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颜第一次知道李兰娟,是在一则官方报道上。 报道上说,十七年几经风雨,国难当头时,仍白发相见。 说的就是李兰娟与钟南山。 她被称作这17年里,唯一可以和钟南山齐名的人间“圣手”。 (钟南山与李兰娟共同参与防疫会议,神情严峻) 17年前,非典肆虐,是他们临危受命,率兵出征; 如今2020年了,武汉疫情危在旦夕,再度出生领衔,还是他们。 钟南山84了,开往武汉的动车上,他曾是“最美逆行者”; 而在除夕夜迅疾赶路,迅速抵达北京防控一线的李兰娟院士,亦是我在这个严峻冬日见过最美的身影。 老人家73岁了,含饴弄孙的年纪,还在为这片再遭劫难的神州大地殚精竭虑。 时光从来不饶人,当钟南山再遇李兰娟,这两个老人,就是我今年最大的泪点。 国有战,召必回,战必胜。 我们不知道还有多少个17年,能留住这些白发暮年的人民英雄。 但是有的人,真的光活着就是宝藏。 李兰娟是绍兴人,1947年9月13日,她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县夏履镇的夏履桥村。 鱼米之乡,战乱之地,出生在那个年代里的人,眼里都见过伤痕。 她的家境十分微寒,父母都是面朝黄土的乡下人,在她幼年间,父亲更是早早得了眼疾,家庭重担,一早就压在李兰娟和母亲的肩膀上。 我不知道你们可曾了解过极贫人的农村,也许从那个时候,父亲的病,就是她咬牙刻在心底的苦。 还好穷乡僻壤不绝人,李兰娟从小就展现出了非凡的聪慧和坚韧。 因为家境贫寒,她的初中,曾有一段时间是辍学在家读的,一边干活养家,一边自学,就是幼年李兰娟的真实现状。 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她仍然展现出了惊人的努力与天赋,中考后,她被省重点中学——浙江省杭州市第一中学(现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破格录取。 家里只有5元钱的李兰娟,在这个时候受到了太多人的帮助. 教过李兰娟的绍兴一中老师,专程从绍兴城赶到夏履桥山沟,力劝她继续读下去,杭州一中及乡村众人,更是一力扶持,支持她读完了高中。 生活虽苦,但是这人间的善和难,却早早刻在李兰娟的血液里。 高中毕业后,她放弃了高考,响应上山下乡号召,回归了生她养她的夏履桥村, 那个时候她高中毕业,已经算是少有的知识分子,乡里安排的,是到夏履中学做代课老师,工作很轻松,还有工资,无疑是一个普通家庭里的女孩子,最适宜的出路。 她却在教书之余,自学成了一名“赤脚医生”。 这是李兰娟医学生涯的起点,在一个闭塞落后的乡村里,围绕着家家户户因常年贫苦落下一身病痛的,最底层的人们。 李兰娟自学医术,将整本经络书背得滚瓜烂熟,步行千里联系浙江省中医院自学针灸,漏夜苦读,将一手针灸学的出神入化。 没有设备,就学最简单的针灸; 缺少药物,就亲自尝百草,半年多时间里,几十种药材烂熟于心,足迹踏破荒山野郊。 在她做“赤脚医生”的日子里,全村400多户,无论哪家有人生病,李兰娟都会风雨无阻、披星戴月地上门诊治。 在当时的村里,扎着辫子,背着药箱走村串巷的大姑娘李兰娟,就是乡村里,神仙一般的存在。 村子里甚至流传这样的歌谣: 李医生,活菩萨,好人有好报! 一定是因为这段艰难的乡村游医史,所以才有后来那么多敢为天下先的壮举。 出身于草堆里的女儿,心底早已溅满柔情。 1970年,小有名气的“赤脚医生”李兰娟,终于被推荐到浙江医科大学(现浙江大学医学院)深造。 那一年,她23岁,没读过一天正经医书,却已救死扶伤多年。 一代名医,终于从中国最朴素,最艰难的底层世情里,一路野生野长,光芒四射,来到了堂堂正正的医学圣地。 说起李兰娟,就不得不提肝炎。 中国曾被称为世界第一乙肝大国,这个传染性极强的病毒性疾病,曾经让国内无数医者怯步。 