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能把条纹玩到这种境界,我谁都不服只服他

 鸢尾Iris图书馆 2020-02-03

今天化身旅游博主,给大家推荐一个位于小巴黎心脏的景点:Le Palais Royal 巴黎皇家宫殿。它就在卢浮宫的右后方,步行5分钟的距离。这座建于1639年的宫殿是当时的红衣主教黎塞留(Richelieu)的私邸,但他在入住3年后就死了……在他死后宫殿被献给国王路易十三,现在成了巴黎人最喜欢的花园之一。

好啦,其实我要推荐的是位于巴黎皇家宫殿门口的这些黑白条纹的柱子……这是一共260个高矮不一的黑白大理石条纹圆柱,均匀散布在荣誉庭的空地栅格上,它们是法国著名的观念艺术家Daniel Buren在1985-86年创建的作品:两个舞台 Les Deux Plateaux,又被人形象地称为布伦的柱子Colonnes de Buren. 前阵子路过,拍下了孩子们在上面嬉戏的照片。

可能你会觉得,Excuse me,这种黑白相见的柱子,就算不是到处都是,但也不罕见,就这也叫艺术品吗?其实这件作品刚问世的时候,确实引起极大的争议,许多巴黎人表示对它的强烈不满,不过不是因为嫌它普通,而是它过于现代感的色彩和造型,和这座建于17世纪的皇家宫殿的经典、庄严的气氛太不协调。它们将其视为当代艺术与文化遗产之间的一场战争,认为它损坏了历史遗迹的形象。许多人跑上街头请愿,抵制这个作品,还有人故意去搞破坏,比如在上面涂鸦什么的。

无独有偶,差不多同一时期,一街之隔,华裔建筑师贝聿铭为卢浮宫设计的玻璃金字塔,似乎也正遭遇着一样的命运:人们认为这样会破坏这座具有八百年历史的古建筑风格,“既毁了卢浮宫又毁了金字塔”。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对这些黑白柱子的看法却在悄然改变:越来越多人来这里游玩嬉戏、约会聊天,这些柱子赋予儿童玩耍的乐趣,提供旅人暂时歇脚的场所,它们天生友好而富有亲合力。

人们甚至联想到,它改变了人们看待历史遗产和艺术的看法,因为这些柱子的巧妙介入,原本神圣的,令人肃然的场所不再充满距离感,人们介于其中,享受其中,以参与者的视角更加平等的对待原本高不可及的文化遗产。

那么这个作品给人们带来的冲突和思辨感,仅仅只是艺术家的心血来潮或者无心插柳吗?我觉得不是。因为Daniel Buren本人就是一个极具反叛精神的艺术家,这个作品,大概创作初衷就包含着某种挑衅吧。


Daniel Buren是一位法国本土艺术家,出生于1938年,被认为是目前仍活跃的法国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他自1960年毕业于法国国立工艺美术学院(Ecole Nationale Supérieure des Métiers d'Art)并开始他的绘画生涯。

但他真正被“认识”是在1965年,这一年绝对是他人生中至关重要的一年,他开始摒弃自由的绘画,采用间隔8.7cm的黑白或黑色和其他颜色相间的垂直条纹作为他的视觉工具(Visual tool)进行创作。从那至今的50多年间,这种间隔8.7cm,由黑色和其他颜色相间而成的条纹成了他创作的标志。他选择颜料、石头、金属、玻璃等各种材质,采用绘画、拼贴、镶嵌等各种手法,在美术馆、画廊、公园、山坡、海边到处展示这种条纹形象。

但是,为什么呢?是因为这种条纹本身具有无与伦比的美感,而恰好被Daniel Buren发现,并坚持在半个世纪以来一再表达吗?是……才怪嘞。与60年代的其他观念艺术家和极简艺术家一样,Daniel Buren也在追寻一种简单、不言而喻的艺术手段,他反对艺术家个人的主观性和表现力,期望用预制的材料、重复图案、中性形式来表现艺术。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想要建立一种“零度绘画”( zero degree painting),一种完全中立的,摒弃了私人偏好的艺术。而他在1965年在市场上偶然看到的这种竖直条纹的作为遮阳篷用的帆布恰好符合了他所有的预期:普通的(是的恰恰是因为普通)、熟知的(没有新意的)、没有意义的

