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承气汤(《中医治法与方剂》)

 昼三夜二205 2020-02-05

大承气汤(《伤寒论》)

【组成】大黄12g 芒硝12g 枳实9g 厚朴15g 

【用法】先煮枳朴,后下大黄,汤成去滓,纳芒硝,溶化服。

【主治】

1.阳明腑实,胸痞腹满,大便秘结,腹痛拒按,潮热谵语,舌苔黄燥或焦黑起刺,脉滑数或沉实有力。

2.突然肠结不通,腹痛、腹胀、呕吐、便秘,有痛、呕、胀、闭特征者。

【证析】此属阳明腑实机理。以大便不通为主证,按脏腑辨证,病位在肠。胸痞腹满是气滞现象,便秘舌燥是津伤现象,按气血津液辨证,属气滞津伤。兼见潮热谵语,舌焦起刺,脉实有力,按八纲辩证,病性属于实热。综上,此方所治是以痞、满、燥、实为其特征的实热便秘,是因伤寒邪传阳明之腑,由寒化热,或温病热入中焦,热灼津伤,引起传导失常,燥屎不行,气机阻滞的病理改变。

【病机】阳明腑实。

【治法】苦寒峻下法

【方义】根据“其下者,引而竭之”的治则,便秘当用下法,病性属热属实,又当苦寒峻下,才与病机相符。本方即体现这一治法。方中大黄味苦性寒,功能泻下,用为主药,能挫其热势,消除致病原因;泻下通便,治疗主要证象。然而,大黄主要是增强肠道蠕动而促进排便,软坚效果欠佳,只用大黄推荡,仍然不能速下,故辅芒硝成寒软坚,使坚结粪便变软,大黄才能起到泻热荡积、推陈致新作用。

二药相须为用,泻下热结效力大为增强。再佐枳实泄痞,厚朴宽满,不仅能治兼证,通过调畅气机,又能促进肠道蠕动,增强大黄力量。原方厚朴用至八两,殆即此意。全方用药四味,虽然厚朴偏温,仍不失为寒下峻剂。肠结不通如果不因热盛伤津,是因气机突然被阻,传导失常而呈腹痛便秘,则以痛、呕、胀、闭为其特征。气机阻滞,传导失常,津血流通受阻,诸证由是而生。

根据五脏六腑宜通与气血津液宜通之理,此证急宜泻下通肠,流通气血。方中大黄、芒硝能促进肠道蠕动,泻下通肠;枳实、厚朴宽肠理气,协助芒硝、大黄开其闭结;疏畅气机的枳实、厚朴与活血的大黄相伍,又能流通气血,令腑气得通,胃气顺降,气血调和,诸证自解。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大黄的成分有大黄酸和鞣酸等。具有泻下作用的大黄酸不耐高温,煎煮时间过长,泻下成分即遭破坏。证实了仲景于方后注明枳实、厚朴先煮,大黄后下的煎煮法是非常可贵的用药经验。

【应用】仲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用此方共二十九条,再经历代医家不断补充,展示了本方在不同疾病中的多种用途,五彩纷呈,令人目眩。今择古今几种不同用法以飨读者,学者若能细为揣摩,将会从中获益,开拓视野。

1.《伤寒论》说:“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腹满一证,有气滞、血瘀水停、食积之分,此证只言腹满而未及其他,当是气滞使然,按照常法,行气即愈。但从病人自觉“腹满不减,减不足言”,或因医者已用理气之方而满仍不减观之,此证当是肠道传导阻滞而生胀满,一般理气之方不能胜任,故将苦寒泻下之方变为导滞宽胀之法。方中厚朴用量最重,配以枳实,有较强的行气宽胀功效;再得增强肠道蠕动的大黄、芒硝,宽胀之功自非常方可比。展示了大承气汤的另一用途。

2.《金匮要略》说:“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著席,脚孪急,必齿,可与大承气汤。”挛急兼见胸满口噤,显系阳明实热导致热盛伤津,筋脉失养,用此方泻下荡热,令热去津回,挛急现象庶几可解。这种治法,属于急下存阴。

