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南宋】辛弃疾

 昵称091203 2020-02-03

20200203


儿童

诗词 文学作品 文学 书籍 中国文学


                                


..词二首1-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教育-高清完整正版视频在线观看-优酷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宋·辛弃疾)-教育-高清正版视频在线观看–...

辛弃疾古诗《丑奴儿朗诵_腾讯视频

丑奴儿》_音乐周边_视频在线观看_好看视频

丑奴儿辛弃疾【宋词】-教育-高清完整正版视频在线观看-优酷

                                    


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丑奴儿》辛弃疾_腾讯视频

丑奴儿朗诵-zjx-教育-高清完整正版视频在线观看-优酷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其它视频-搜狐视频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在线收听_艺扬_荔枝

丑奴儿辛弃疾在线试听_唐诗宋词_高音质歌曲_九酷音乐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朗诵版在线收听_儿时的回忆_喜马拉雅FM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朗诵版在线收听_儿时的回忆_喜马拉雅FM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南宋辛弃疾



【译文】

  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作品介绍】

      此词通篇言愁,上片描绘出少年涉世未深却故作深沉的情态,下片写出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诉的抑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之情。全词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构思精巧,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回味无穷。

      上片:描绘出少年涉世未深,纯真无知故作深沉的情态

  下片:写出词人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诉的抑郁,显示了词人深沉的愁苦

    


 【注释】 

      《丑奴儿》,词牌名。又名《采桑子》、《丑奴儿令》、《罗敷媚》、《罗敷艳歌》。唐教坊大曲有《杨下采桑》,是兼有歌舞的大曲。南卓羯鼓录》作《凉下采桑》,属“太簇角”。《丑奴儿》为双调小令,殆就大曲中截取一遍为之。《尊前集》注“羽调”,《张子野词》入“双调”。四十四字,前后片各三平韵。别有添字格,两结句各添二字,两平韵

       选自《稼轩长短句》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 ,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

博山:山名,在江西上饶市东,广丰县西南。古名通元峰,因形似庐山香炉峰,故改名为博山(博山为香炉名)。有博士寺,雨岩等名胜。辛弃疾词中有关博山的作品很多。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不识愁滋味: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参见北宋陈慥《无愁可解》词:“光景百年,看便一世。生来不识愁味。”苏轼《小儿》诗:“小儿不识愁,起坐牵我衣。”
层楼:高楼。唐代李德裕《盘陀岭驿楼》诗:“明朝便是南荒路,更上层楼王故关。”
“为赋”句: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强(qiǎng):勉强地,硬要。

       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欲说还休:想说(愁)而终于没有说。参见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生怕闲愁暗恨,多少事欲说还休。” 休:停止

            :表达的意思可以分为两种:1.男女之间难于启齿的感情。2.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

“却道”句: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意谓言不由衷顾左右而言他

          道:说。



  【作者简介】

       辛弃疾简介|生平  . 古诗文网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916篇诗文



创作背景】

        此词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创作时间在公元1181年至1192年间。辛弃疾在带湖居住期间,常到博山游览,博山风景优美,他却无心赏玩。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赏析】

