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推荐一位自由洒脱的女神,她是我心目中情商超高的女人——孙晴悦。 她曾是央视驻外记者,专访过拉美各国政要,做过一本正经的财经报道,也欢乐地在世界杯球场上手舞足蹈。 二十多岁的年纪,她已经去过了四分之三个地球。年轻,美貌,学识,才华,智慧,气质,以及我们心心念念的诗和远方,她统统都拥有。 她创建了公众号“晴悦笔记”,分享她的生活方式。 今天这篇文章就来自晴悦笔记,强烈推荐给大家。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 “晴悦笔记” 大家好,我是晴悦。这些天我几乎都待在家里,除了下楼拿线上买的蔬菜之外,完全都没有出门。 这些天,想着什么时候开始上班,公司的宝宝们都在老家,最终决定二月份都线上办公,错开返程高峰。90后宝宝们,也是在家这么多天,关于生活,工作,幸福都有了很多不同的看法。因为回家途经武汉,之前又与从武汉回来的朋友接触过,所以回家后我自行隔离一直没有出过门。 不过作为一个资深宅女,宅在家里并不无聊,电影小说手账换着来,更何况还有毕业论文的重头戏等着我推进。我已经没有怎么看新闻了。在疫情爆发的前几天,我每天都很密切的关注,从各种途径获取信息,并整理收藏。尤其是每天睡觉前都固定会看两三个小时的新闻,等把新闻图片整理归档后,天都快亮了。最后不是哭的睡不着,就是气得睡不着。在家这样过了一周我觉得不行,再继续下去没病也要熬出病来。如果你也因为过渡关注新闻而产生生理反应,我建议你先缓缓,不要再看了,适时的放过自己,才能更好的去应对接下来的挑战。作为一个注重精神享乐而不太关注社会现实的90后,我从不关心蔬菜粮食,也没有到经历生离死别的年纪,过着看上去甜蜜可口,其实空心的“甜甜圈”般的生活。但这几天我开始认真的反思了一些很“现实”的问题。所以很想和你们聊聊,也很想听听你们的想法~虽然我实在是没有说“坚持锻炼,保持健康”的资格,毕竟熬夜这种“慢性自杀”的行为我常年在做。但,这次的事件之后,我觉得没有人会否认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了吧。就连我这样,管不住嘴,迈不开腿的90后都下定决心要调整作息,开始锻炼。实不相瞒,平时纹丝不动的我,这两天还在家里坚持打羽毛球,连我自己都觉得很夸张😂。但惜命没什么不好意思的,晴悦姐说得好,“健康地活着,才能接得住命运。”你能见到谁,和谁在一起,能去到多远,能看到多大的世界,能不能实现梦想......这一切一切的前提都是,得好好活着。你看83岁的钟南山院士上午才抢救完病人,下午接到通知就从深圳赶赴武汉,来到一线带兵打仗,和死神抢人。在网上看到钟老先生为了保证自己的体力,每周会进行两到三次体育锻炼。这张一身肌肉照片,看得我很震惊。在我的想象中,83岁如果能还能挺直腰板走路,说话铿锵有力就已经是个厉害的老头了。但钟老先生真的刷新了我对年龄的认知。在疾病,灾难,爱情,梦想.....所有这些几乎看上去都和年龄有密切关联的事物面前,年龄确实不是什么问题,体魄和健康才是问题。这次的疫情让我们看到了很多家庭的悲剧。在无法预料明天和意外哪一个先来临的情况下,尽可能为自己多积累资源吧,无论是财富还是信息,在平时能积累的时候就尽可能多的积累。
再就是关于消费,被迫宅在家里的这段时间除了口罩和消毒液,想必大家和我一样应该也没有什么消费的欲望。 朋友圈流传的段子“年前烫头发,做指甲,买新衣服的小仙女们,一定想不到一套睡衣就能过完整个春节了吧。” 段子是好笑,但我们确实也可以借这次宅在家里的机会,好好整理一下我们的衣橱,书柜,厨房......看看自己已经拥有了什么。 我们可以静下来想想,平时我们在疯狂买买买,买的是什么? 排队抢新款包,联名款鞋,设计师款T恤,熬夜掐着点下单的时候......我们又是被什么驱使而产生的消费行为呢?我们需要辨别耳边任何一种声音的来源,因为未经审视的消费,也是对自己不负责任的行为。今年过年我很早就回家了。16号到家,19号姨奶来我家给我们送了很多零食还有菜。她从进家门就开始忙活,把刚买的老母鸡用筷子撑开晾在阳台上,鸡胗鸡肝都抹上盐密封放进冰箱,零食和菜交代好,为什么,怎么办。