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芍药甘草汤

 大富豪654 2020-02-05

芍药甘草汤

方剂别名

戊巳汤、芍药汤

药物组成

芍药4两,甘草(炙)4两。

处方来源

《伤寒论》。

方剂主治

阴血不足,血行不畅,腿脚挛急或腹中疼痛;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足温者;小肠腑发咳,咳而失气。四时伤寒腹痛;小儿热腹痛,小便不通;痘疹肚痛;营血受伤,热不止;小儿夜啼不止,腹中挛急甚者;妇人伤寒,汗解表除,热入血室,经水过多,无实满者;及杂病木克脾土,阴阳血气不和而腹痛;产后腹痛。

方剂功效

温养脾土而生阴血;酸甘化阴,缓急止痛。

芍药甘草附子汤

药物组成: 芍药3两,甘草(炙)3两,附子1枚(炮去皮,破8片)。

处方来源: 《伤寒论》

方剂主治: 伤寒发汗后阴阳俱虚,反恶寒;疮家发汗成痉;发汗病不解,小便清,大便依度,腹痛。

方剂功效: 扶阳益阴

各家论述:

1.《注解伤寒论》:芍药之酸,收敛津液而益荣;附子之辛温,固阳气而补卫,甘草之甘,调和辛酸而安正气。
2.《伤寒来苏集》:发汗后反恶寒,里虚也。表虽不解,急当救里,若反与桂枝攻表,此误也。故于桂枝汤去桂、姜、枣,加附子以温经散寒,助芍药、甘草以和中耳。脚挛急与芍药甘草汤,本治阴虚,此阴阳俱虚,故加附子,皆仲景治里不治表之义。

1.足肿痛:四嫂,足遇多行走时则肿痛而色紫,始则右足,继乃痛及左足,天寒不可向火,见火则痛剧,故虽甚恶寒,必得耐冷,然天气过冷,则又痛,晨起而肿痛止,至夜则痛如故。按历节痛足亦肿,但肿常不退,今时有退者,非历节也,惟痛甚时筋挛。用芍药甘草汤以舒筋。赤、白芍各1两,生甘草8钱,2剂愈。
  2.转筋:贾某某,男,53岁,左腨经常转筋,多在夜晚发作,发时腿肚聚起一包,腿不能伸直,患侧拇趾也向足心抽挛,疼痛难忍,脉弦细直,舌红绛少苔。此为肝血不足,血不养筋,筋脉细急所致。用白芍24g,炙甘草12g,四剂愈。
  3.舞蹈症:覃某某,女,11岁,手足不断舞动,行走摇摆不稳,双手持物不牢,面部呈鬼脸样动作,舌不断伸缩,头部摇晃,烦躁不安,舌淡苔白,脉弦细,有膝关节疼痛史,诊为小儿舞蹈症。系肝血不足,筋脉失养所致。治宜滋阴养血,缓急解痉。拟芍药甘草汤:芍药30g,甘草30g,水煎服,7剂愈。
  4.胃扭转:孙某某,女,38岁,胃脘胀痛20多年,后10年伴发频繁呃逆,大声嗳气,每年复发2~3个月,近一年加重,呈持续状态,不能右侧卧,查上消化道未见器质性病变,胃呈扭曲状,诊为胃扭转。用芍药20g,甘草20g,日1剂,浓煎取汁,日服3次。服药后第1天,诸症减,续服20余剂痊愈,查胃形态恢复正常。
  5.过敏性肠炎《辽宁中医杂志》(1981;4:25):范某某,男,成人,腹痛,腹泻绵绵不愈,诊为过敏性肠炎。神疲倦怠,舌质淡,苔薄白,脉小弦,腹痛,按之则舒。此乃肝脾不和,脾气滞结,脉络不行,治宜调肝和脾。方用芍药甘草汤:生白芍30g,生甘草15g,服4剂痊愈。
  6.顽咳:李某某,男,55岁,咳嗽少痰,郁郁微烦1年余,食纳一般,二便调,舌边尖红赤,少苔,脉沉弦细稍数,曾服二陈汤、上嗽散、九仙散等无效。据其证见郁郁微烦等,试以肝火犯肺论治。方用芍药甘草汤:白芍30g,甘草20g,日服一剂水煎取汁200ml,一日3次,服5剂愈。

芍药甘草汤出自《伤寒论》太阳病篇2930条,本为治脚挛急而设。《素问·阴阳应象 大论》云: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在变动为握”(清代张隐庵注:握 者,拘急之象《黄帝内经素问集注》)

因此,拘急之病,多从肝治,用缓肝之法,而芍 药甘草汤为缓肝急之第一方。芍药酸苦而寒(一说苦平),酸入肝,合炙甘草之甘温,酸甘化 阴,肝苦急,急食肝以缓之,二药相伍,缓肝、柔筋、通血痹,以收止痉、止痛之 功。任老用此方为缓痉止痛之主方,对多种疼痛如筋脉、经络、肌肉之痛均有效验,临证加 减,常收桴鼓之效。

