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果诸葛亮不着急与魏开战,而是深耕巴蜀、养精蓄锐,会怎么样?

 剧透历史 2020-02-03

        对于北伐六出祁山,频繁与曹魏开战,诸葛亮在给刘禅的《出师表》中,做出的解释是: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

而当初诸葛亮给刘备规划的战略蓝图《隆中对》里,对益州的看法又是: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甚至拿出了当年刘邦由汉中夺天下的成功战例,来激励刘备割据四川盆地的天府之国。前头“沃野千里”,后头又“益州疲弊”,同是出自诸葛亮的口,前后不矛盾吗?

一点也不矛盾!

因为诸葛亮劝刘备割据巴蜀的前提,是从刘表手中接管荆州,凭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巴蜀的地理优势,再加上巴蜀地区的人力物力蓄养兵马,与曹操一较高下。

根据《隆中对》可知,诸葛亮为刘备规划的统一天下路线,是由荆州江汉平原往北、汉中盆地翻越秦岭入关中,发动两路钳形攻势夹击曹魏。

诸葛亮写《出师表》的阶段,蜀汉政权已经丢失了荆州地盘,由大巴山和三峡东出的门户,被孙吴锁得死死的,要东出就必然会面临跟孙吴撕破脸的政治危机。这可就与诸葛亮联吴抗曹的基本国策背道而驰了。

蜀汉政权坐拥四川盆地和汉中平原,北有秦岭阻隔曹魏,东有大巴山和三峡天险防御东吴,本来也十分适合关起门来偏安一隅过日子。或者说得进取心一些,是深耕巴蜀为北伐曹魏养精蓄锐。

然而诸葛亮十分明白,蜀汉闷声发大财的前提,必须是外头的地区处于分裂割据、互相混战的状态。一旦蜀地之外出现统一的政权,回过神来收拾巴蜀,单凭四川地带的综合实力,纵然有蜀道天险做依仗,也难以逃过被吞并的结局。

魏蜀吴三足鼎立阶段,虽然蜀汉外头是曹魏和孙吴两个处于敌对状态的政权,但综合国力都足以胜过地盘最小的蜀汉。尤其是曹魏,只要东吴不掺和,完全具备单家灭掉蜀汉的实力。

因而诸葛亮终其一生都将维持孙刘联盟当作国策,即便孙权起兵夺去荆州地盘、斩杀大将关羽,导致两家爆发大动干戈的夷陵之战,最终联合抗曹仍然是双方的主流。

从争夺生存空间的角度来看,刘备后期被曹操和孙权围殴,几乎是无解的必然。

地处湖北的荆州地区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江汉平原土地肥沃、物产丰饶,能够供养足够多的人口,但却缺少四川盆地那样自然地理生成的天险,故而这块地盘又是危机四伏的四战之地。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在没出现一家独大的明朗形势之前,刘表尚且能够保住荆州地盘。等到曹操统一北方,孙权据守江东,荆州局势便立马变得岌岌可危起来。

要不是诸葛亮高超的借力打力联盟手法,为刘备在西部荆州谋得几个郡的生存空间,估计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的就是刘璋了。

此时的刘备在荆州问题上,既要在正面战场抗衡曹操的明枪,又要虚与委蛇地防备孙权的暗箭,可以说还远未达到兼有荆州、益州收放自如的战略主动权。

关羽败亡后,诸葛亮两路夹击曹魏的战略构想陷于破产。

单凭成都平原和汉中盆地的粮食生产、兵员征集、战争物资,又横亘着一座巍峨的秦岭大山,蜀魏双方综合国力对比摆在那里,纵然诸葛亮在战略、战术层面发挥出超常的能力,也难以弥补实力的差距。

诸葛亮选择以攻为守的国家战略,除了外部曹魏和孙权的潜在威胁外,最根本的目的还在于统一蜀汉内部的思想和行动。

在刘备入川之前,主导巴蜀地区的是刘璋的东州集团,以及四川本土的益州集团。作为被统治对象,益州集团一直没有放弃谋求本该属于他们的自主权。而刘备荆州集团的介入,使得益州集团的地位又被压下去一层。

如何平复东州和益州两大集团的反抗情绪,成为了摆在蜀汉政权面前的难题。

刘备的做法是拉一派打一派,联合东州集团共同压制益州集团,但政权内部的矛盾依然十分棘手。

到了诸葛亮执政阶段,他的手法则是给三大集团树立一个共同的价值观,那就是在“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口号下的北伐曹魏。

诸葛亮时代,南平孟获、六出祁山,战争一直是蜀汉政权的主流。尽管连年的战争几乎耗尽了蜀汉的国力,但政权内部除李严被废事件外,几乎没有其它内斗的情形。这正是得益于诸葛亮的精神文明建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