前前后后忙活了二十分钟,干净利落,毫不拖泥带水,和几十年前她照顾我洗漱,吃好早餐送我去上幼儿园时一模一样。吃饭的间隙,她问我平时自己做不做饭,我说做饭,姨奶听了还挺意外,就问我一些常见蔬菜的价格,问我猪肉价格怎么样.....我不怎么逛菜场,平时买菜买食材都是在每日优鲜上买,至于价格也没有概念,我只知道一份切好的排骨大概多少钱。但也不清楚这个排骨是大排骨还是小排骨,到底新不新鲜,都不会辨别。以前说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但我自己当家了也仍然不知道自己的生活成本是多少。至于看病,落户,房价这些问题,我更是一问三不知。(真的很羞愧)我记得在武汉读研的时候,有一个周末,我妈叫我去学校周围看看新开的楼盘好不好,我当时本能的就很抗拒,下意识觉得“这应该是爸妈你们来做的事情啊,我怎么看得懂?”现在回过头来想,我为什么会抗拒?因为我不愿意接受真实的社会现实,不愿意从自己学生身份的舒适圈里走出来。很多时候我们改不掉“学生思维”,不是真的就改不掉,而是我们不愿意改。学生,或者说社会新人,意味着可以被原谅,被包容,是有“特权”的。然后有些人(包括我自己)就把自己人生的选择权拱手相让,逃避应该经历的各种体验,假装不识生活的疾苦,只为了在尘埃落定的时刻,不承担那个可能不太好的结果。想清楚了这一点,我就明白了为什么我觉得生活越来越没劲儿了。不是生活一成不变,是我没有成长了。一开始我还觉得我爸每天给长辈打电话问候身体情况太啰嗦了,但就是某个瞬间,我觉得他才是我们家最有担当的人,也是真正会幸福的人。姨奶后来还给妈妈发了问候的短信,叮嘱我们一家人平安过年。(人名我马赛克啦)
朋友圈有人在问,疫情结束后,你最想见到谁? 我最珍贵的人此刻就在身边,如果说还有什么想见的人,大概就是这些给过我关心和爱的亲人朋友了。 这个春节还有一件我做的很多的事情,就是给父母亲戚辟谣。什么喝酒抽烟抗病毒,什么熏醋汗蒸杀病毒...... 还有一些一看就很假的信息家里还有长辈在传播。他们并不是没有受过教育,退休前还是党校的爷爷,也会发一些早就辟谣了的养生知识。 对于他来说,微信是新鲜事物所以辨别真伪不容易,但我们同样也会遇到对我们来说太超前,不容易辨别真伪的事物。 所以这也无关年龄性别,文化背景,受教育程度,而是有没有独立思考,理性判断的习惯。 获取了一个信息,在传播前,我们至少要做到先思考,先判断。 在被迫宅家的这段时间里,我们都应该像御宅一族学习,在家有事情做就不会无聊,如果这件事情还是你热爱的,那就更不会陷入焦虑和虚无。接下来还有将近一周的隔离时间,换个角度想,这其实也是一个机会,在这两周,我们每个人的社会身份都被清零,没有工作,没有title,没有社交,只有自己和与自己有亲密关系的人。我们总在说做自己做自己,现在我们可以完完全全做自己了,但自己的内核是什么可能是需要我们在隔离期间思考的问题。接下来的隔离期,你们储备好食物了吗,酒足饭饱的同时,也别忘了精神食粮。接下来我们准备了一系列的适合宅在家里的好书好剧分享,你们也可以留言,分享这段时间你们看过的好剧好电影。
 晴悦是我的好朋友,她的二十几岁过得光芒万丈。 20岁,她第一次去南半球。 22岁,大学毕业,终于走进了小时候经常听到的复兴路11号,去了中央电视台工作。 24岁,当上驻外记者,第一次在保利斯塔的街头拿着cctv台标的话筒说,“央视记者,巴西圣保罗报道”。 26岁,巴西、阿根廷、秘鲁、厄瓜多尔、牙买加、哥斯达黎加、委内瑞拉、古巴、智利、巴拿马、苏里南,她走过了一张拉丁美洲的地图。 27岁,创立了自己的自媒体平台:大大的世界和小小的人儿,成为了拥有几十万粉丝的KOL。 28岁,从央视辞职,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书《做没做过的事,爱没爱过的人》。 29岁,再次出发去了美国。 她出版了畅销书《二十几岁,没有十年》,写二十几岁自己的故事,写二十几岁身边的男孩女孩,写我们的焦虑和彷徨,写我们的情感和痛苦,写我们求学,工作,恋爱,失恋,写我们的奋斗和勇敢。 今年30岁,创建了自己的一只团队,致力于让所有年轻女孩都能过上自己想要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