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永凯经方】 第03期 感冒(桂枝汤)

 中医知识圈 2020-02-02

2012年8月21日我值夜班抢救患者一夜,早上出现鼻塞,打喷嚏,流清鼻涕、如泉水般滴淌、丝毫不停,无奈之下,将卫生纸卷成卷塞双鼻孔中。我自觉恶风,回家路上被风一吹,感觉风把我吹透了,全身汗出,测体温为38℃,舌苔薄白,脉浮缓,既往有过敏性鼻炎,本次感冒诱发了。处方:桂枝9g,白芍9g,炙甘草6g,大枣6g,生姜5g,3剂(颗粒剂),每次l包,每日2次,开水冲后搅匀,温服。早上9点开始服用第1包,11点服用第2包(第1剂服完),1剂后鼻子通畅,汗出减少,不打喷嚏,尤其是流清鼻涕顿止,但仍感觉怕风,下午继服1剂,到晚上症状全部消失。

【讲解】关于桂枝汤的条文《伤寒论》中非常多,我只挑选了两条,第12条原文如下:“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第13条原文如下:“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为什么是这两条呢?这两条比较典型地说明了桂枝汤的四大主症即:头痛、发热、汗出、恶风。也说明了桂枝汤证的发病机理:太阳中风。关于桂枝汤证的分析中医大家解读得非常多了,就不必重复了,建议大家看刘渡舟教授的《刘渡舟伤寒论讲稿》,认真读进去,大家就会有收获的。

柯琴在《伤寒附翼》中赞桂枝汤道:“为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本方是由桂枝甘草汤和芍药甘草汤两个方子叠加成的,桂枝甘草汤重在补阳,芍药甘草汤重在滋阴,所以说它有“滋阴和阳”之功,它具有调和阴阳的作用,根据中医《内经》的关于营气和卫气运行的理论,我们可以用它治疗失眠。

我自己感冒时的服用方法是符合《伤寒论》中桂枝汤后的注解的,其注解曰:“上五味,㕮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如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如此大篇幅地叙述一个方的服法,这在仲景全著中是绝无仅有的,足见其重要性。总结一下,不外乎讲七个问题。

1、煎药方法

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中说:“煎药之法,最宜深进,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煎服桂枝汤,仲景要求“微火煮取”。对于解表药,我们常规的做法是使用武火(如银翘散中说,香气大出,勿过煮,肺药取轻清,过煮则味厚而入中焦矣)。但桂枝汤中解表的桂枝、生姜因含较多的挥发性成分,大火煎易使有效浓度降低,故而改以小火。用小火慢慢地煮药,有效成分就既可以充分析出,又不致很快散失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桂枝汤更接近于补益药剂。张智民先生对此深有体会。他先前开桂枝汤,让患者武火煎,常常不效,后来醒悟道:“此条仲师明言,‘微火煮取’,知是武火不宜也。因桂枝、芍药质地多坚。故须文火慢煮;且水由七升熬至三升,亦示时间不急也。思至此,深悔向日读书不细,囿于解表剂煎法之俗套。”于是改成文火慢煮,往往应手而瘥。这就从临床实践的角度证明了桂枝汤煎法的重要性。

2、服药剂量

仲景说首剂要“服一升”。“一升”究竟有多少?是不是我们今天度量意义上的一升。恐怕还要详细考证。据柯雪帆等人根据古代衡器(权)和量器的直接核算,认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药物剂量问题应按1斤=250克,1两=15.62g(或缩减为15.6克),1升=200毫升计算。这样,“半日许,令三服尽”,再加上“啜热稀粥一升余”,也就已经800多毫升了。若“一日一夜服”,则全天24小时要服用3200多毫升,可见仲景用药剂量是很大的。

3、服药次数

仲景说服罢首次之后“须臾”,就要饮热稀粥。“须臾”,即一会儿、片刻的意思。“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这在临床上是可以给我们很大启发的,它道出了外感病的普遍的服药法则,即早一点时间给药、多一些次数给药。《伤寒论》第14条桂枝加葛根汤后注道:“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第20条桂枝加附子汤后云:“将息如前法。’第31条葛根汤后注:“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诸汤皆仿此。”第35条麻黄汤后云:“余如桂枝法将息。”等等,就予人以方法学的意义。

4、啜热稀粥

徐灵胎说:“桂枝本不能发汗,故须助以热粥。《内经》云:谷入于胃,以传于肺。肺主皮毛,汗所从出,啜粥充胃气,以达于肺也。”刘渡舟也讲:“服药后要大口喝热稀粥一碗,一则可借谷气充汗源,一则可借热力鼓舞卫阳驱邪从汗解,此即所谓‘助药力’之法。”可见,啜热粥是为了充养胃气而资助发汗。张仲景顾护胃气的思想,于此可窥一斑。再从一般中药服用方法来看。桂枝汤除发汗解肌外,也被广大医家普遍地认为是“和”“补”法的代表方剂。对于补药,通常我们是先服药后进食,以免影响药物有效成分的吸收,因此啜热稀粥法也符合这一规律。另外,为什么非要强调喝“热”粥。这要注意到太阳表虚证的实质。太阳表虚证的实质是营气、正气不足基础上的营卫不和,属虚证、寒证,故而不能用凉品,这与仲景治六经表证概用辛温之剂是同一个道理。仲景在什么时候用冷粥呢?在使用三物白散的时候。《伤寒论》第141条说:“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进冷粥是“热者寒之”,纠其用药过强过刚偏盛之气。与桂枝汤比较,彼是同气相求,此则异气相克,二者有着霄壤之别,自不能相提并论。

5、取汗

啜粥与温覆的目的都是为了取汗。然“取汗之法,当取于自然,不宜急暴,但服以汤剂,盖令温暖,使得津津微汗,稍令久之,则手足俱周,遍身通达,邪无不散矣”。微微有汗,即可透送外邪,这是取汗的标准。汗出多了,则成漏汗,或许会产生亡阳之变。故张景岳谆谆告诫:“若一时逼之,致使如淋如洗,则急遽间胃气已达,而营气未周,反有不到之处,且恐大伤元气,非善法也。余尝见有子病者,其父母爱惜之甚,欲其速愈,且当温暖之令,覆以重被,犹恐不足,而以身压其上,子因热极呼叫,其父母曰:犹未也,须再出些方好。及许久放起,竞致亡阳而毙之。是但知汗出何妨,而不知汗之杀人,此强发之鉴也。”这是景岳亲身经历得出的经验,十分宝贵。

6、中病即止

虽说桂枝汤被众多医家纷赞为“和”“补”之剂,但其基本功用还要落到一“汗”字上。既然是汗,过则免不了要损津伤正,这就成“药复”为害了,凡事矫枉要掌握一个度,防止过正,过则犹不及了。

7、饮食禁忌

要注意两点。一是当疾病还在治疗过程中,凡对病情不适或可能导致病情加重的食物,都不食用;二是病情好转或痊愈后也不宜马上食用,以防“食复”。刘渡舟论说:“所忌食物则多属生冷、油腻、不易消化或对胃有刺激的食品,因其伤害胃气,有损清阳之气故列为禁忌。这也反映了张仲景在临床治疗的各个环节均重视‘保胃气’的学术见解。”此言无疑颇为中肯。

图书信息

图书名称:黄永凯经方带教录

图书作者:黄永凯 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