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0高考语文专题突破练15文言文阅读(概括分析题)

 太行森林 2020-02-05

(时间:45分钟满分:38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19分)

李壁字季章。父焘,典国史。壁少英悟,日诵万余言,属辞精博。孝宗尝问焘:“卿诸子孰可用?”焘以壁对。召试,为正字。宁宗即位徙著作佐郎时韩侂胄专国建议恢复用师意方锐壁言进取之机当重发而必至毋轻出而苟沮。大臣或以沮兵议忤侂胄得罪贬,壁论待敌先发,然后应之。侂胄意不怿。壁度力不能回,乃入奏:“自秦桧首倡和议,使父兄百世之仇不复开于臣子之口。愚以为宜亟贬秦桧,示天下以仇耻必复之志,则君臣上下奋励振作,拯溃民于残虐,湔祖宗之宿愤。在今日举而措之,无难矣。”疏奏,秦桧坐追王爵。议者谓壁言虽公,特以迎合侂胄用兵之私而已。金遣使来,微示欲和意。丘崈以闻,壁贻崈书,俾遣小使致书金帅求成。金帅报书以用兵首谋指侂胄,侂胄大恚,不复以和为意。壁言:“苟利社稷,固难执一。”侂胄不听,用兵之意益急。壁方与共政,或劝其速去,毋与侂胄分祸,壁曰:“嘻,国病矣,我去谁适谋此?”后侂胄被诛,御史叶时论壁反复诡谲,削三秩,谪居抚州。越四年,复除知遂宁府,未至,而溃兵张福入益昌,戕王人,至遂宁,壁传檄谕之,福等读檄泣下,约解甲降。会官军至挑贼,贼忿,尽燔其城。顾府治曰:“李公旦夕来居,此其勿毁。”壁驰书大将张威,使调兵士来会战。威夜遣人叩门,来言曰:“贼垒坚不可破,将选死士,梯而登,以火攻之。”壁曰:“审尔,必多杀士卒,盍先断贼汲路与粮道,使不得食,即自成擒矣。”以长围法授之,威用其谋,贼遂平。壁嘉定十五年六月卒,谥文懿。壁嗜学如饥渴,群经百氏搜抉靡遗,于典章制度尤综练。为文隽逸,所著有《雁湖集》一百卷、《涓尘录》三卷等。

(选自《宋史·李壁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宁宗即位/徙著作佐郎/时韩侂胄专国/建议恢复用师/意方锐壁/言/进取之机/当重发而必至/毋轻出而苟沮

B.宁宗即位/徙著作佐郎/时韩侂胄专国/建议恢复/用师意方锐/壁言/进取之机/当重发而必至/毋轻出而苟沮

C.宁宗即位/徙著作佐郎时/韩侂胄专国/建议恢复用师/意方锐/壁言/进取之机/当重发而必至毋轻出/而苟沮

D.宁宗即位/徙著作佐郎时/韩侂胄专国/建议恢复/用师意方锐壁/言/进取之机/当重发而必至/毋轻出而苟沮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卿,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也可以是君对臣的称谓或夫妻、朋友间的爱称。

B.爵,是君主国家贵族封号,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C.秩,指官吏的俸禄,也指官吏的官阶、品级,文中“削三秩”指李壁被贬官三级。

D.嘉定、孝宗都是年号,是古代历代帝王用以纪年的名号,往往也是时运变化的标志。

3.对点题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壁聪颖好学,著作颇丰。他年轻时每天诵读一万多字,所写的文章精详博洽;求学如饥似渴,涉猎广泛,撰有多部著作。

B.李壁审时度势,随机应变。他先是反对韩侂胄草率用兵,后因估计自己的力量不能挽回出兵局面,又建议贬斥秦桧以振奋人心。

C.李壁勇于担当,不怕担责。他和韩侂胄共同执掌朝政,韩侂胄执意用兵,他不顾他人劝阻,与韩侂胄一起出兵,兵败后被贬居抚州。

D.李壁精于谋略,平定贼兵。平定贼兵的过程中,他调兵遣将,反对火攻,建议采取断汲路与粮道的长围之法,最后贼兵被平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金遣使来,微示欲和意。丘崈以闻,壁贻崈书,俾遣小使致书金帅求成。(5分)