好的,我再试图把这个解释得更清楚一些。首先,我得承认,Daniel Buren的艺术原则并不是绝对真理,事实上直到今天他也是一位有争议的艺术家。其次,任何的艺术理念并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只是在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的艺术家对于艺术真谛的探索和追求。而具有相似想法的艺术家逐渐汇聚在一起,就形成了各种艺术流派和阵营,这些艺术家分享着一些共同的创作理念,并以此作为他们的创作基准(或参考)。

这些艺术理念和观点不是无中生有的,他们往往是时代的激荡和个人经历的结合。而60年代的法国,是一个狂飙年代:年轻人掀起了对旧有制度的质疑和反抗,5月风暴、新浪潮……每个人都在试图推翻什么,并从中获得新的信仰。20多岁的Daniel Buren也是,他质疑当时盛行的作者特权,挑战美术馆和画廊等艺术机构的统治地位,尝试用新的形式和概念来打破长期建立的规则和期望。于是带着他认为“完全没有意义的”(absolutely meaningless)8.7cm间隔的条纹,Daniel Buren开始在大街小巷创作,他——未经允许——把这种条纹做成海报贴在巴黎各个广告牌、门廊上,以及100多个地铁站里。

这大概是艺术家最自由的一段时光吧,他胆大包天,在美术馆之外,在体制之外,百无禁忌地进行他的艺术创作,用不带个人情感的,人们熟悉的条纹,妆点人们日常出没的公共场所,改变大家对熟悉之物的观察角度,赋予它全新的视觉体验。他告诉人们,画可以是没有画框的,艺术不仅仅在美术馆才能欣赏得到,当你去看他的条纹,你不只是在看条纹本身,条纹所在的空间,也成为作品的一部分,条纹不变,而空间常变,每一次的创作,体验都是不同的。能把“普通的”条纹玩到这种境界,也是舍他没谁了……

当然啦Daniel Buren后来还是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他的作品还是走进了(他曾经反对的)美术馆,也被无数一流画廊收藏。蓬皮杜、巴黎大皇宫、古根海姆等美术馆都曾举行过他的展览,他还不下10次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并于1986年捧得金狮奖。

他的室内作品往往具有节制、中性的美感。

后期加入透明材质,形成光影效果,与空间的融合感更强。

不过,比起它陈列在美术馆画廊中的作品,我更喜欢它的大型户外装置,他把这些作品称为在原地工作(work in situ),它们大多与所处的空间和建筑相融合,成为环境的一部分。如今,你在世界各地大概都能和他的作品不期而遇:

巴黎的LV Foundation

里昂的Célestins公园

慕尼黑技术大学

耶路撒冷的老城

日本的Ushimado

……

是的,这种黑色和其他颜色相间的条纹,它本身并不具备超出常物的美,但Daniel Buren——作为一名观念艺术家——提供,或者说创造了一种新的审美视角,让艺术界、以及越来越多的普通人,接受并欣赏它的美,这就是他最牛逼之处。

但我总是忍不住会去想象60年代那个在巴黎的大街小巷粘贴他的条纹作品的年轻人,他把整个巴黎当成他的画布尽情创作。那一定是他最自由的时刻。

家庭作业

最后,看到古根海姆(Guggenheim)美术馆做的一个关于Daniel Buren作品的有趣讨论,我觉得满适合周六一大早启发一下懒懒的脑筋哒:

1,设计一个你自己的视觉工具(Visual Tool),然后设想将其放置在三个不同的环境里,你觉得这个环境会是:

    a,公共或私人空间?

    b,大场地还是小场地?

    c,很多人使用或者很少人使用的场地?

    d,室内还是室外的?

    e,城市里还是郊区?

    f,历史的还是现代的?

2,Daniel Buren以多种方式使用了他的标志性条纹。 把它们像旗子一样悬挂在杆子上,印在书的页面上,挂在船帆上,粘在墙上像壁纸一样,悬挂在洗衣绳上,贴在广告牌上…… 他能够在一个“视觉工具”中看到如此多的表达可能性令人印象深刻。 一些科学家认为,想象一件事物的用途的能力可以表明一个人的创造力。 不如亲自尝试一下:

      a,想象一块砖可以有哪些用途?

      b,列出所有白色的东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