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果不发“朋友圈”你还会去旅行吗?

 beck_guo 2020-02-02

如果不发“朋友圈”

                你还会去旅行吗?

旅行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面有一种特殊的地位,关于旅行流传最广的一句话莫过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将旅行上升到和读书的同样高度。

在我国传统的社会里,读书和旅行都属于稀缺资源。读书自不必说,在没有纸张之前,文字是被记录在竹简或者是铸造在铜鼎上的,不是贵族都很难接触到文字。即便是纸张和印刷术得到普及之后,读书对于普通大众都是很奢侈的事情,在一个村子里面往往只有一两个读书认字的先生,有的村子几代人才会出一个秀才。而旅行对于古人来说同样是一件奢侈的事情,我们国家的经济基础是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耕社会,人一生所需要的经济社会活动在方圆10公里之内就能完成,很多人一生都没有离开家乡。

其实相比于读书,旅行的机会更加难得,因为读书的门槛只要家里有余粮就可以。而旅行则不一样,家有余粮是第一步、而且突破“父母在,不远游”的文化束缚,并且我国古代从商鞅变法之后是有严格的户籍制度的,要想出去旅游要办一套繁琐的手续,比现在办护照、港澳通行证要复杂很多。

其实读书和旅行的本质是一样的,都是接受外部信息的渠道。古代信息传播的手段有限,所以古人能接触到的信息也非常少。所以有人说,现代文明的发展是人体器官的延伸,影像技术是人眼的延伸,让人的眼睛能看到千里之外的事情;电话是人耳的延伸,让人的听觉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各种交通工具的发明则是人腿的延伸。

无论在任何时代,掌握信息的多寡,都是社会分层的基本判据。处在社会顶端的人都是掌握信息最多的人。特别是在信息是稀缺资源的古代,读书最多的人会是那个时代的管理者,他们掌握生杀予夺的大权。而在古代能够走出家乡把货物从西山运到南山的商人也是处于金字塔顶端。大家不要以为我们国家的传统就是“重农抑商”,商人的地位都很低,在《史记》中一篇记载商人的《货殖列传》称当时那些商业大佬为“素封”,即便是没有正式的封侯拜相但是也过着王侯将相的生活。历史上有钱人只有在一些极为特殊的时代过得不好,在绝大部分时间里他们还是过得相当滋润的。

现代社会旅行的门槛已经变得很低,并且获取信息的方式早就已经突破了世间和空间的限制,现代人还是如此的推崇旅行呢?

“旅行可以净化灵魂”?旅行可以净化钱包我信,可以净化灵魂还真看不出来。所谓净化,就是驱除内心的阴暗,让自己变得更积极阳光。如果旅行像净化器一样可以净化灵魂,那各位去看看各大旅游景点节假日过后日益增长的垃圾和惨遭蹂躏的名胜古迹,就能得到答案。

“旅行可以放松心情”?去看一下上班第一天写字楼的众生相就可以得出结论了。目前国内人的旅行绝大部分是去旅游景点,人挤人的场面相信每一个中国人都不会陌生。而且目前中国普通的劳苦大众是要进入996的节奏,假期只有那么几天,所有的人都会集中在那几天出行。坐车抢票,开车抢车位,景点抢门票,这几轮抢下拉,心情还会放松的?

旅行可以增长见识”?看过无非就是“知道”而已,我曾经不止一次在北京长城上面听到有人聊天“秦始皇修这么大长城用了多少人……”,拜托,秦始皇修的长城现在都变成土坡了,北京的长城是明朝修的。

“旅行可以见识更多的人”,嗯,这个我信。

净化灵魂的旅行是真正的有佛教信仰的人去西藏朝圣,放松心情的旅行是真正的寄情山水,增长见识的旅行是理解艺术的人仰望大卫雕像时的思考。旅行是要用眼睛去看,而不是用手机;要用心去体会书本上没有的震撼和文化内涵,而不是朋友圈里点赞时的虚荣与满足。

旅行已经没必要上升到和“灵魂”一样的高度。我觉得所有关于旅行的心灵鸡汤,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都是一个谎言。旅行对于大部分现代人的意义就是在一个地方呆腻了,换个地方去受罪而已,并且还可以小小的满足一下自己的虚荣心,仅此而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