上世纪80年代,重型肝炎肆虐,病死率高达80%,而极强的传染性,更是让人谈“肝”色变,中国在肝炎治疗的领域上,几乎禁区。 第一个为此发声的,正是李兰娟。 她说,要在十几年后将我国彻底摘掉乙肝大国帽子! 这一份声明背后,是夜以继日的挑战和成千上万与死神挣扎的乙肝患者。 李兰娟曾回忆起这样一件旧事: “30年前,我还是一名普通的住院医生。当时,经常有肝衰竭的病人被送到医院,病人家属跪在我面前恳求救治患者,但是我没有办法。” 她说,“有个20多岁的年轻人进院不到10天,黄胆迅速上升,消化道大出血,鲜血淋淋,人很快就没了。”“ 当时我们工作的314重病室似乎是被施了魔咒一样,进去的人很少能活着出来。” 对于医者来说,没有什么比眼睁睁看着病人死去更为折磨。 不甘心的李兰娟,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肝炎治疗这一难题中。置之死地而后生,是她给医学做出的,最伟大的答复。 中华医学会2006年的《中国乙肝患者生存和治疗现状调查报告》曾指出: 中国约有十分之一的人口是乙肝病毒携带者,而全球总共只有4亿乙肝病毒携带者,中国就占了四分之一。 而在1992年开始,李兰娟及她的团队已经开始对新生儿进行乙肝疫苗接种: “现在的调查数据显示,22岁以下的年轻人里面,乙肝病毒携带者不到1%,22岁以上的则超过7%,体检查出的携带者,都经过了有效治疗,有的完全康复,有的携带的病毒没有传播性了。” 不止乙肝疫苗,1996年,李兰娟及其团队就创建出“李氏人工肝支持系统(Li-ALS)”,使急性、亚急性重型肝炎治愈好转率从11.9%上升到78.9%,开辟了重型肝炎肝衰竭治疗新途径。为肝移植前、后肝功能衰竭提供了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从谈“肝”色变,感染即死亡的第一肝病大国,到如今,可预防,可治疗,可控制....... 中国的肝医学史上,将永远记录一位以身涉险,以一己之力挽救成千上万中国人性命的女战士。 李兰娟医生不止是乙肝病者的恩人,更涉足中国传染病多个领域。 无论是禽流感,艾滋病,还是03年的非典病毒,亦或今日的武汉新形冠状病毒.......可以说,哪里最危险,哪里病毒最猖獗,哪里,就有中国传染学专家,李兰娟。 早在钟南山奔赴武汉之前,李兰娟已经埋首实验室数日,正是她,以最快速度向国人呼吁: “病毒可通过口鼻飞沫传染,病毒可通过酒精与高温抑制” 中国能够迅速采用酒精消毒和口罩防护,遏制病毒蔓延,这一份应对背后,正是这位与病毒赛跑,争分夺秒的老人。 她被称作医学界的铁人,曾创下几日不眠不休辗转几地救治病人的“记录”; 她亦是中国医学届的良心,以一己女儿身,挡在了无数病毒张牙舞爪的第一线。 请记住她的名字,这个出身贫苦,从赤脚医生一路走到与传染病对抗一线的伟大院士。 “过去让很多国家都束手无策的艾滋病,传染病,如今在中国,都得到了良好的预防与控制,每救一个人,就是我最大的成就——李兰娟” 除夕之后,微博突然被这样一张图霸屏。 最开始流传的,就是李兰娟院士的朋友圈,她俏皮的说道:今天我轻松了,可以不烧年夜饭了,由郑院士替代,手术刀改厨刀。 当时她刚从北京防疫一线赶回杭州,马不停蹄。 她说“我刚刚从北京回来,已向国家提出来,带队去支援武汉。” 这顿饭,是家人为她践行。图中的郑院士,就是她的丈夫,亦是我国著名的器官移植外科学专家——郑树森院士。 他曾被称为中国外科最好用的一把刀,而在本该团圆的新春佳节,他围上围裙,拿起菜刀,为即将走上前线的爱人,做最后一顿家常便饭。 他们都老了。 风雨同舟几十载,忙着救死扶伤,临到暮年,也没时间坐下来,好好看一眼芳华不再的彼此。 他们是大学同学,相识于中国医科大学,亦相恋于战场般的医院。 他沉迷于她的坚韧,她亦倾心他的专注,他们的爱情,充斥着忙碌与愧疚,却从来是大爱无声。 