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讲座 | 《石门颂》临摹解析(20)

 陇上撷英斋 2020-02-02

同旁之变(五)
耳朵旁分为“左耳”和“右耳”,共列出九字,可分为两组。虽然分为两组,但又有共同的特征,不像东汉后期的汉隶刻石形成了标准形态,而是体现出摩崖特征,比较随意,既有楷书成分,亦兼有行草书的笔意。
三个“阳”字(见图一至图三)各见不同。前两字字形基本等大,左耳旁第一个转折处理得较尖,第二个呈现出笔断意连的效果,第三字左耳旁相对较大,比较疏朗,笔画也比较细致,运笔轻灵。“隆”字(见图四)耳朵旁粗壮有力,比较接近楷化。“阿”字(见图五)左耳旁在两次使转上采用若断若连的方法,极见趣味,明显是化用行草书笔法。
右耳旁一般偏大,变化也更多。究其缘由,在于左耳旁存在右侧部首摆放的限制,所以一般比较收敛。“部”字(见图六)左侧的“咅”非常紧凑,与右耳旁几乎不成比例,凸显了夸张对比的效果。“都”字(见图七)右耳旁比“部”字更清晰,而且粗壮有力,但三笔画皆不粘连,互有断开处,尽管笔调粗壮,却不显闷塞。“郑”字有两个,一小一大、一细一粗,第一个字(见图八)处理成细小紧缩状,可以说是反常规化,右耳旁拉开距离,尽得分会离合之妙。第二个“郑”字(见图九)以篆意为主,笔画圆润,耳朵旁多见圆转,左侧则以方正为主,方圆互动,相映成趣,而且疏密对比强烈。
提手旁
提手旁共有五字,两个“掾”字(见图十、图十一),一粗一细、一圆一方,尤其是右上方的处理颇为不同,感觉前者紧凑而后者舒展,收笔处的撇捺画组合也不同,前者撇小捺大,后者相对等大,形如蝴蝶翅膀,字态翩翩。“揆”字(见图十二)提手旁上紧下松,两横画并列,出钩有些生硬,当是风化所致,故而临摹时宜改之。“推”字(见图十三)的提手旁比较飘逸,带有行草书笔意,主要体现在弧线长度的处理和行笔的轻重度上。“拾”字(见图十四)提手旁为避免与右侧“合”部冲突,故而加以收缩,且方向有别,左右两部分形成欹正相生的妙趣,提手旁正中有斜,“合”部则斜中见正,形成对角呼应之势。
尸字头
此处共列四字,尤能见《石门颂》连断处理之精妙处,虽为摩崖刻石,其细微处却一点不少,细腻有味。“屈”字(见图十五)共断两处,要留心的是右上方的断,“尼”字(见图十六)则在右下方断,断处重新起笔,与横画略有错落,或高或低。“履”字(见图十七)只有一处断开,在左下转折处,右侧形如刀切,极为险峻。“属”字(见图十八)则完全无一处断开,笔势柔和,以圆转为主,即便是字形中的其他转折处理,亦是以圆转为主,加上左侧撇画细长,故而体势秀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