      这首词是辛弃疾罢官后,在闲居地信州代湖所写。

全词通过回顾少年时不知愁苦,衬托“而今”深深领略了愁苦的滋味,却又说不出道不出,写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在思想感情方面,这首词的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青少年时代的他,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因此,他不知何为“愁”,“爱上层楼”,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也只有不懂忧愁为何物时才有兴致登上高楼,效仿前辈的文人雅士们抒发一下所谓的忧苦之情。 到了下片时,话锋一转到了如今,着重写自己知愁。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作者怀着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恢复大业。谁知,南宋政权不仅让他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而这所有的愁绪着重体现在这里的“尽”字,它包含着作者许多复杂的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
有的人评论说由于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所以抒发这种情感是一大忌讳的,加之辛弃疾流放罢职的身份,所以一腔愁绪只能转到天气上“却道天凉好个秋”上结尾。而我认为这固然是一个原因,这是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分析。但最大原因恐怕是辛弃疾自己的心绪所决定的。
真正的痛苦是说不出来的,当人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痛苦的时候就再也不想诉说了。能够说,能够登楼抒发自己的感情,说明还不是那么痛苦,至少能够说出来。真正体会到痛苦时,无论你登高,亦或望远,对着挚友亲朋时也许张张嘴,就只能说出个今年秋天格外凉的话了。古代的文人义士们皆是如此,也许动乱年代报国无门,会写文章抒发自己的情感,但这些都是能还在活下去的时候,还有希望,希望自己的文章自己的诗歌能引起人们乃至当朝统治者的注意警醒,所以去强调痛苦。而当真正绝望的时候,他这“愁”郁结心头,是很想对人倾诉一番,求得别人的同情和支持的,但是一想到朝廷昏庸黑暗,说了也于事无补,就不再说了。其中“欲说还休”这四个字就深刻地表现了作者这种痛苦矛盾的心情,悲愤愁苦溢于言表。自知说了也没有什么作用,真的是无能为力了,万般愁绪皆堵在心中张张嘴也就只能说一说天气了。
而词中技巧的运用上,作者除了处处注意同上下两片进行对比外,着重体现在了两的迭句上:两个“爱上层楼”和两个“欲说还休”。上片中的“爱上层楼”前一个为上句的果,后一个是下一句的因,避开了一般的泛泛陈述还把上下两句巧妙的联系了起来。而下片的“欲说还休”同样有此作用,不但和上片的“爱上层楼”巧妙呼应,而且“欲说还休”四字重复出现,总结了上句中的“识尽愁滋味”,更用迭句的形式渲染了“有苦无处诉”的气氛,充分的表达出了作者的愁绪之深。通过“少年”和“而今”的对比,表现了诗人当时受压抑,遭到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和不满。



【赏析】

       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光。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玩味无穷。

       词的上片,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我们知道,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因此,他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愁情”,他是“爱上层楼”,无愁找愁。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用,避开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带起了下文。前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

 登楼赏玩。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这一叠句的运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上片“不知愁”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

       词的下片,着重写自己现在知愁。作者处处注意同上片进行对比,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业。谁知,南宋政权对他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他不仅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而今识尽愁滋味”,这里的“尽”字,是极有概括力的,它包含着作者许多复杂的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接着,作者又连用两句“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在结构用法上也与上片互为呼应。这两句“欲说还休”包含有两层不同的意思。前句紧承上句的“尽”字而来,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往往相反相成,极度的高兴转而潜生悲凉,深沉的忧愁翻作自我调侃。作者过去无愁而硬要说愁,如今却愁到

      极点而无话可说。后一个“欲说还休”则是紧连下文。因为,作者胸中的忧愁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伤时之愁。而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抒发这种忧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天凉好个秋”。这句结尾表面形似轻脱,实则十分含蓄,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

       辛弃疾的这首词,通过“少年”、“而今”,无愁、有愁的对比,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在艺术手法上,“少年”是宾,“而今”是主,以昔衬今,以有写无,以无写有,写作手法也很巧妙,突出强调了今日的愁深愁大,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带湖闲居时的作品。通篇言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上片写少年不识愁滋味。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全词构思新巧,平易浅近。浓愁淡写,重语轻说。寓激情于婉约之中。含蓄蕴藉,语浅意深。别具一种耐人寻味的情韵。夏承焘《唐宋词欣赏》:他这首词外表虽则婉约,而骨子里却是包含着忧郁、沉闷不满的情绪。……用“却道天凉好个秋”这样一句闲淡的话,来结束全篇,用这样一句闲淡话来写自己胸中的悲愤,也是一种高妙的抒情法。深沉的感情用平淡的语言来表达,有时更耐人寻味。张碧波《辛弃疾词选读》:这首词写得委婉蕴藉,含而不露,别具一格。



【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带湖闲居时的作品。通篇言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