两人工作都很忙,这么多年来,虽在同一家医院工作,一天中唯一的交流时间,却仅仅是起床后到上午8点到医院前这一点时间。 早餐,是两人一天中唯一在一起吃的一顿饭,谈话的画风却宛如尖端会议: 郑树森:“有个病人病情危重,我今天要给他做器官移植!” 李兰娟:“下午有个学术报告要发言,我中午飞机去北京!” 他与她的爱,是理解,是支持,也是无奈。 她常常吐槽他做家务不行,炒青菜不放油只放水,下锅的时候还不等水开…… 他就打趣她,什么家务也不做,算不上贤妻良母,一年只在大年三十做一顿饭,所有心思都扑在了工作上。 但是今年,连大年30这一顿也没了。 她奔赴在抗击疫情的路上,而他,就像以前无论多晚也等她下班那样,什么也不说,只是颤颤巍巍开始为她践行。 他老了,做饭开始不利索; 她也老了,熬不起夜,不再像年轻当赤脚医生那会麻利,但是疫情山崩海啸,他们没有一个人退却。 他和她都是各自领域的大神,比起医术,却更有着金子般的大爱。 什么叫医德? 大概就是盛世太平,他们甘愿用一生韶华,一生牺牲来负重维系。 在抗击病毒之余,李兰娟还在丈夫的支持下,做了这样几件壮举。 他们从名字中各取一字,成立了树兰医疗集团,并创立了树兰医学奖。 夫妻俩每年捐出大量工资,鼓励培育在医学领域取得突破性创新成果的中国杰出医学科学家。 李兰娟73了,不剩多少个17年。 但是她的“树兰医学奖”,却将永远培育着一批一批医德传人,随时准备着为人民的健康,为人类医学事业,召必回,战必胜! 在李兰娟担任在浙江省卫生厅厅长时,她还做过这样几件壮举: 一,每两年为农民进行一次免费健康体检。 二,全面推进浙江的合作医疗。将乡村社区医疗报销50%。 三,实施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村民每人每年支出15元,就可以享受责任医生免费上门服务4次。包括三大方面12项公共卫生服务。 数据是冰冷的,我却从中看到了一个真真正正出身农村,感受到社会底层艰难的人,在用她一点一点的大爱,燃烧成无数人的希望。 如今,武汉疫情已全面爆发。 微博的实时疫情地图里,中国这只大公鸡,在一日比一日鲜红。 截止2020年2月1日,中国已确诊11860例新型肺炎病患,比昨日新增2140例,尚有17986人,在接受疑似诊断。 疫情在中华大地肆虐,但是73岁的李兰娟院士,还带领着她的团队,一刻也不松懈地在打着这场“不见硝烟”的战役。 我们从未像这一刻这样,感恩着他们的存在,也依赖着他们金子般的付出。 李兰娟回应分离毒株 盛世太平时,没有几个人会记得战士的付出,无论是钟南山还是李兰娟,他们不过是一抹随着岁月逐渐褪色的身影。 但是国难当头时,他们就是最避无可避,首当其冲的逆行人。 他们也是人,会疲惫,会心痛,会感染病毒,随时有可能倒在一线的战场上。 颜颜在此拜托大家,一定要“谨遵医嘱”:少串门,多消毒,勤洗手,戴口罩。 为国家少添一份麻烦是一份麻烦,少增加一个病患是一个病患。 当我们隔绝在家按耐不住时,再想想日夜不休,争分夺秒在一线的钟南山,李兰娟,他们有多疲惫,又有多久没能好好睡一觉。 87岁的钟南山还坐镇一线; 73岁的李兰娟还在实验室日夜奋战。 他们,就是我们不恐慌的理由。 《肖申克的救赎》有这么一句经典台词: 不要忘了,这个世界穿透一切高墙的东西,它就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他们无法到达,也接触不到,那就是希望。 正是有这样的国士在前,我们才始终看的见光明的方向。 “我们不可能全都做英雄,总得有人坐在路边,心怀希望,当英雄经过时为他们叫好。” 2月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钟南山,李兰娟院士,17年后再出征,千万保重! 颜颜第一次知道李兰娟,是在一则官方报道上。 