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天后,杨慎强撑病体联合六位朝臣再次在朝堂上当众痛哭,表示更强烈的抗议。 嘉靖也给予了更猛烈的还击,不但再次处以廷杖之刑,而且将他们流放到边疆地区。 杨慎的服刑地是和缅甸接壤的云南永昌卫(今云南省保山市),离京城5000里,偏僻荒远。 一路上,他不但要风餐露宿、车马劳顿,而且要时时处处提防刺客的毒药和暗箭。 因为他老爸杨廷和当年曾经精简锦衣卫,那些被裁撤的人员怀恨在心。 便在途中设伏,准备来个父债子还,暗杀杨慎。 杨慎躲过了明枪暗箭千辛万苦到达了流放之地,云南。 35年的刑期,对一个意志薄弱的人来说,无异于万丈深渊。 而对杨慎来说除了肉体的折磨,更有心灵的震撼,杨慎深受其父礼教影响。 满腔热情地去维护朝廷礼仪,却先被廷杖后遭流放,远离家人亲友。 为什么忠君爱民、遵制守礼之人会横遭打击呢? 世间公理何在? 百思不得其解的杨慎发现自己对此束手无策。 所幸他是个乐于读书、勤于著述的人,而且兴趣广泛,经史子集无所不通。 流放生涯虽然对他治国平天下的远大理想是个沉重的打击。 却也让他有了足够多的闲暇时间来读书写作,在一展其才的同时,顺便治愈自己心灵的创伤。 杨慎虽在蛮荒之地,却心系大明,他一直期待着重新开始新的政治生涯。 但嘉靖对他的仇恨却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化。 嘉靖为“大礼仪”之争,居然28年不上朝,可见对此事耿耿于怀。 他经常打听杨慎在云南的近况,当听到“老病”时,他脸上马上现出了笑容。 这个在位45年,曾六次大赦天下的嘉靖皇帝,放过了许多人,可独独不放过大才子杨慎。 嘉靖二十八年,在边地已度过24年风雨的杨慎步入了花甲之年。 按照《大明律》,年满60岁的服刑人员可以赎身返家,但是没有哪个官员敢受理杨慎的诉求。 杨慎年近七旬时,在云南当地官员的默许下,到离故乡四川新都较近的泸州友人处小住。 不料此事被巡抚知道了,巡抚怕皇帝降罪,忙派人将杨慎押回永昌。 杨慎悲从中来,长歌当哭,写下一首痛人心扉的《病中感怀》: 七十余生已白头, 明明律例许归休。 归休已作巴山叟, 重到翻为滇海囚。 杨慎最终也没有回到他日思夜想的故乡。 嘉靖三十八年,71岁的杨慎在永昌病逝,距他被流放已整整35年。 离世前不久的一天,他回首自己荣辱浮沉、颠沛流离的人生,写下了那阙《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