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朋友们一起欣赏的是《渡汉江》,这是初唐诗人宋之问的代表作,一首二十字的小诗,通过对人们正常心情的反用,写出了返乡游子的矛盾心态。在初唐诗人的诗中,可以说是无出其右。就是杜甫因为自豪的祖父杜审言也不是对手,可见当时宋之问的影响巨大。
在荒蛮的岭南,连一封家书都没有,跟家乡家人完全失去了联系,经过了冬天春天在盼望中又来到了。近了,近了,离家乡越来越近了,心中却越来越胆怯了,心不由得砰砰直跳,怎么也不敢向从家乡来的人询问家人的消息和家乡的情况。 按理说,越离家乡近,应该是“情更切”,更加迫切了。看到家乡来的人,会急切地打探消息。可是,宋之问却一反常态,离得越近越胆怯越害怕,所以不敢问来人。
所以,这首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非常高,宋之问也因之位列陈子昂、卢藏用、司马承祯、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等仙宗十友之中。这些都是些什么人?都是顶级诗人啊。 但是,其实写这首诗时,宋之问的感情跟我们现在这种矛盾心理是不一样的,因为宋之问是真正的“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他当时可不是什么矛盾心理,而是真怕,是真正的怕。他真的不敢问家乡来的人。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宋之问的文才确实很高,但是人品不行,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有才无德。他出名的时候,正是武则天当政之时,为武则天效力并不可耻,笔者并没有什么李家正统的想法,武则天对大唐贡献是很大的,她重用有才能的人治理国家,这一点比很多李姓皇帝强一百倍。 当时,杜甫的祖父杜审言也在为武后效力,宋之问也一样,这倒是很正常的。他和同时期的很多文人,都写了很多歌功颂德的诗,这也没有什么,武后确实也是值得歌颂的。宋之问为了讨好武后,真正的竭尽全力,不断地写诗呈送。
不过,即使是这件事不是真的,宋之问也够无耻的了。他为了高官厚禄,不择手段巴结武后的面首张易之张易男。到什么程度呢,端着尿壶让张氏兄弟方便,这就已经失去了文人的骨气了。武后晚年,张氏兄弟弄权,宋之问助纣为虐,帮着做了不少坏事。 后来,宰相张柬之与太子典膳郎王同皎等反动政变,武后退位,张氏兄弟被诛杀,中宗上位,宋之问、杜审言等人都被贬,宋之问被贬到了岭南。唐宋的时候,岭南是罪臣流放的地方。所以,宋之问这首诗里说“岭外音书断”,就是这么回事。
偷偷回家倒也不要紧,并不影响一个人的清誉。但是,接下来的事情,宋之问就太卑鄙无耻了。他回到家乡后,原来同在朝廷为官的王同皎、张伸之好心收留了他,并没有告发他,而是好吃好住款待他。原来这个时候,宰相张柬之被罢免了,武三思大权在握,为非作歹,所以王同皎、张伸之正在密谋诛杀武三思朋党。
而宋之问用这两家人的性命,换来了再一次崛起,得到了武三思的重用。来到朝廷后,宋之问见安乐公主权倾朝野,于是就依附安乐公主,此举却得罪了太平公主。后来太平公主诛杀安乐公主得势,宋之问再次被贬。及至唐玄宗即位,老账新账一起算,宋之问老账旧账都不光彩,依附张氏兄弟,依附武三思,都是重罪,于是被玄宗皇帝赐死,走完了他阿谀奉承见风使舵的一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