著作,而不是被历代朝廷肆意篡改之后的。

对于皇权专制、忠君愚孝等思想,我深恶痛绝。我曾经初步拜读过西方思想家洛克、卢梭等人的著作,在这方面更添清醒认识。

对于国学或者说传统文化,我们常说所谓“批判地继承”,继承本已很难,批判更难。我们常说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并不是说的这么简单,比如,辨认精华和糟粕就是一个极大极难的课题。首先要有相对公正客观的眼光,不能因为热爱国学、投身国学而爱屋及乌、全盘吸收;其次,要用现代科学思维和价值观来观照国学相关内容,尤其用现代民主自由人权平等之价值观来剖析古代典籍及其思想,厘清利弊得失,不致迷失于古典的万山之中。

三、如何正确看待国学

有的人把国学贬得一文不值,似乎那只是陈旧的历史垃圾;而有的人把国学吹得神乎其神,似乎大家学了国学就可以万事大吉。二者皆失于偏颇,不符合事实和逻辑。

首先,国学作为中华文明有文字记载以来数千年的文明积淀,有着巨大的价值,这一点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而且终身不渝。学习国学,可以让我们继承历代先贤的智慧和美质,发扬中华民族优良的精神风采,养成一种端庄高雅的气质风范,造就典雅优美的语言风格,成就相对完善的自我人格。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国学并非唯一正确或者最为伟大的学问,更不是什么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今天,人类社会飞速发展,现代科技文明和民主法治理念成为历史潮流,这些作为时代的主旋律是国学少有涉及的方面,也是中国人内心深处比较欠缺的东西。要想成为一个知识完备身心健全的现代公民,这些方面的学习研究非常重要,它们跟国学并不矛盾,而是可以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形成有效合力,造就优秀公民,推动社会文明。

 前言: <wbr> <wbr>我对国学教育的初步思路


第二部分、《三字经》略评

《三字经》是一部被看轻的经典。今天的人们已经很难理解《三字经》在中国历史上及当前社会应有的重要角色和崇高地位。所以,有必要对《三字经》作一次简单的再认识。

中国历史上的启蒙读物,文本最经典、流传最久远的莫过于《三字经》和《千字文》,二者配合,可谓珠联璧合,所以这两部经典向来被认为是启蒙教育的首选教材。

《三字经》是一部高度浓缩的中国文化简史,将中国通史纲要、中国文化史纲要、文化百科知识、历代勤学楷模故事、教育学习的基本原则等全部浓缩在一千多字的篇幅以内,把中国的历史文化全部概括进来,凝练精美,字字珠玑,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所以,一个人如果能够在少年阶段将《三字经》全文背诵下来,将受益终生,很多古人早已证明了这一点。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曾经说过:“今之教科书,固勿如三字经远甚也。”

以下直至第二部分结尾都是转述刘宏毅先生的经典讲述,供我们学习,特此声明。

《三字经》全文虽然分为六个部分,但全篇内容连贯,自始至终突出了“教之道,贵以专”这一主题,六个部分均是围绕这一主题的展开,体现了作者完整一贯的教育思想。第一部分谈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第二部分强调教育的内容和顺序,第三部分讲授基本的文化常识,第四部分介绍代表中国文化的重要经典和读书的次第。第五部分是中国通史纲要,第六部分谈勤奋刻苦是接受教育的基础,可见《三字经》是一部教育专著。

传统教育与现代通行的西式教育,走的是截然不同的两条路。传统教育是道德伦理型的教育,西方教育是知识技能型的教育,因为中西文化背景不同、价值观念不同、教化的对象不同,所以教育的方式和内容也就有所不同。传统教育有四个组成部分,每个人一生中都要接受,包括家教(家庭教育)、师教(学校教育)、进修(社会教育)和明理(宗教教育)。人的一生必须四种教育都接受、都身体力行,做人才能够圆满。现代的教育制度只剩下学校教育一种了,顶多再加上一个社会教育,二者还都是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并不是教育的全部。

传统教育的根本是要教人化性、立命、明道、行道,也就是怎样做人。有成人才有成事,不会做人,就不会做事。韩愈《师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就是帮助学生化性立命,教授做人之道。见闻觉知的知识传授是次要的,所谓“有余力则学文”,没有余力宁可不授业,也要先传道。学生不化性,老师不会放你出山,你硬要走老师就将你除名。这不是老师存心与你过不去,而是真心要对你负责任。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道德为手段提高人的生命质量,现代教育的目标是以竞争为手段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在传统教育中,知识的传授可以暂缓,道德一定要首先确立起来,所以才强调“首孝悌,次见闻”。我们的现代教育什么都教,偏偏缺少了道德。有人说现代教育是“缺德”的教育,学历越高的家庭越不稳定,可见我们的教育很成问题。当然,生活质量不是不重要,它毕竟只是初步的,而提高生命质量,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够转迷为悟、转识成智,最后达到转凡成圣,才是人生的终极目标。要有这样的认同,首先就要辨别清楚几个基本概念:

一是谋生与人生要分清。谋生是人生的初级阶段,人生才是人的终极目标。谋生只是满足人的动物属性的生存利益的需求,谋生阶段实现以后就要向人生阶段转变,开发人的社会属性。

二是事业与职业要分清。职业是你的饭碗,可以喜欢可以不喜欢,它与你的事业并不矛盾。你的兴趣所在、你的爱好与追求,你一生奋斗的目标才是你的事业。

三是知识与学问要分清。知识是通过“见闻觉知”逐渐积累起来的常识,学问是将知识具体落实到生活中去,用所学到的“文”去修正自己的心身行为,变化自己的气质。如此有“文”有“化”方为有“文化”,否则我们充其量只是个“文人”而非“文化人”。

 前言: <wbr> <wbr>我对国学教育的初步思路


第三部分、基本教学思路

我带孩子们学习《三字经》的过程,不光是要他们在轻松愉快中背下一些经典文段,最重要的是深入系统地讲述其中所涉及的大量中国历史故事、古人勤学故事、中国文化精华系列四书五经五子、教育的重大意义、学习的顺序和方法、社会基本认识、天文地理常识、人伦常识和道德原则等等。

通过这些讲述,给孩子们以丰厚的国学知识素养,为将来的知识拓展和思维提升打下基础。读经和国学的意义之一在于述往继绝,赓续薪火,把前几代人手中几乎断绝的中国文化中国精神恢复起来,从小在其心中播下高贵纯净的文化种子,培养现代社会中温文尔雅的“君子”,不仅助力孩子成才,而且大者求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就家庭、奉献社会、建设国家。

所以,我们不是单纯追求孩子的分数、成绩或者炫耀其会背诵多少文章名句,而是求其人格的培养和读书的进步;不刻意追求标新立异,只不过如孔所教导的那样,“吾道一以贯之”,如孟所追求的那样,以“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为人生最崇高的“君子三乐”之一。

《三字经》不是一个学习负担,而是一个个故事的集锦,其中的历史更是一系列精彩的故事在学习的过程中,孩子们已知的碎片化知识串连起来、拓展开来、深化进来形成初步系统化的历史人文知识

我对“因材施教”的理解是:每一个孩子生来都与众不同,而我们的应试教育是把所有孩子培养成一模一样的社会人,消泯宝贵的个性,这是非常可惜也非常可怕的;我们要做的,正是反其道而行之,保养其性,玉成其才,光大其学。这一点很难,很重要。

从初中阶段开始,我痴迷于中国古典文学,自发阅读相关书籍文章,并以极大的热情练习写作格律诗词,并且结识了很多同气相求的文朋诗友。在我今年初创建的“我们身边的读书人”微信群里定期组织以格律诗词为主要形式的主题诗会,2016年已经成功举办了“长相思诗会”、“红楼诗会”、“月圆之夜中秋诗会”等多次诗会,在朋友们中间获得了良好的反响和广泛的支持。

另外,我个人爱好写作,曾在“诸子百家”网创建了个人网上文集《岁寒心》,在新浪网创建了个人博客《潇湘雪》。在高中、大学阶段积极向报刊投稿,曾经在《散文诗》、《中南大学报》、《中国教育报》、《作文与考试》、《孔雀台》、《2003中国年度最佳散文诗》、《石景山教育》等书刊报纸上发表过一些诗词文章,获过若干国家级、全军、省级和大学内部的文学类奖项(大学毕业后在部队服役,期间投稿颇少)。我希望把我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的基本经验方法与小朋友们分享,帮助他们更快更好地走上热爱阅读、善于表达的成长之路。

关于国学,我的野心是:继往圣绝学,续诗文余脉,张大雅精神,育少年君子先师仪轨,传礼乐薪火。

一旦发心,一生以之;日新又新,勇猛精进;念兹在兹,久久为功。

感兴趣的朋友请加我的微信“蓝莲花”和微信群“潇湘国学堂”。

前言: <wbr> <wbr>我对国学教育的初步思路

前言: <wbr> <wbr>我对国学教育的初步思路


分享:

3

喜欢

0

赠金笔

阅读(83) 评论 (4) 收藏(0) 转载(2)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评论 重要提示:警惕虚假中奖信息

[发评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