报道上说,十七年几经风雨,国难当头时,仍白发相见。 说的就是李兰娟与钟南山。 她被称作这17年里,唯一可以和钟南山齐名的人间“圣手”。 (钟南山与李兰娟共同参与防疫会议,神情严峻) 17年前,非典肆虐,是他们临危受命,率兵出征; 如今2020年了,武汉疫情危在旦夕,再度出生领衔,还是他们。 钟南山84了,开往武汉的动车上,他曾是“最美逆行者”; 而在除夕夜迅疾赶路,迅速抵达北京防控一线的李兰娟院士,亦是我在这个严峻冬日见过最美的身影。 老人家73岁了,含饴弄孙的年纪,还在为这片再遭劫难的神州大地殚精竭虑。 时光从来不饶人,当钟南山再遇李兰娟,这两个老人,就是我今年最大的泪点。 国有战,召必回,战必胜。 我们不知道还有多少个17年,能留住这些白发暮年的人民英雄。 但是有的人,真的光活着就是宝藏。 李兰娟是绍兴人,1947年9月13日,她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县夏履镇的夏履桥村。 鱼米之乡,战乱之地,出生在那个年代里的人,眼里都见过伤痕。 她的家境十分微寒,父母都是面朝黄土的乡下人,在她幼年间,父亲更是早早得了眼疾,家庭重担,一早就压在李兰娟和母亲的肩膀上。 我不知道你们可曾了解过极贫人的农村,也许从那个时候,父亲的病,就是她咬牙刻在心底的苦。 还好穷乡僻壤不绝人,李兰娟从小就展现出了非凡的聪慧和坚韧。 因为家境贫寒,她的初中,曾有一段时间是辍学在家读的,一边干活养家,一边自学,就是幼年李兰娟的真实现状。 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她仍然展现出了惊人的努力与天赋,中考后,她被省重点中学——浙江省杭州市第一中学(现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破格录取。 家里只有5元钱的李兰娟,在这个时候受到了太多人的帮助. 教过李兰娟的绍兴一中老师,专程从绍兴城赶到夏履桥山沟,力劝她继续读下去,杭州一中及乡村众人,更是一力扶持,支持她读完了高中。 生活虽苦,但是这人间的善和难,却早早刻在李兰娟的血液里。 高中毕业后,她放弃了高考,响应上山下乡号召,回归了生她养她的夏履桥村, 那个时候她高中毕业,已经算是少有的知识分子,乡里安排的,是到夏履中学做代课老师,工作很轻松,还有工资,无疑是一个普通家庭里的女孩子,最适宜的出路。 她却在教书之余,自学成了一名“赤脚医生”。 这是李兰娟医学生涯的起点,在一个闭塞落后的乡村里,围绕着家家户户因常年贫苦落下一身病痛的,最底层的人们。 李兰娟自学医术,将整本经络书背得滚瓜烂熟,步行千里联系浙江省中医院自学针灸,漏夜苦读,将一手针灸学的出神入化。 没有设备,就学最简单的针灸; 缺少药物,就亲自尝百草,半年多时间里,几十种药材烂熟于心,足迹踏破荒山野郊。 在她做“赤脚医生”的日子里,全村400多户,无论哪家有人生病,李兰娟都会风雨无阻、披星戴月地上门诊治。 在当时的村里,扎着辫子,背着药箱走村串巷的大姑娘李兰娟,就是乡村里,神仙一般的存在。 村子里甚至流传这样的歌谣: 李医生,活菩萨,好人有好报! 一定是因为这段艰难的乡村游医史,所以才有后来那么多敢为天下先的壮举。 出身于草堆里的女儿,心底早已溅满柔情。 1970年,小有名气的“赤脚医生”李兰娟,终于被推荐到浙江医科大学(现浙江大学医学院)深造。 那一年,她23岁,没读过一天正经医书,却已救死扶伤多年。 一代名医,终于从中国最朴素,最艰难的底层世情里,一路野生野长,光芒四射,来到了堂堂正正的医学圣地。 说起李兰娟,就不得不提肝炎。 中国曾被称为世界第一乙肝大国,这个传染性极强的病毒性疾病,曾经让国内无数医者怯步。 上世纪80年代,重型肝炎肆虐,病死率高达80%,而极强的传染性,更是让人谈“肝”色变,中国在肝炎治疗的领域上,几乎禁区。 