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播火录47|文明的代价——始料不及的发明

 来不热里 2020-02-03

氟利昂的无心之过

0:00 / 13:40

米奇里还有一项重大发明,虽然是无心之过,却也捅下了“天大”的娄子,那便是今天妇孺皆知的氟利昂。

1939年纽约世博会氟利昂展(archive.org)

冷冻技术是在一战后迅速成为热门行业的。但当时的制冷剂阿摩尼亚、氯甲烷和二氧化硫等不仅有毒而且易燃,制冷设备也非常笨重、昂贵和危险,极大影响了普及和使用。1929年5月15日,克利夫兰医院大火造成125人死亡,制冷系统氯甲烷泄漏是重要肇因。身为通用公司研究所主任的凯特林决定主攻制冷剂的改进,再次把重任交给正在研究合成橡胶轮胎的米奇里。

1929年通用公司第100万台富及第牌电冰箱(来源:reddit)

比起花5年时间发现四乙基铅汽油的艰苦历程,米奇里寻找制冷剂可谓马到成功。他靠着对元素周期表横排竖列的通晓和推究,从已有制冷剂的化学结构出发,很快把目标锁定为卤族元素中氟的有机化合物。经过有限的几次实验,仅3天工夫就逮住了二氯二氟甲烷,后来杜邦公司给它取了个商业名字氟利昂。

1934年通用电气公司电冰箱(来源:greenbuildingadvisor)

1930年4月在亚特兰大召开的美国化学学会年会上,米奇里深吸了一口氟利昂气体缓缓吐向燃烧的蜡烛,火焰瞬时熄灭,再次用现身说法来证明氟利昂无毒和不可燃。氟利昂化学性能十分稳定,沸点为零下29.8摄氏度,确实是压缩制冷最理想的工质。

1930年代通用公司电冰箱广告(来源:greenbuildingadvisor)

通用和杜邦立即合资成立“动力化学公司”并任命米奇里为副总裁。世界制冷行业从此进入了“井喷期”。不仅千万台电冰箱进入寻常百姓家,解除了食品保鲜的困扰,而且为药物和疫苗生产、贮存、运输提供了可靠的冷链,挽救了无数生命。而遍布房间和汽车的空调则打破地域和季节限制,实现了小环境的“同此凉热”。氟利昂对人类生产、生活各层面的改变是难以估量的。

1930年4月亚特兰大召开的美国化学协会年会上米奇里吸一口氟利昂吐向燃烧的蜡烛(来源:cen.acs.org)

1930年代电冰箱装配线(来源:Long Term Impact And Legacy)

氟利昂的另一项大用场却远非凯特林和米奇里所能预期。由于无毒、无嗅、无味、无腐蚀和不燃烧,常温下只用施加很小的压力就能液化,因此氟利昂成为最佳的气雾喷射剂,比听装啤酒还安全简便。无论是涂料、发胶、香水、皮鞋油、清洁剂、除臭剂、防蛀剂、杀虫剂,五花八门的物品争相选用氟利昂作为喷洒的动力和载体。1950年美国生产气雾喷罐就达5000万之多,人们戏称生活已经进入了摩登的“按钮世界”。

喷雾装置广告(来源:chronicallyvintage)

过去各种形式的商品都变成了喷雾罐(来源:Popular Science monthly, December 1950)

美国博斯特维克实验工厂每天生产10万个喷雾罐(来源:Popular Science monthly,December 1950)

无处不在的喷雾罐(来源:Popular Science monthly,December 1950)

1970年,英国科学家罗夫洛克对盆满钵满的氟利昂究竟去了哪里感到困惑。罗夫洛克曾提出生命和环境自我调控和共同演化的“盖亚理论”,他用自制仪器四出测量,发现大气中氟利昂竟无处不在。罗夫洛克又专程赴南极追寻氟利昂的踪迹,并于1972年在科学会议上发表了观测结果,首次引起广泛关注。美国加州大学化学教授罗兰德决定和学生莫利纳共同展开研究。他们通过整合化学知识和建立数学模型,进行了精确演算和模拟实验,最终推导出一个不寒而栗的结论:地球将面临“塌天之祸”!

英国医学家罗夫洛克自制仪器测量氟利昂(来源:thextraordinary.org)

在地球大气圈15公里至50公里高处的同温层中,短波紫外线的光解作用使氧气和臭氧保持着动态平衡。臭氧只占空气总量的千万分之三,如果置于标准大气压下只有3毫米。但这个“蝉翼之薄”的臭氧层却是我们“得天独厚”的保护伞,能吸收99%的紫外线B,让地球上万物苍生免遭伤害。而人类释放到环境中的氟利昂分子会在大气中游荡40至150年,虽然比重大于二氧化碳,却能靠着大气运动扩散到同温层,并被紫外线打开化合键释放出氯离子,与臭氧反应生成一氧化氯和氧气。接着一氧化氯再和氧离子结合生成氧气使氯原子“脱身”。如此循环往复,一个氯原子足以催化破坏10万个臭氧分子。1974年6月28日,罗兰德和莫利纳在《自然》杂志发表论文《同温层因氟利昂而沉陷——氯原子对臭氧的破坏》,向全球正式拉响了紧急警报。