(2)审尔,必多杀士卒,盍先断贼汲路与粮道,使不得食,即自成擒矣。(5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5~8题。(19分)

萧允字叔佐,兰陵人也。允少知名,风神凝远,通达有识鉴,容止酝藉,动合规矩。梁时起家邵陵王法曹参军,转湘东王主簿,迁太子洗马。侯景攻陷台城,百僚奔散,允独整衣冠坐于宫坊,景军人敬而弗之逼也。寻出居京口。时寇贼纵横,百姓波骇,衣冠士族,四出奔散,允独不行。人问其故,允答曰:“夫性命之道,自有常分,岂可逃而获免乎?但患难之生,皆生于利,苟不求利,祸从何生?方今百姓争欲奋臂而论大功,一言而取卿相,亦何事于一书生哉?庄周所谓畏影避迹,吾弗为也。”乃闭门静处,并日而食,卒免于患。侯景平后,高祖镇南徐州,以书召之,允辞疾。永定中,侯安都为南徐州刺史,躬造其庐,以申长幼之敬。天嘉三年,征为太子庶子。高宗即位,迁黄门侍郎。五年,出为晋安王长史。六年,晋安王为南豫州,允复为王长史。时王尚少,未亲民务,故委允行府州事。入为光禄卿。允性敦重,未尝以荣利干怀。及晋安出镇湘州,又苦携允,允少与蔡景历善,景历子徵修父党之敬,闻允将行诣允曰公年德并高国之元老从容坐镇旦夕自为列曹何为方复辛苦在外允答曰已许晋安岂可忘信其恬于荣势如此。至德三年,除中卫豫章王长史,累迁安德宫少府。鄱阳王出镇会稽,允又为长史,带会稽郡丞。后主尝问蔡徵曰:“卿世与萧允相知,此公志操何如?”徵曰:“其清虚玄远,殆不可测,至于文章,可得而言。”因诵允诗以对,后主嗟赏久之。其年拜光禄大夫。及隋师济江,允迁于关右。是时朝士至长安者,例并授官,唯允与尚书仆射谢伷辞以老疾,隋文帝义之,并厚赐钱帛。寻以疾卒于长安,时年八十四。

(选自《陈书·列传第十五》,有删改)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闻允将行/诣允曰/公年德并高/国之元老从容坐镇/旦夕自为列曹/何为方复/辛苦在外/允答曰/已许晋安/岂可忘信/

B.闻允将行/诣允曰/公年德并高/国之元老/从容坐镇/旦夕自为列曹/何为方复辛苦在外/允答曰/已许晋安/岂可忘信/

C.闻允将行/诣允曰/公年德并高/国之元老/从容坐镇/旦夕自为列曹/何为方复/辛苦在外/允答曰/已许晋安/岂可忘信/

D.闻允将行/诣允曰/公年德并高/国之元老从容坐镇/旦夕自为列曹/何为方复辛苦在外/允答曰/已许晋安/岂可忘信/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侍郎,本为宫廷的近侍。东汉以后,为尚书的属官,初任称郎中,三年称侍郎。

B.出,指离开京城到外地做官。如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有“予出官二年”。

C.至德,年号。年号是我国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每个皇帝对应一个年号。

D.关右,古人以西为右,亦称“关西”。汉唐时泛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

7.对点题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萧允合乎规矩,通达颇有见识。侯景攻克台城时,大小官吏纷纷逃跑,他衣冠整齐地坐在太子的宫署;流寇横行时,也没有逃走,最终免去祸患。

B.萧允讲究诚信,不计个人名利。陈高祖征召他入朝为官,他快速直接地推辞;晋安王出镇湘州时,他年高德重,但依然跟随晋安王前往湘州任职。

C.萧允有才有德,备受帝王称赞。蔡徵曾对后主诵其诗,后主大为赞赏;隋灭陈后,他本可继续在隋为官,但婉言谢绝,得到隋文帝的赏识和厚赐。

D.萧允历经三朝,一直保持操守。他历经梁、陈和隋三朝,且因战乱多次迁徙,却能一直坚守清高淡泊的操守,不追求功名利禄,最终以高寿而终。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方今百姓争欲奋臂而论大功,一言而取卿相,亦何事于一书生哉?(5分)

