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疫病学与温病学的历史沿革之学习心得

 杏林太远 2020-02-02

   疫病是外感疫疠邪气所引起的具有强烈传染性易引起大流行的一类急性发热性疾病的统称。疫病学是研究疫病的发生发展规律、预防与辨证论治的一门学科。疫病共同特征是均有急性发热过程.故将疫病称为温疫或瘟疫,从而将其隶属于温病的范畴. 温疫是温病中的一个类别,温病之义广而温疫之义狭. 温病与温疫之间并没有绝对界限,其区别仅在于传染性的强弱,流行范围的大小而已。如果不传染或传染性不强者,即称为温病;传染性强,引起大流行者,即称为温疫。

 1 先秦及两汉时期非医学书籍中关于疫病的记载

   疫病的最早的文字记载可追溯到殷商时期的甲骨文. 周代的典籍中已经出现了'疫'这一名词. 当时已经认识到气候的反常可以导致疫病的发生。东汉王充(字仲任)在《论衡》中指出了灾荒饥馑、人民营养不良、体质虚弱是导致疫病发生的因素之一,又指出了疫病可以造成大流行,而致'千户灭门'。王充提出'温气疫疠'之说后,'疠'与'疫'两字的关系就密不可分了. 以上书籍均提到了'疫',但文中均未明确提出疫病具有强烈传染性这一特点,可以说,还未能对疫病就是传染病这一概念作出明确的界定。

 《黄帝内经》中关于温病与疫病的记载

    中医学典籍中首先提出与温病、疫病有关内容的是《黄帝内经》.。《素问遗篇·刺法论》不仅提出了疫病之名,而且指出疫病不止一种,而有'五疫'(木、火、土、金、水),还明确指出疫病有'皆相染易'的传染性,疫病之毒气是'天牝从来'。'天牝'是指鼻。也就是说,疫病的传播途径是由呼吸道侵入人体的. 此外,在《素问遗篇·本病论》中不仅提出了'温疫'之病名,而且对其症状有所描述。文中还提出'即四时不节,即生大疫',指出了疫病的发生与季节气候反常有关。

《难经》中关于温病的记载

    《难经·五十八难》说:'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伤寒有五'包括了伤寒与温病两大类别.中风与伤寒属于伤寒病的范畴,而湿温、热病、温病则属于温病的范畴。

 4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关于温病与疫病的记载

   《伤寒杂病论》经后世医家整理、编次,成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部。在这两部书中,也有关于温病与疫病的记载. 。《伤寒论·平脉法》中明确提出了'伏气'这一名词. 《伤寒论·伤寒例》中温病的发生除冬季感寒,至春、夏发病外,还有一类是因气候反常,即'非其时而有其气'而产生的'时行之气'致病. 文中明确指出了'时行之气'所致的疾病有使'长幼之病,多相似者'的传染性、流行性,因其与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四时正气为病不同,故称之为'时行疫气'。时行是指有季节性的流行。疫气是指导致时行的病因. 《伤寒论》中仲景当时把太阳病分为3类,即:太阳中风、太阳伤寒和太阳温病.

   虽然四大经典中都提出了'温病'的名称,但是并没有形成温病与疫病的辨证论治体系。《伤寒论》又被后世尊崇为'方书之祖',其中治疗里热证的清热、攻下诸法及书中的麻杏石甘汤、白虎汤、三承气汤、白头翁汤等方剂,也被后世疫病学派与温病学派所广泛采用,这对疫病与温病治疗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肘后备急方》和《诸病源候论》中关于温病与疫病的记载

《肘后备急方》为西晋葛洪所著。书中记载了不少关于温病与疫病的内容。在《肘后备急方·治瘴气疫疠温毒诸方第十五》中,列举了数首'辟瘟疫'、'辟天行疫疠'的方剂,如'老君神明白散:术一两,附子三两,乌头四两,桔梗二两半,细辛一两,捣、筛。正旦服一钱匕,一家合药,则一里无病。此带行,所遇病气皆消。若他人有得病者,便温酒服之方寸匕,亦消。这可以说是最早出现的预防与治疗疫病专方。

《诸病源候论》由隋代太医博士巢元方主持编撰。书中列举了'时气诸病候凡四十三论'、'热病诸候凡二十八论'、'温病诸候凡三十四论'、'疫疠病诸候凡三论',这些内容均属温病、疫病范畴。文中说温病的发病因素是'岁时不和,温凉失节',病因是'人感乖戾之气',其病变特点是'转相染易,乃至灭门,延及外人',应采取的措施是'预服药及为法术以除之'。明确提出了具有传染性的温病的发病因素、病因、传染性与预防措施。

 《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和《外台秘要》中关于温病与疫病的记载

《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是唐代孙思邈(世称孙真人)所著。,《备急千金要方》中'治伤寒及温病应发汗而不发汗之,内蓄血者,及鼻衄吐血不尽,内余瘀血,面黄,大便黑,消瘀血方--犀角地黄汤',为后世治疗温病、疫病所常用,至今仍是凉血散血的代表方剂。《外台秘要》为唐代王焘所著。书中《卷第三·天行二十一门》、《卷第四·温病及黄疸二十门》收载了防治温病与疫病的方剂数十首。

在战国至隋唐这一段漫长的历史时期中,中医学对温病与疫病的认识,散在地记载于各代的医籍中。从病名、病因、病候,到防治方药应用的记载,可以说对温病与疫病的认识在不断深化。但是这一时期并没有形成疫病学与温病学的理论体系,也没有疫病学与温病学的专著出现。而且对温病与疫病的认识仍未脱离伤寒的范围,用药仍以辛温为主。所以在疫病学与温病学的发展史上这一时期被称为萌芽阶段。转自https://wenku.baidu.com/view/9e7d7156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fb.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热点新闻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