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小时候还是现在我最羡慕的一类人就是自信的人,自信的人自带光芒,很容易被他们吸引。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的人都习惯性地自卑。 面对喜欢的人会下意识地觉得自己不够好,面对老师的夸奖情不自禁地低下头觉得自己不配,上台演讲总是小心翼翼的,在电梯里和领导相遇也瑟瑟发抖…… 我们为什么总是会习惯性自卑呢?除了先天因素外,很重要的一部分来自后天环境的影响,也就是原生家庭的影响。 从这3种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非常容易自卑! 1、流行“挫折教育”的家庭 搜狗CEO王小川曾不止一次在节目中透露,他的母亲是一个特别挑剔的人。 他为了讨得母亲的花心,从小就学会了做很多让母亲满意的事情,比如:考优异的成绩,会做很多家务,反正竭尽所能地成为“别人家的孩子”,当这一切可以换来外人的夸赞时却怎么也得不到母亲的一句赞美和认可。 他说搜狗赴美上市时,带上了母亲。周围的人都在称赞他的成绩时,母亲却说:“才50亿市值而已,你看人家腾讯多少,阿里多少”,这句话就像一把刀一样,刺穿了那颗充满喜悦的心脏。 他在访谈时说:“在我妈眼里,她总觉得别人家孩子会这个会那个,总之比你强。” 此刻的他垂着头,眼神理由了些许的黯淡,无可奈何且落寞的样子和在驰骋商场上的那个他完全不一样。 而这种经历也一直影响着王小川的人生,无论多么成功的他,面对多少外人的夸奖,但是在最爱的人面前,从未得到过一句认可,都会始终会有一种自卑心理,无法坦然地接受自己的成功和失败。 中国的很多父母都喜欢“挫折教育”。郭德纲老师在对儿子郭麒麟的教育上曾说过:“天下爹娘没有不疼孩子的,你把他骂够了,他出去之后就没有人再骂他了。”他们认为自己越严厉对孩子越好,能培养出他们坚韧的品格。 可是很多时候,孩子所得到的成绩和表现出来的顺从都是为了得到父母的一句肯定,他们能受得了任何的困难和打击,却无法接受亲人的冷嘲热讽,父母的打击在某些时候会成为压死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 所以啊,该批评的时候要批评,但是该鼓励的时候也要给予相应的鼓励才行,让孩子坦然地面对自身的优缺点才行。 2、争吵不断的家庭 小孩的模仿能力是非常强的,比如前一段时间非常流行的一个视频内容:爸爸当着孩子的面,刻意做出翻身的动作,刚满几个月的孩子就会跟着做起来。 当孩子会走路,会说话后,逐渐有了独立的意识,他们更容易模仿家长的行为方式。一个长期生活在父母不断争吵、甚至大打出手的家庭环境中,孩子就容易形成两种极端的性格。 第一种可能是耳濡目染,比如父亲打母亲那孩子长大后多半也不会尊重女性,从而也变成施暴者,一次获得快感。 另外一种就是会形成恐惧敏感的心理。孩子会抵触任何的人际交往,遇到任何事情都习惯性地退缩。在恋爱婚姻方面也会产生很大的问题,可能会造成同性恋,恐婚等情况的出现。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想让孩子成龙成凤,那就应该从自身做起,规范自己的行为,灌输正确的价值观,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3、缺少陪伴的家庭 我们都知道“异地恋”是恋爱关系中一种危险的存在,双方的步调不一致。 可能这边天亮了,而那边已经要睡觉了;这边生活节奏飞快,经常熬夜加班,那边还在苦苦等待。距离所造成的参与感减少就成为了彼此日后争吵的导火线。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也一样,很多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都忙于事业,都拼了命的工作,就为了给孩子一个丰富的物质生活,却往往忽视了孩子的精神世界。 作为孩子,他们始终认为再多的玩具也比不上爸爸妈妈的一次拥抱,一次陪他去游乐园的经历。年龄尚小的他们,心智不成熟,对这个世界有着太多的恐惧,他们需要陪伴,需要安全感,需要有人帮助指导他们度过青春期的各种问题。 见过太多的父母疏忽对孩子的管理,对于他们的叛逆,只知道用钱去弥补,从未听到过他们真心的想法,也没有见到过孩子在无数次家长会上独自落寞的身影。 每次成长陪伴的缺失,都加重了孩子对自我的怀疑,他们会认为连父母不爱自己,又怎能换来其他人的喜欢呢? 所以,多给孩子点时间吧,至少在孩子尚未懂事的时候多给予些关爱,千万别等到孩子长大了,一切早已成为了定局,再想起弥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