(2)是时朝士至长安者,例并授官,唯允与尚书仆射谢伷辞以老疾。(5分)

答案与解析

专题突破练15文言文阅读

(概括分析题)

1.B解析 “时”是“当时”的意思,一般作状语,所以应在“韩侂胄专国”前,因此可以排除C、D两项;“壁”是“言”的主语,应在“壁”前断开,可排除A、D两项,答案选B项。

2.D解析 “嘉定、孝宗都是年号”错,嘉定是年号,孝宗是庙号。

3.C解析 C项,“与韩侂胄一起出兵,兵败后”于文无据。

4.参考答案 (1)金国派使节来,暗中表示想议和的意愿。丘崈把这件事报告朝廷,李壁送给丘崈一封信,让他派低级使臣送信给金兵元帅讲和。(2)真是这样,必然大量损失士卒,为什么不先断绝贼兵汲水的通路和运粮的道路,让他们得不到食物,他们就会自动被擒了。

解析 这两句话翻译的关键点是:“微”,暗地里、私下里;“闻”,使……知道;“俾”,让;“审尔”,确实是这样,真是这样;“盍”,何不。注意句子大意正确,语句通畅。

参考译文 李壁字季章。父亲李焘,主修国史。李壁年轻时英俊颖悟,每天诵读一万多字,文章精详博洽。孝宗曾问李焘:“你的儿子们谁可任用?”李焘回答说李壁可用。被召试后,李壁担任正字。宁宗即位后,李壁改任著作佐郎。当时韩侂胄专权,建议收复失地,出兵的想法正急切。李壁说:“进攻的关键,应该是慎重发兵并一定要达到目的,不要轻率出兵而随便停止。”有的大臣因为提出阻止发兵的意见违逆了韩侂胄获罪被贬,李壁议论应该等待敌人先发兵,然后应对他们。韩侂胄心中不悦。李壁估计自己的力量不能挽回(出兵的局面),就上奏说:“自从秦桧首先提倡和议使得父兄百世的仇恨不再从臣子口中说出。臣认为应该立即追贬秦桧,向天下表明报仇雪耻的志向,这样一来,君臣上下奋发振作,从凶残暴虐的敌人手中拯救出离散的人民,洗去祖宗的长久怨愤。在今天提出并去施行这些,不难啊。”奏疏交上去,秦桧被判罪追夺王爵。议论的人认为李壁的话虽然公道,只不过是用来迎合韩侂胄用兵的私意罢了。金国派使节来,暗中表示想议和的意愿。丘崈把这件事报告朝廷,李壁送给丘崈一封信,让他派低级使臣送信给金国元帅讲和。金国元帅回信称用兵的主要谋划者是韩侂胄,韩侂胄大怒,不再考虑议和。李壁说:“如果对国家有利,本来也难以始终采取一个策略。”韩侂胄不听,出兵的想法更加急切。李壁正和韩侂胄共同执掌朝政,有人劝李壁赶快离开,不要和韩侂胄一起分担祸患,李壁说:“唉,国家困乏了,我离开了谁适合谋划这些?”后来韩侂胄被诛杀,御史叶时议论李壁反复无常变化多端,李壁被降官三级,贬居抚州。过了四年,又被授任遂宁府知府,还没有到任,而溃散兵卒张福进入益昌,杀害朝廷命官,到达遂宁,李壁发布檄文谕示他们,张福等人读檄文流下眼泪,约定解甲投降。恰好官军来到向贼兵挑战,贼兵愤怒,把全城都烧了,看着府衙说:“李公很快要来居住,这里不要烧毁。”李壁快马传信给大将张威,叫他调集士兵来会战。张威夜间派人敲门,来告诉说:“贼兵城垒坚固无法攻破,将要挑选敢死队,用云梯登城,用火攻城。”李壁说:“真是这样,必然大量损失士卒,为什么不先断绝贼兵汲水的通路和运粮的道路,让他们得不到食物,他们就会自动被擒了。”用长期围困的方法教给他,张威使用了他的计谋,贼兵于是被平定。李壁于嘉定十五年六月去世,谥号文懿。李壁爱好学习,如饥似渴,各家经典全都搜集,没有遗漏,对典章制度尤其进行综合研习。他写的文章俊逸不凡,著作有《雁湖集》一百卷、《涓尘录》三卷等。

