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第一人称的角度看商鞅,解读他变法之外的人生

 瓜子心 2020-08-20

引言

人这一生,长短不过百年,有的人选择作为了一个普通人,享受着平淡的生活;而有的人,则不甘于堕落凡尘,希望成为人中豪杰,青史留名。这两种人生代表了绝大多数的人的选择,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而且付出和回报都是对等的:普通人面对的压力会略小一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虽然辛苦,但是有老婆孩子热炕头的陪伴,也可以安度终生;而后者,往往会面对巨大的挑战艰苦的奋斗,更有可能奋斗终生却以失败告终,徒留遗憾。

商鞅这个人,明显属于后者,他在秦国实行变法,奠定了秦国之后一统六合的良好基础,被历史所肯定,可以称得上是青史留名。当今天的我们谈到他,首先想到的就是他实行变法这件事。

商鞅在影视剧中的形象

的确,这件事在史书的记载中属于承上启下的一件事,主观上推动了秦国的崛起,从而促进了天下的统一,也引发朝代的更迭,贯穿了历史的发展,我们也得以在《史记》等史书中了解到了商鞅的思想过程和言行举止。

正所谓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后世对于他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不过,这些都是我们读过历史之后站在看客的角度得出的观点,而忽略了历史创造者商鞅的心路历程。笔者认为,商鞅在政治家和商人的角度堪称成功,但是作为一个人来说,却有着致命的不足,为什么这么说呢,让我们站在第一人称的角度,以自身的经历来带入商鞅的糟糕的人生轨迹,解读他的心路历程。

以错失人才著称的魏惠王像


政治经验极其短缺

首先,笔者对商鞅在政治和思想上的伟大建树是肯定的。我们伟大的领袖毛泽东主席是这样评价他的:"他是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伟大的政治家,是一个具有宗教徒般笃诚和热情的理想主义者。商鞅之法惩奸究,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福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贪怠以绝消耗。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他可以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彻底的改革家,他的改革不仅限于当时,更影响了中国数千年。

但是,商鞅同时也是一个糟糕的人,变法成功不能改变的糟糕的性格特点。他的政治经验及其短缺,在他年轻的时候,来到了魏国,想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可是没有得到重视,不过他侍奉的魏国宰相公叔痤看出了他的才华,在公叔痤临终前,他和魏惠王举荐了这个年轻人。据《史记·卷六十八·商鞅列传·第八》中记载:

"座之中庶子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若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可以看出,老宰相是很重视这个年轻人的,但是更重视魏国,可是魏惠王虽然信任老宰相,但是并不了解商鞅,不敢让商鞅做老宰相的接班人,但是也没有立刻杀死商鞅。老宰相送走魏惠王后,又立刻找来商鞅,对他说,我向魏王推荐了你,但是他没有听出我,我又告诉他你可能会伤害魏国,让他杀了你,他也没有听从,我也不知道魏王的想法,所以你赶快离开魏国吧。

赏识商鞅的公叔痤影视剧形象

如果我是商鞅,我会怎么想?老宰相的这番话可不是两个人骂街"我要弄死你"那么简单,他和魏惠王两个魏国的高层人士,调动资源杀死名不见经传的我可是易如反掌,而且这两个人也不会背负上杀戮的罪恶感。这个时候我可是处于极大的危机之中啊。所以最重要的事就是第一时间逃离魏国,保住性命。

可是,这个时候就暴漏出了商鞅政治经验及其短缺的问题了,他说,魏惠王没有听从老宰相任用我的建议,所以也不会听从杀我的建议了,我愿意留在魏国等待机会。可惜不幸的是,他在魏国待了一年,吃饭都要有困难了,也没有得到任用。

其实我们想一想也可以理解,商鞅并非魏国本地贵族,本身就得不到信任,就算日后他机缘巧合得到了魏惠王的提拔,但是老宰相的话如鲠在喉,让魏惠王觉得老宰相都对他起了杀意,不得不提防他,所以不杀他,已经是对他最大的恩赐了。

估计是最后魏惠王都忘记这个人了,而商鞅走投无路,来到了和魏国接壤的秦国,寻求出路(笔者猜测,如果他有足够的盘缠,也许就不去秦国了,去秦国的原因就是省钱)。

商鞅方升

锋芒毕露树敌无数

来到秦国后,恰好赶上秦孝公如饥似渴的招揽人才,以图恢复秦国过往的霸业。据《求贤令》中记载:

"昔我缪公自岐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潜力,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徙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缪公之故地,修缪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不难看出,秦孝公极度渴求人才,提出了高标准的待遇要求。于是商鞅赶去和秦孝公见面了。

商鞅和秦孝公谈自己的主张

实事求是的说,商鞅的能力是没得说,凌厉霸道的政治主张和秦孝公的鸿图之志如干柴烈火,一接触就燃起熊熊之火。商鞅从土改到军改的变法理念让国家变成了一部完美运作的战斗机器,不停运转,而他提出的军功制度更是激励了秦人的战斗热情,大大提升了秦军的作战能力。