  上片写少年登高望远,气壮如山,不识愁为何物。无愁说愁,是诗词中常见的文人习气。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而今”二字,转折有力,不仅显示时间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经历。在涉世既深又饱经忧患之余, 进入“识尽愁滋味”的阶段。 所谓“识尽”,一是愁多,二是愁深。这些多而且深的愁,有的不能说,有的不便说,而且“识尽”而说不尽, 说之亦复何益? 只能“却道天凉好个秋”了。比之少时的幼稚,这或许是老练成熟多了。其实“却道”也是一种“强说”。故意说得轻松洒脱,实际上也是难以摆脱心头的沉重抑塞。周济说辛词“变温婉,成悲凉”。读此词者,当能辨之。

  全词构思新巧,平易浅近。浓愁淡写,重语轻说。寓激情于婉约之中。含蓄蕴藉,语浅意深。别具一种耐人寻味的情韵。




【赏析】

        全词通过回顾少年时不知愁苦,衬托“而今”深深领略了愁苦的滋味,却又说不出道不出,写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上片说,少年时代思想单纯,没有经历过人世艰辛,喜欢登上高楼(层楼),赏玩景致,本来没有愁苦可言,但是“为赋新词”,只好装出一副斯文样子,勉强写一些“愁苦”的字眼应景。上片生动地写出少年时代纯真幼稚的感情。“不识”写少年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愁”,十分真切。

  下片笔锋一转,写出历尽沧桑,饱尝愁苦滋味之后,思想感情的变化。“识尽愁滋味”概括了作者半生的经历,积极抗金,献谋献策,力主恢复中原,这些不仅未被朝廷重视,反而遭受投降派的迫害、打击。他这“愁”郁结心头已久,是很想对人倾诉一番,求得别人的同情和支持的,但是一想到朝廷昏庸黑暗,投降派把持政权,说了也于事无补,就不再说了。“欲说还休”深刻地表现了作者这种痛苦矛盾的心情,悲愤愁苦溢于言表。值得注意的是,“欲说还休”四字重复出现,用迭句的形式渲染了“有苦无处诉”的气氛,加强了艺术效果,使读者体会到,作者为国事忧愁,极端痛苦,竟至不能对人诉说,这是因为“恐言未脱口而祸不旋踵”(辛弃疾:《论盗赋札子》),作者实在有难言的苦衷啊!怎么办呢?只好“顾左右而言它”,“却道天凉好个秋”句,意思就是说作者无可奈何,只得回避不谈,说些言不由衷的话聊以应景!

  此词构思巧妙,写少年时无愁“强说愁”和谙练世故后满怀是愁却又故意避而不谈,生动真切。此词上下片里的“愁”含义是不尽相同的。“强说”的是春花秋月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说的是关怀国事,怀才不遇的哀愁。

  在平易浅近的语句中,表现出作者内心深处的痛楚和矛盾,包含着深沉、忧郁、激愤的感情,说明辛词具有意境阔大,内容含量丰富的特色。

  上片:描绘出少年涉世未深,纯真无知故作深沉的情态

  下片:写出词人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诉的抑郁,显示了词人深沉的愁苦




【名家点评】

      夏承焘唐宋词欣赏》:他这首词外表虽则婉约,而骨子里却是包含着忧郁、沉闷不满的情绪。……用“却道天凉好个秋”这样一句闲淡的话,来结束全篇,用这样一句闲淡话来写自己胸中的悲愤,也是一种高妙的抒情法。 深沉的感情用平淡的语言来表达,有时更耐人寻味。

张碧波《辛弃疾词选读》:“这首词写得委婉蕴藉,含而不露,别具一格。”




       前人在评论这首词时曾说,“愁”字是全词的关键。词中“愁”在上下两片中的寓意分别是什么? 

        :上片的“愁”是春花秋月、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的“愁”是关心国事、怀才不遇的哀愁。
           本词的上下片里的愁的含义是不尽相同的。强说的是春花秋月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说的是关怀国事,怀才不遇的哀愁。

            书博山道中壁"以"说愁"贯穿始终,但上下阕的"愁"含义不同,上阕的"愁"指的是(爱上层楼)、(爱上层楼)的(无愁找愁),下阕的"愁"指的是(欲说还休)、(欲说还休)的(忧国伤时之愁).
  