仲景原方用量二者等分,任老用量芍药为30~50?g、甘草为 10~15?g,基本方为芍药、炙甘草、川椒,随证化裁,广泛用于多种痛证如三叉 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胃脘痛、腓肠肌痉挛等。寒客经脉者合甘草干姜汤,并加细辛、炮附 子等温经散寒、缓急止痛;热结经络者则以基本方加生地、天竺黄、葛根、全蝎;胃脘痛属 寒者,芍药甘草汤加公丁香、红蔻仁以温胃散寒、缓急止痛;属胃阴不足者,则加生百合、 石 斛、金铃子散。任老认为,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等病,习用祛风除湿通络之品,风药多 燥,多用久用而不注意配伍,每致伤阴,阴血不濡,加重经脉挛急而痛

一、小腿转筋

徐迪华医案:王某某,男,28岁,1958年1月4日初诊。自诉:3个月来小腿抽筋经常发作,轻工作轻发,重工作重发,休息后不发。发作后小腿酸痛数天不退。近4夜连续小腿抽筋,头昏少力,食欲正常。2年前有钩虫病史,服2次驱虫药后,5次大便检查,末见虫卵。检查:血压90/60毫米汞柱。舌淡苔滑,脉软细。面色萎黄,心肺正常,腹平软,肝脾末触及。红血球325万,血色素60%。

处方:芍药甘草汤60毫升,为2天量。

1月6日复诊:服药一剂,小腿抽筋减轻,2剂即停。再服原方100毫升,外添服黄芪9克,党参12克,当归9克,服5剂。3个月后随访,小腿抽筋未发过。(中医杂志1959l<9)140)

按语:小腿转筋,即29条所谓“脚挛急”也,乃芍药甘草汤之主证,由肝之阴血亏虚,筋脉挛急所致。有是证使用是方,有是方即获是效。诚信仲景之方,乃临床实践之总结,用之不殆,则历验不爽。

二、不安腿

王明如医案:朱某某,女,45岁,1986年11月30日初诊。近4个月来两侧小腿有莫可名状的酸、麻、胀、似痛非痛之感,有时抽筋,有时有触电样感觉,静坐休息时反而加重,常须拍打,按捏稍能缓解。本院神经科诊断为不安腿综合征。经西药治疗无效而来余处求诊。两腿关节活动正常,按委中、承山穴有明显酸胀感。头晕乏力,夜寐不安,纳谷不佳,坐立不安。舌淡红中裂,苔薄白,脉弦。此乃肝血不足,筋脉失养所致。治以柔肝养血,缓急舒筋,处方:生白芍60克,甘草5克,5剂。

服药以后诸证明显改善,夜已能安睡,胃纳好转,共服上药30剂痊愈。(浙江个医杂志1988;<6):273)
按语:肝藏血,主筋。肝血不足,筋脉失养,可致四肢酸楚不适,或痛、或麻,或胀。作为缓急之剂,芍药用量宜大,一般无不良反应。

三、胃脘痛(急性胃痉挛)

刘持年医案:朱某,男,17岁。胃院阵发性疼痛,近日加重,夜间尤甚,呈抽掣样发作,喜按,饮食无碍,二便正常。舌质淡红,苔薄黄,脉弦略数。诊为急性胃痉挛。处方:白芍l 5克,甘草9克,3剂。

第1剂头煎服后痛减,3小时后煎渣再服,症状消失剂,痛止而末复发。(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79;(3):20)
按语:胃痛喜按,乃虚也;痛而抽掣,拘急也;以舌、脉之象,责之于肝也。故柔肝缓急,是为正治,当用芍药甘草汤。

四、腰冷痛

医案:范某某,男,60岁。因冬月担水,不慎摔倒,扭伤腰部,当时疼痛剧烈,行走不便,自觉右侧腰部有冷感。查局部无明显肿胀,但第三、四腰椎右侧有明显压痛,活动后右腰部痛甚,脉舌无变化。以芍药甘草附子汤加乳香l0克、没药10克,水煎服。并以生姜、葱白共捣热敷患处,服完4剂痛止。(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80;(1)'14)
按语:年高体钝行不慎,冬月扭腰经络损,痛剧必用芍甘缓,腰冷还需附子温,更加乳没止疼痛,活血温通一并斟。

五、偏头痛

刘国普医案;陈某某,男,45岁,l974年6月29日诊。有偏头痛史已五年余。近三月来,午后加剧抽掣疼痛,经颅骨摄片、脑电图、脑血流图及血脂等检查,均无异常。诊断为神经血管性头痛。先后服过川草茶调散、杞菊地黄九、血府逐府汤等,均无显效。面潮红,心烦,耳呜,多梦,口干微苦,二便正常,舌尖边红、少昔,脉弦细略数。症属阴亏肝亢之候。处方:白芍45克,甘草12克。