5.B解析 “国之元老”“从容坐镇”的主语都是“萧允”,应该独立成句,排除A、D两项。“何为”是为什么、何必的意思,对“辛苦在外”的发问,结合句意内容分析,排除C项。

6.C解析 C项,“每个皇帝对应一个年号”错。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始创年号为建元。此后形成制度。历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7.B解析 B项,“快速直接地推辞”不正确。结合文本内容“侯景平后,高祖镇南徐州,以书召之,允辞疾”分析可知,“辞疾”旧指官员上书称病,多为居官者求退的婉辞。

8.参考答案 (1)现在百姓争先恐后地挥臂向前,想要博取大功劳,进一言而取得卿相的地位,这些与一个书生有什么关系呢?(2)当时到长安的旧朝官员,按例都被授以官职,只有萧允与尚书仆射谢伷因为年老多病辞官。

解析 这两句话的关键点是:“方今”,当今;“论”,博取;“何事于……哉”,与……有何关系;“是”,代词,这;“是时朝士至长安者”,定语后置;“例”,按例;“唯”,只有;“辞”,辞官;“以”,介词,因为;“允与尚书仆射谢伷辞以老疾”,介宾短语后置。

参考译文 萧允字叔佐,兰陵人。萧允少时就已出名,风度神情庄重脱俗,通达有见识,形貌举止宽容含蓄,行动合乎规矩。梁朝时以出任邵陵王的法曹参军起家,(后来)改任湘东王主簿,又升为太子洗马。侯景攻陷台城的时候,大小官吏纷纷逃跑,只有萧允衣冠整齐地坐在太子的宫署。侯景手下的人对他很敬重,没有逼迫他。不久萧允迁居京口。当时流寇横行,老百姓受到惊扰震动,士族四散逃难,只有萧允没有逃走。别人问他为什么不走,萧允回答说:“性命之道是有定数的,怎么是逃避就可以获免的呢?只是祸患的产生,都是产生于求利,如果不求利,祸患又从何而来呢?现在百姓争先恐后地挥臂向前,想要博取大功劳,进一言而取得卿相的地位,这些与一个书生有什么关系呢?庄子说的畏影避迹的事,我不会这样做的。”于是闭门静处,两天只吃一天的食物,最终免去祸患。侯景之乱被平定后,(陈朝)高祖坐镇南徐州,用书信召萧允(前去任官),萧允又借口有病推辞。永定年间,侯安都担任南徐州刺史,亲自到他家去拜访,来表达晚辈对长者的敬意。天嘉三年,萧允被征召担任太子庶子。高宗即位后,(萧允)升为黄门侍郎。太建五年,萧允到地方上担任晋安王的长史。太建六年,晋安王任南豫州刺史,萧允又任晋安王长史。当时晋安王还年少,没有亲自管理民政事务,因此委托萧允代理府州政事。又入朝担任光禄卿。萧允性情敦厚持重,从不计较功名利禄。等到晋安王出去镇守湘州,又再三要带他去上任。萧允年少时就与蔡景历很要好,蔡景历的儿子蔡徵对他很敬重,听说萧允要远行,于是到萧允那儿拜访,说:“您的年纪和德行都很高,是国家的元老,只需从容坐镇,每天到朝中列位就是了,又何必在外奔波操劳呢?”萧允回答说:“已经答应了晋安王,怎么能失信?”他对于功名利禄就是这样淡泊。至德三年,萧允被授予中卫豫章王的长史,累迁安德宫少府。鄱阳王出镇会稽,萧允又担任长史,兼任会稽郡丞。陈后主曾经问蔡徵说:“你世代和萧允深交,他的志操怎样呢?”蔡徵说:“萧允清高淡泊的志操,深远微妙,是不可测知的,至于他的文章辞采,能有所了解,可以说一说。”于是就在陈后主面前吟诵萧允的诗篇,陈后主为之嗟赏良久。这一年萧允担任光禄大夫。到了隋朝的军队渡江后,萧允迁居到关右。当时到长安的旧朝官员,按例都被授以官职,只有萧允与尚书仆射谢伷因为年老多病辞官。隋文帝欣赏他们的义节,并赏赐了丰富的钱帛。不久,萧允因病在长安去世,时年八十四。

| ID:gzywxxzs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