第一个为此发声的,正是李兰娟。 她说,要在十几年后将我国彻底摘掉乙肝大国帽子! 这一份声明背后,是夜以继日的挑战和成千上万与死神挣扎的乙肝患者。 李兰娟曾回忆起这样一件旧事: “30年前,我还是一名普通的住院医生。当时,经常有肝衰竭的病人被送到医院,病人家属跪在我面前恳求救治患者,但是我没有办法。” 她说,“有个20多岁的年轻人进院不到10天,黄胆迅速上升,消化道大出血,鲜血淋淋,人很快就没了。”“ 当时我们工作的314重病室似乎是被施了魔咒一样,进去的人很少能活着出来。” 对于医者来说,没有什么比眼睁睁看着病人死去更为折磨。 不甘心的李兰娟,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肝炎治疗这一难题中。置之死地而后生,是她给医学做出的,最伟大的答复。 中华医学会2006年的《中国乙肝患者生存和治疗现状调查报告》曾指出: 中国约有十分之一的人口是乙肝病毒携带者,而全球总共只有4亿乙肝病毒携带者,中国就占了四分之一。 而在1992年开始,李兰娟及她的团队已经开始对新生儿进行乙肝疫苗接种: “现在的调查数据显示,22岁以下的年轻人里面,乙肝病毒携带者不到1%,22岁以上的则超过7%,体检查出的携带者,都经过了有效治疗,有的完全康复,有的携带的病毒没有传播性了。” 不止乙肝疫苗,1996年,李兰娟及其团队就创建出“李氏人工肝支持系统(Li-ALS)”,使急性、亚急性重型肝炎治愈好转率从11.9%上升到78.9%,开辟了重型肝炎肝衰竭治疗新途径。为肝移植前、后肝功能衰竭提供了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从谈“肝”色变,感染即死亡的第一肝病大国,到如今,可预防,可治疗,可控制....... 中国的肝医学史上,将永远记录一位以身涉险,以一己之力挽救成千上万中国人性命的女战士。 李兰娟医生不止是乙肝病者的恩人,更涉足中国传染病多个领域。 无论是禽流感,艾滋病,还是03年的非典病毒,亦或今日的武汉新形冠状病毒.......可以说,哪里最危险,哪里病毒最猖獗,哪里,就有中国传染学专家,李兰娟。 早在钟南山奔赴武汉之前,李兰娟已经埋首实验室数日,正是她,以最快速度向国人呼吁: “病毒可通过口鼻飞沫传染,病毒可通过酒精与高温抑制” 中国能够迅速采用酒精消毒和口罩防护,遏制病毒蔓延,这一份应对背后,正是这位与病毒赛跑,争分夺秒的老人。 她被称作医学界的铁人,曾创下几日不眠不休辗转几地救治病人的“记录”; 她亦是中国医学届的良心,以一己女儿身,挡在了无数病毒张牙舞爪的第一线。 请记住她的名字,这个出身贫苦,从赤脚医生一路走到与传染病对抗一线的伟大院士。 “过去让很多国家都束手无策的艾滋病,传染病,如今在中国,都得到了良好的预防与控制,每救一个人,就是我最大的成就——李兰娟” 除夕之后,微博突然被这样一张图霸屏。 最开始流传的,就是李兰娟院士的朋友圈,她俏皮的说道:今天我轻松了,可以不烧年夜饭了,由郑院士替代,手术刀改厨刀。 当时她刚从北京防疫一线赶回杭州,马不停蹄。 她说“我刚刚从北京回来,已向国家提出来,带队去支援武汉。” 这顿饭,是家人为她践行。图中的郑院士,就是她的丈夫,亦是我国著名的器官移植外科学专家——郑树森院士。 他曾被称为中国外科最好用的一把刀,而在本该团圆的新春佳节,他围上围裙,拿起菜刀,为即将走上前线的爱人,做最后一顿家常便饭。 他们都老了。 风雨同舟几十载,忙着救死扶伤,临到暮年,也没时间坐下来,好好看一眼芳华不再的彼此。 他们是大学同学,相识于中国医科大学,亦相恋于战场般的医院。 他沉迷于她的坚韧,她亦倾心他的专注,他们的爱情,充斥着忙碌与愧疚,却从来是大爱无声。 两人工作都很忙,这么多年来,虽在同一家医院工作,一天中唯一的交流时间,却仅仅是起床后到上午8点到医院前这一点时间。 