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匮诵读25丨风湿相搏

 为什么73 2020-02-04

导读:2018年,中医书友会举办了第一次经典诵读——《伤寒诵读》,每周两期,持续更新了一年,其中很多书友陪伴了我们一年,感谢你们的坚持。

今天,咱们正式开始《金匮诵读》,在这一年里,小编会将《金匮要略》的方证条文摘选出来,每周2条,我们一起记诵《金匮要略》。你,愿意加入吗?

《金匮要略》原文海报
+
《中医经典三家注》
+
中医书友会大数据金匮文章集锦
《宋柏杉·直击临床讲金匮》课程精彩观点。



一年时间

灵兰陪你背完

一本《金匮要略》

  • 赵以德注解

(十八)按《伤寒论》注是条曰:值天阴雨不止,明其湿胜也。《内经》曰:阳受风气,阴受湿气。又云: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风湿相搏,则风在外而湿在内。汗大出者,其气暴,暴则外邪出,而里邪不能出,故风去而湿在。汗微微而出者,其气缓,缓则内外之邪皆出,故风湿俱去也。

(十九)按《伤寒论》是条注曰:病有浅深,证有中外,此则湿气浅者也。何以言之?湿家不言关节烦疼,而云身上疼痛,是湿气不流关节而外客肌表也;不云发热身似熏黄,复云发热面黄而喘,是湿不干于脾而薄于上焦也;阴受湿气,则湿邪为深,今头痛、鼻塞而烦,是湿客于阳而不客于阴也;湿家之脉沉细,为湿内流,今脉大者,是湿不内流而在表也。又以自能饮食,胸腹别无满痞,为腹中和无病,知其湿气微浅,但内药鼻中,以宣通头中寒湿。是注其理明且尽矣。若夫《脉经》之无“身上疼痛”十三字,岂无其说乎?头痛鼻塞,其病在头;身上疼痛、发热,其病在经脉;内药鼻中者,为去头中寒湿,故减十三字尔。然则三阳经皆上于头,太阳与阳明俱到鼻额,今头中寒湿而鼻为之塞也,则二经脉皆不通,郁而发热,身无疼痛。内药鼻中,头上之湿散,则二阳之经脉行,而病可尽愈矣。

  • 徐忠可注解

(十八)此言风湿两平者,当汗解而不可过也。谓风湿相搏疼痛,法原当汗解,值天阴雨则湿更甚,可汗无疑,而不愈何故。盖风性急,可骤驱,湿性滞,当渐解。汗大出则骤风去而湿不去,故不愈。若发之微,则出之缓,缓则风湿俱去矣。然则湿在人身黏滞难去,骤汗且不可,而况可骤下乎。故前章曰下之死,此但云不愈,见用法不当而非误下比也。

(十九)此言湿之搏寒,而偏于头者,不当服汤药也。谓湿家身疼发热,其常也,因湿郁而面黄,又邪气内侵,为喘为烦,似中外有邪,然头痛鼻塞,则在头为甚,且脉大是中不弱也,能饮食,腹中和矣。虽有烦喘,乃经中之邪内侵,而内实无病,邪独在头矣,故曰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病在上者,宜从上越之,故曰纳药鼻中则愈,非责肺也。

  • 尤在泾注释

(十八)风、湿虽并为六淫之一,然风无形而湿有形,风气迅而湿气滞,值此雨淫湿胜之时,自有风易却而湿难除之势,而又发之速而驱之过,宜其风去而湿不与俱去也。故欲湿之去者,但使阳气内蒸而不骤泄,肌肉关节之间充满流行,而湿邪自无地可容矣。此发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之旨欤?

(十九)寒湿在上,则清阳被郁。身疼、头痛、鼻塞者,湿上甚也;发热、面黄、烦、喘者,阳上郁也;而脉大,则非沉细之比;腹和无病,则非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之比。是其病不在腹中而在头,疗之者宜但治其头,而毋犯其腹。内药鼻中,如瓜蒂散之属,使黄水出则寒湿去而愈,不必服药以伤其和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