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反思针灸中的问题,收获不一样的经验

 中道居士郭济元 2020-02-03

“反思法”,也即逆向思维的方法。这本来是逻辑学中的一个概念,但体现在针灸医学中,却有许多妙用之处。人们常说:要学会换一个角度看问题。那么,让我们也来换一个角度,看一看针灸临床中“逆向思维”的有关问题。

在一份20世纪60年代的《上海中医药杂志》上看到这样一篇报道:某妇产科医院用天枢穴治疗子宫癌,分针刺和艾灸两个组观察。结果发现,针刺组80%以上的病例出现阴道流血现象,而艾灸组却没有此现象。看到这里,笔者不由地想:针刺天枢穴后阴道出血,表明天枢有活血化瘀作用,如果以此治疗气滞血瘀导致的痛经、闭经,那岂不是恰到好处吗?后经临床应用,果然效验。另外,因为针合谷(补法)、三阴交(泻法)有堕胎作用,那么,将补泻手法反用就可保胎(慎用);日本泽田针灸学派在临床工作中观察到:灸梁丘穴常导致患者出现便秘,这一现象可用灸神门穴来纠正。因而,梁丘穴灸之反过来可以治疗泄泻,神门穴灸之可治便秘。这些也属于此类应用。

滞针是由于患者心理紧张,在接受针刺中肌肉强力收缩,紧滞针体;或针刺入肌腱、韧带;或一味施行单向捻转,致肌纤维缠绕针身。使行针、出针均感困难,患者也觉疼痛。因此,滞针现象一直是作为针刺异常情况记载于针灸医籍(包括现今教科书)中的。然而,滞针却给胃下垂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契机。方法是:选定提胃穴(中脘旁开4寸)或升胃穴(下脘旁开4寸),用3~4寸毫针朝肚脐方向透刺,连续单向捻转,使产生滞针状态,然后反复提拉针柄。如此操作,可加大腹肌的紧张度,有利于胃下垂的回升。最后将针按反方向单向捻转,待针体松动后出针(详见“针灸中的秘术——提胃法”一文)。

断针,是针灸临床中最危险的异常事故。但日本的一起断针事故,却诞生了一种新疗法,即皮内针(埋针)疗法。据日本针灸文献《针灸真髓》记载,20世纪中叶,一位日本针灸医生为一长年哮喘患者针天突穴,不小心发生断针。因部位特殊,无法手术取针,开始医生、患者都很紧张,医生嘱患者经常来诊所做X线追踪检查。日复一日,月复一月,断针竟然没有移位,且日渐淡化,最后,患者多年的哮喘病竟豁然而愈了。断针愈顽疾,也算是坏事变好事吧。后来,这位日本医生就发明了皮内针(埋针)疗法。不过,是将针柄置于体外,以便随时可以取出,以免给患者增加不必要的心理负担。

晕针,在针灸文献(包括现今教材)的针刺异常情况中,名列前茅。其轻者仅有头晕、心慌、胸闷、恶心欲吐;重者可见意识丧失、二便失禁、血压下降、脉微欲绝。如不及时救治,也会危及生命。然而,针灸临床中却不乏这样的事例:患者经过一次晕针后,病情会大大减轻,其疗效之好往往会超过若干次治疗的总合,故针灸临床医生常戏称:“十针不如一晕。”《江西中医药》1981年第2期报道:在晕针31例患者中,治疗效果显著者就有10例,占1/3,多数以局部疼痛为主症的患者常常是一针而愈。例如一左下龋齿剧通者,用西药消炎、止痛,3天无效,改用针刺。取合谷、下关,强刺激泻法,当于下关穴行针时晕针,经处理醒后即愈。另一例更年期高血压患者,血压常年在170~190/100mmHg,靠服药维持。在一次耳针疗法中针刺心、交感、降压点,并留针,在留针至15分钟时出现晕针,经处理醒后血压降至110/80mmHg。以后随访半月,在未服任何药物的情况下,血压始终维持在120~136/70~80mmHg之间。《四川中医》1984年第3期报道:一位患者患感冒后服用人参、五味子,导致失音。在针刺治疗过程中突然晕针,医生速将针取出,患者旋即讲话。“十针不如一晕”,其理在笔者揣测,恐怕是缘于饱和刺激量的结果。类似情况还有晕罐,成都中医药大学杨介宾教授曾报道一例晕罐患者,一次而愈其跌打损伤所致的胁肋痛(《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78年第1期)。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