早餐,是两人一天中唯一在一起吃的一顿饭,谈话的画风却宛如尖端会议: 郑树森:“有个病人病情危重,我今天要给他做器官移植!” 李兰娟:“下午有个学术报告要发言,我中午飞机去北京!” 他与她的爱,是理解,是支持,也是无奈。 她常常吐槽他做家务不行,炒青菜不放油只放水,下锅的时候还不等水开…… 他就打趣她,什么家务也不做,算不上贤妻良母,一年只在大年三十做一顿饭,所有心思都扑在了工作上。 但是今年,连大年30这一顿也没了。 她奔赴在抗击疫情的路上,而他,就像以前无论多晚也等她下班那样,什么也不说,只是颤颤巍巍开始为她践行。 他老了,做饭开始不利索; 她也老了,熬不起夜,不再像年轻当赤脚医生那会麻利,但是疫情山崩海啸,他们没有一个人退却。 他和她都是各自领域的大神,比起医术,却更有着金子般的大爱。 什么叫医德? 大概就是盛世太平,他们甘愿用一生韶华,一生牺牲来负重维系。 在抗击病毒之余,李兰娟还在丈夫的支持下,做了这样几件壮举。 他们从名字中各取一字,成立了树兰医疗集团,并创立了树兰医学奖。 夫妻俩每年捐出大量工资,鼓励培育在医学领域取得突破性创新成果的中国杰出医学科学家。 李兰娟73了,不剩多少个17年。 但是她的“树兰医学奖”,却将永远培育着一批一批医德传人,随时准备着为人民的健康,为人类医学事业,召必回,战必胜! 在李兰娟担任在浙江省卫生厅厅长时,她还做过这样几件壮举: 一,每两年为农民进行一次免费健康体检。 二,全面推进浙江的合作医疗。将乡村社区医疗报销50%。 三,实施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村民每人每年支出15元,就可以享受责任医生免费上门服务4次。包括三大方面12项公共卫生服务。 数据是冰冷的,我却从中看到了一个真真正正出身农村,感受到社会底层艰难的人,在用她一点一点的大爱,燃烧成无数人的希望。 如今,武汉疫情已全面爆发。 微博的实时疫情地图里,中国这只大公鸡,在一日比一日鲜红。 截止2020年2月1日,中国已确诊11860例新型肺炎病患,比昨日新增2140例,尚有17986人,在接受疑似诊断。 疫情在中华大地肆虐,但是73岁的李兰娟院士,还带领着她的团队,一刻也不松懈地在打着这场“不见硝烟”的战役。 我们从未像这一刻这样,感恩着他们的存在,也依赖着他们金子般的付出。 李兰娟回应分离毒株 盛世太平时,没有几个人会记得战士的付出,无论是钟南山还是李兰娟,他们不过是一抹随着岁月逐渐褪色的身影。 但是国难当头时,他们就是最避无可避,首当其冲的逆行人。 他们也是人,会疲惫,会心痛,会感染病毒,随时有可能倒在一线的战场上。 颜颜在此拜托大家,一定要“谨遵医嘱”:少串门,多消毒,勤洗手,戴口罩。 为国家少添一份麻烦是一份麻烦,少增加一个病患是一个病患。 当我们隔绝在家按耐不住时,再想想日夜不休,争分夺秒在一线的钟南山,李兰娟,他们有多疲惫,又有多久没能好好睡一觉。 87岁的钟南山还坐镇一线; 73岁的李兰娟还在实验室日夜奋战。 他们,就是我们不恐慌的理由。 《肖申克的救赎》有这么一句经典台词: 不要忘了,这个世界穿透一切高墙的东西,它就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他们无法到达,也接触不到,那就是希望。 正是有这样的国士在前,我们才始终看的见光明的方向。 “我们不可能全都做英雄,总得有人坐在路边,心怀希望,当英雄经过时为他们叫好。” 2月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钟南山,李兰娟院士,17年后再出征,千万保重! 共克时艰,我们能赢! 致敬所有钟南山与李兰娟这样的时代男神女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