分析下片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其效果。

下片欲说还休用了反复。渲染了有苦无处诉的气氛,加强了艺术效果,使读者深刻体会到,作者为国事忧愁,极端痛苦,悲愤愁苦溢于言表。



   少年爱上层楼的原因是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愁,结果是尝遍了愁的滋味却说秋天很美好。

  :却道天凉好个秋的理解是中充满了愁苦,却无处诉说,只好找个话头,说说这天凉的秋天吧!



  《丑奴儿》中词人以愁为线索,运用对比和反复的手法,抒发了作者的复杂的心情。从整首词来看,作者所说的愁绝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忧民,忧虑国家存亡的报国之仇。



  对比是这首词的一大特色,请写出本词两对对比的内容。
  :第一组:少年和而今对比;第二组:强说愁与欲说还休对比。第三组:不识与识尽对比。


这首词运用了什么的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什么字?

对比/愁




 作者在识尽愁滋味后为什么反倒欲说还休? 

一方面愁到极点无以言表;另一方面,愁的是朝廷苟安、投降、国事危机,自己报国无门,直言此愁犯忌。




   作者为什么在欲说还休之后忽然却道天凉好个秋?

    :秋色入心即为愁,愁而不能直说和尽说,只好道天凉好个秋了。表面看似轻松洒脱,实则深沉凝重,令人愁绝。



        对比是本首词一大特色,如内容上“     不识愁       ”和“    识尽愁     ”、“   少年”和“      而今     ”构成对比。



 
  8.下面关于本首词中“愁”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词中的“愁”,有指词人无病呻吟之闲愁。
 
  B.词中的“愁”,有指词人忧国忧民之忧愁。
 
  C.词中的“愁”,有指词人抑郁、伤感之离愁。
 
  D。词中的“愁”,有指词人怀才不遇、报国无路之哀愁。

       【解析:写年轻时春花秋月无病呻吟的闲愁和谙练世故后报国无门故意避谈的哀愁。】



      下列选项中的“秋”与上文加点字含义不同的一项是:    D
 

  A。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B。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C。沙场秋点兵  

       D。鬓先秋,泪空流

 

  

       词人“识尽愁滋味”却“欲说还休”是因为。

      :有愁无处诉(或:愁绪太多,无从说起)



        以下内容与辛弃疾无关的一项是(       C       )
 
  A、南宋       B、豪放派代表词人        C、班超投笔从戎        D、与陈亮志同道合
 

  


        根据作品内容,以下关联词填入空格后与原意不符的一项是(   D       )

 
  A、因为······所以······                  B、虽然······但是······
 
  C、只有······才······                      D、即使······也······




        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第一问:整首词通过“不识愁滋味”的少年时期与“识尽愁滋味”的“而今”两相对比,抒发了郁结于胸的深沉忧愁和强烈愤懑。第二问:全词表现了词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壮志难酬的忧郁激愤之情。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韵)。
中仄平平(韵),
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韵)。
中仄平平(韵),
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平声●仄声⊙可平可仄△平韵▲仄韵)

⊙○⊙●○○●(句)

爱上层楼。

⊙●○△(韵)

爱上层楼,

⊙●○△(韵)

为赋新词强说愁。

⊙●○○⊙●△(韵)

而今识尽愁滋味,

⊙○⊙●○○●(句)

欲说还休。

⊙●○△(韵)

欲说还休,

⊙●○△(韵)

却道天凉好个秋!

⊙●○○⊙●△(韵)


1.《送梓州李使君》译文及赏析 - 5068儿童网

2.《水调歌头·游览》译文注释及赏析 - 5068儿童网

3.《望海潮·东南形胜》译文及赏析 - 5068儿童网

4.竹里馆的译文、注释及赏析 - 5068儿童网

5.《望海潮·洛阳怀古》译文注释及赏析 - 5068儿童网

6.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译文|鉴赏 - 5068儿童网

1.《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译文及赏析

2.少儿宋词及诗词鉴赏-《晚泊岳阳》

3.《丑奴儿·近来愁似天来大》译文鉴赏

4.辛弃疾《丑奴儿近·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

5.辛弃疾《丑奴儿·近来愁似天来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