如果我是商鞅,我会怎么想?首先,我能成功立足是因为我的思想打动了亢奋的秦孝公,但是如果我的理念无法贯彻,也就无法继续得到赏识,落得和在魏国一样的下场,所以既然我得到了这个机会,就应该稳扎稳打,亦步亦趋的尝试着实行,避免因造成巨大的损失而触怒秦孝公。

可是,这只是我一个普通人的想法,锋芒毕露的商鞅选择了大刀阔斧不破不立的模式进行变法改革。他不仅将领土主的土地统一收归国有,还取消了他们的爵位的世袭制,改为军功制,大大的侵害了旧贵族的权益,树敌无数。但是变法也确实极大的提高了秦国的农业生产力和军队战斗力,所以秦孝公对他极其满意,使得旧贵族阶级敢怒不敢言,不过,这也为日后的事情埋下了伏笔。

日后登基的秦惠王像

锋芒毕露,树敌无数,来自底层的商鞅一朝得到权力和秦孝公的庇护后,变得更加偏执,太子犯法了,他割掉太子老师的鼻子,任何敢给他提意见甚至和他辩论的人都统统被他干掉。有一次,他在渭河边论法,一口气就砍了七百多人,只为巩固自己的变法稳固。

不过,商鞅似乎对此并不在意,从我们的角度看,如果秦孝公死后,失去政治靠山的商鞅恐怕日子会过得很艰难。

孝公逝世商鞅惨死

果然,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了,太子即位,是为秦惠王。在旧贵族阶级高涨的清算中,秦惠王决定对割掉自己老师鼻子的人下手了。

如果我是商鞅,我会怎么想?谈到秦孝公末期的政治局势,应该没有人比我更清楚了,我有着绝对的权力,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法律是我颁布的,政策是我制定的,在河西战役后我的军功也及其卓越。但是,秦孝公已经老了,很快就会有逝世的一天,我得罪了那么多权高位重的人,如果不及时找到新的靠山,就危险了。所以我必须给自己找一条后路,来保全自己才是关键。

影视剧中商鞅受刑

但是,虽然眼看着秦孝公日趋大限,完全有时间布局的商鞅却没有一点反应,也许是膨胀的他,正在酝酿第三次变法,也许是他自认为功勋卓著,没有人敢伤害他,也许是因为和在魏国时一样,完全没有认识到即将到来的危机。

秦惠王登基后,旧贵族的怨恨达到顶峰,为了安抚他们,也为了给自己的老师一个交待,秦惠王登基后立刻下令全国通缉商鞅。据《战国策·卫鞅亡魏入秦》中记载:

"孝公已死,惠王代后,莅政有顷,商鞅告归。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鞅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鞅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鞅,固大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商鞅归还,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

有意思的是,在逃亡途中,商鞅到处碰壁,而这些障碍追根溯源,都是来自于他自己,他想逃亡到魏国,可是他阴了魏国的太子,夺人土地,魏国恨死了他,拒绝他入境。在逃亡的路途中他想入住旅店,可是旅店不允许,因为他没有入住文件,而正是他规定,凭文件入住酒店,万般无奈,他逃到自己的封地商地,却被当地百姓干掉了。一个思想先进,功勋卓著的变法家,一个有才华有执行力的政治家,因为自己的糟糕的人格,结束了他的剧本。

商鞅雕像


结语

纵观商鞅的一生,可谓是辉煌和遗憾并存的一生。在前有李悝,吴起变法不成功之际,他却在秦孝公的配合下将变法执行的有声有色,为强秦之后的统一打下了基础,而且他的变法理念在后世几千年来都被人借鉴和模仿,充分说明了他的变法有很高的先进性。但是作为一位优秀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的一生被人嫉恨,作为有功之臣,在没有谋反的前提下最后落得五马分尸这种凄凉的下场,在历史上都罕见,让人喟叹。

其实,商鞅的死完全可以避免,毕竟变法成功,他功不可没,给秦国带来的实际的利益,无人否认。但是,秦惠王也很有头脑,用商鞅的死缓解了保守派的仇恨,又成功稳住了变法的成果。在他看来,变法已经带来了实际的改变,如果商鞅不死,旧贵族的仇恨就会延续到自己的身上,如果商鞅的政治势力稳固,那么秦惠王反而会头疼,不敢轻易动手,但是商鞅糟糕的为人,恰好给了他一个借口,所以当他下令诛杀商鞅到商鞅死后,从秦国上上下下的反应来看,似乎没人觉得不妥,商鞅为人可见一斑。

从第一人称的视角来看,商鞅在位时,以自己的政治理念为最高思想,不顾及其他人的感受(包括贵族和平民阶级),严苛执法,漠视人命,都为他凄惨的下场埋下了伏笔,这些事情本来可以避免,如果我是商鞅,适当体恤旧贵族,哪怕是部分旧贵族的权益,亲近国君的继承人秦惠王,有很大可能让自己得到善终。可惜的是,商鞅糟糕的为人,让他完全无视这些显而易见的都事情,最终害了他的性命。


参考文献:

1《史记》

2《求贤令》

3《战国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