6剂后,痛减,续服12剂,头痛完全消失。上年后随访末再发(浙江中医杂志l980;(2>:76)

按语:肝血不足,经脉失养,阳亢上扰而致头痛,心烦、多梦、舌红少苔、脉弦细,肝血不足之候也;面红、耳呜、口苦,肝阳上亢之象也。用芍药甘草场养肝血而潜肝阳,头窍得养,不被邪扰,则头痛可愈。

六、鼠涅肿痛

刘渡舟医案:李某,男,25岁。右腿鼠溪部生一肿物,形如鸡卵,表面不红,用针管抽不出内容物。右腿拘紧,伸而不能直,强伸则剧烈疼痛,足跟不能着地,每到夜晚,小腿经常抽筋,痛苦不堪。脉弦细而数,舌红而少苔。脉证合参,可知本证属阴血不懦,筋脉失养所致。为疏:白芍24克,炙甘草12克,3剂。
仅服I剂,筋不抽痛,夜得安睡。进2剂3剂,足跟即能着地。又服1剂,而诸症皆除。(《新编伤寒论类方犯984:164—165)

按语:肿物缘于筋聚,筋聚因于挛急,挛急本于血虚也。及察舌脉,则肝血不足之象昭然若揭。用芍药甘草汤以酸甘化阴,柔肝缓急,正切病本.故原方未动,只四投即愈。

七、面痛(三又神经痛)

陈汉雄医案:罗某某,女,54岁,1964年7月12日初诊。右侧面颊阵发性剧痛已3周,经某医院诊断为“三叉神经痛”。近来发作次数更加频繁,每因吞咽或说话而引起剧痛,痛时闭目流泪,翘嘴咬牙,历10余秒钟可得暂停,旋止旋作,日渐精神萎靡,头晕目眩,食饮皆废,脉象缓大,舌上无苔,中见裂纹。投以养血祛风方(四物汤加细辛、钩藤、姜虫等)2剂乏效,乃改用芍药甘草汤。

处方:芍药(酒炒)30克,甘草(蜜炙)12克。
诸症悉除,7个月未曾复发。(江西医药杂志1965;(7)
按语,足见芍药甘草缓急止痛之功甚著。

八、寒痹(风湿性关节炎)

刘定西医案;张某,男,56岁,1978年1月27日初诊。一年前因防震露宿,右腿关节疼痛,遇冷加剧,得热可减,诊为“风湿性关节炎”,转诊四川、甘肃等地,中西医多方治疗效果不佳,病情逐渐加重。现有腿强直冷痛,运动障碍,弯腰跛行,形寒肢冷,疲乏无力,面色苍白,口淡无味,食欲不佳,舌苔白腻,六脉濡弱。证属寒痹。

处方:赤白芍、甘草各30g,附子15g。3剂,水煎服。

服后诸证逐渐减轻,服药期间曾自觉右腿肌肉跳动掣痛,后自行缓解,原方附子量新增至30g,又服药10余剂,病愈八九,经善后调理痊愈。迫访数年,末再复发。 (国医论坛19915(5>:17)

按语:本案寒痹,乃营卫不和,阴寒凝滞所致,故用调和营卫、温经止痛之芍药甘草附子汤治之。钱潢云:“芍药酸收,敛汗液而固营阴;附子辛热,补真阳以强卫气;甘草扶植中州,调和营卫。所谓温经复阳之治也。”

《临证实验录》有一医案:

许某,女,65岁,住城内周家巷。暑天大热,饮冷过多,病头痛发热(体温39℃)。自服APC4片,致大汗淋漓,热虽解,而汗出不止,神疲乏力。因循迁延20余日始找予就诊。

患者面色萎黄,倦怠头晕,汗出如泉,拭之复涌。身不热,体不痛,畏寒唇冷,手足不温,胃纳呆钝,口渴欲饮,二便如常。舌淡红润,脉沉细略数。

综观此病,既非太阳中风证。亦非太阳少阴两感证,有似太阳病汗漏不止之桂枝加附子汤证。其实亦非。乃汗多伤阴,阴损及阳之芍药甘草附子汤证也。拟:

白芍10g 附子10g 炙草10g

一剂症减,二剂痊愈。

按:发热、汗出、恶风、脉象浮缓,为太阳病中风营卫不和也:太阳少阴两感证,以脉微细、但欲寐、无汗恶寒为主症,绝无汗出不止,口渴思饮;桂枝加附子汤证,为太阳病,过汗后,遂漏不止,表邪未解而阳气已伤。三证异于本证者。皆有表邪也。本案为过汗后表邪已解,阳气不固、津液大伤之阴阳两虚证。故遵《伤寒论》:“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之旨,用之果验。

转自:http://hi.baidu.com/ѩ�����/blog/item/f8049225819c186a35a80fd5.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