美国化学家罗兰德和莫利纳在实验室(来源:undsci.berkeley.edu)

1975年罗兰德和莫利納在实验室(来源:achievement.org)

这对于化工界来说无异于“祸从天降”,氟利昂产业仅在美国就价值80亿美元,直接雇佣60万员工,相关劳动岗位140万。1975年6月30日,占美国氟利昂生产总量一半的杜邦公司在《纽约时报》刊登整版广告,扬言对氟利昂的指控缺乏科学依据。《化学》周刊引述杜邦董事会主席的话,破坏臭氧层的论断完全是“科幻小说”和“一派胡言”。

1975年罗兰德和他的博士后研究生莫利納在实验室,他们于1995年分享诺贝尔化学奖。(来源:ps.uci.edu)

除了矢口辩白,化学工业界更迫切需要找到“自己的”科学家掌握话语权。1975年,美国化工制造业协会委托世界顶级的希尔·诺顿公关公司,策划了邀请英国帝国学院著名大气污染专家斯考诺到美国进行为期6周的旅游。斯考诺在公共电视台《火线》栏目发表演说,指责罗兰德和莫利纳是“末日预言者”,宣称“大气具有足够的承受力进行自我净化”,然而却没有拿出一篇科学论文。1975年,高空气球和飞机都在同温层探测到氟利昂。大气化学家安德森1976年捕捉到同温层的氯离子和一氧化氯离子,将氟利昂破坏臭氧活动抓了个“现行”。而真正令天下哗然的铁证,是一位默默无闻的英国气象学家法曼提出的。

氟利昂破坏臭氧层示意图(来源:Light of Science)

法曼在南极哈雷湾株守着一台老旧的多布森光谱仪,坐了28年“世界最冷的板凳”,忠实记录着来自天空紫外线的数据。1982年发现短波紫外线急剧增强,显示臭氧层明显稀薄。1984年9月至10月用更新的设备在哈雷湾和西北1000英里处的阿根廷岛分别测量,记录均显示臭氧层已经损失40%。向来低调谨慎的法曼得出结论,南极臭氧层出现了巨大的“空洞”!就这样,一个最冷僻的“科学哨所”做出了最惊心动魄的发现。1985年5月16日,《自然》杂志刊登了法曼的论文。1985年8月布拉格会议上,疏忽多年的NASA展示了第一张南极臭氧空洞卫星图像,“塌陷”面积超过了美国领土。氟利昂的“弥天大罪”被再次坐实并让人过目难忘了。

英国科学家法曼(来源:i.guim.co.uk)

1985年8月布拉格会议NASA展示的第一张南极臭氧空洞卫星图像(来源:nasa.gov)

1987年9月16日,24个国家签署了《蒙特利尔破坏臭氧层物质管制议定书》。随着新的“灾情”接踵发现和认识不断加深,蒙特利尔议定书的修正案一次次更加严格和紧迫。而杜邦等化工巨头们与其说良心发现,毋宁说惧怕皮肤癌、白内障患者增加带来的索赔和起诉。如今全世界196个国家已先后参加缔约,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称之为“史上最成功的国际协议”。按照时间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分别于2030年和2040年前彻底禁绝氟利昂的生产和消费。而空中积蓄的氟利昂将和我们长期共存,臭氧层的“愈合康复”至少等到2050年以后了。

英国科学家法曼在南极用多布森光谱仪发现臭氧空洞(来源:bas.ac.uk)

保护臭氧层宣传画(来源:blc.clementsmarketingclients)

大气的铅污染和臭氧层破坏这两场浩劫,居然都戏剧性地起源于米奇里一人,历史上大约找不到第二个类似的传奇案例。米奇里生前几乎获得美国所有的化学奖,临终前仍担任美国化学学会主席。1940年患小儿麻痹症,1944年11月2日,被自己设计的从床上移动到轮椅的绳索滑轮装置窒息而死,终年55岁。恩师凯特林在为米奇里写的传记中深情地说:“米奇里用辛勤、丰富和创造性的一生,为世界留下了伟大的遗产。”而环境历史学家麦克尼尔则说,米奇里是“地球上有史以来对大气破坏最严重的个体生物”。米奇里是否料及含铅汽油的危害程度姑且不表,他和同侪确实做梦也没想到氟利昂会和臭氧层扯上瓜葛。科学家该如何面对自己的历史责任和社会担当,米奇里的“悲剧”值得永远铭记和深思。

1942年2月8日米奇里和孙子托马斯·米奇里在一起(来源:columbus dispatch)

米奇里的漫画(来源:manmakehome)

米奇里被自己发明的移动床滑轮系统窒息而去世(来源:farcesofdeath.tumblr)

作者:赵致真

出处:《播火录》

授权方:北京出版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