3.又说:“人病有宿食,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有宿食,大承气汤主之。”“脉滑而数,实也。此有宿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宿食停留,若用消食化积之方不能收效,即可根据“中满者,泻之于内”的治疗原则,用此方下其宿食,荡其积滞。暴饮暴食而呈胃脘急痛,尤宜投此。这种用法,体现了导积下行的导法。

4.又说:“下利不饮食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下利,脉迟而滑者,实也,利未欲止,急下之,宜大承气汤。”“下利,脉反滑者,当有所去,下乃愈,宜大承气汤。”“下利差,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以病未尽故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上述五条均以下利为主证。下利何以反用承气泻下?因为此证是因胃肠积滞引起传导失常,只有使用下法去其积滞,恢复胃肠正常传导,利才能止。何以知道此下利是因积滞引起?从下利而兼不欲饮食,或按之心下坚,或脉见滑象,或至次年同季节复发知之。下利而用通下,体现了“通因通用”的治疗法则。

5.又说:“产后七八日,无太阳证,少腹坚痛,此恶露不净,不大便,烦躁发热,切脉微实,…宜大承气汤主之。”此证前阴有恶露不净的少腹坚痛,后阴有地道不通的大便秘结,并且兼见烦躁发热,自非一般活血方法所能胜任。此方芒硝、大黄有泻热荡积与活血逐瘀之功,前后兼顾,可谓合拍,体现了泻下逐瘀法。

6.此方又治热厥之偏于腑实者。《仁斋直指方》谓:“热厥者,初病身热,然后发厥,其人畏热,扬手掷足,烦躁饮水,头汗,大便秘,小便赤,怫郁昏馈,盖当下失下,气血不通,故四肢逆冷,所谓热深则厥深,所谓下证悉具见厥逆者,此也,与大承气汤。”展现了此方泻下荡热,通调气血之功。

7.此方亦可用于肠痈而兼便秘苔黄脉实之证。肠痈是由气血凝聚于阑尾部分,郁结化热的病变,以右下腹部疼痛为特征,当从泻热逐瘀论治,若苔黄有津,是血瘀津阻,当用大黄牡丹汤泻热通腑,活血行津;若苔黄而燥,是津伤之象,可用此方泻热通腑,行气活血,但应随证加减,疗效始著。

8.胆腑热结亦可借用此方,盖芒硝、大黄能清热利胆,枳实、厚朴能疏利气机故也。虽可借用,终不若大小柴胡汤的结构完善。

9.发狂、神昏、谵语而有阳明腑实证者,可用本方加减治疗。阳明热盛,热从少阳三焦攻冲于脑,以致神乱发狂或神昏谵语,用此方苦寒泻下,导热下行而神志可复,此即所谓釜底抽薪之法也。

10.对于急性单纯性肠梗阻,急性阑尾炎,急性胆囊炎,胆石证,有便秘苔黄脉实者,可用本方加减。综合上述,本方有行气宣痹,导滞逐瘀,泻下荡积,急下存阴,通因通用,泻下荡热,利胆通腑等多种用途。通过本方苦寒泻下,可收泻热、通肠、行气、活血、荡积、利胆之效。

【化裁】

1.甘遂通结汤(经验方)

甘遂末1g (冲),桃仁10g,赤芍15g,生牛膝10g,川朴15~30g,大黄18~24g (后下),木香10g,水煎服。适用于重型肠梗阻,肠腔积液较多者,有泻下、行气、活血、行津之功。体现通里攻下法则。

2.十全苦寒救补汤(《广温热论》)

即本方加黄芩、黄连、黄柏、石膏、知母、犀角(现以水牛角代)。治温毒发斑重证,不省人事,口开气粗,舌现黑苔者。为泻火解毒,两清气血之法。是泻下法与清热解毒、气血两清法同用的配伍形式。

【歌括】

枳朴硝黄大承气,苦寒峻下效非凡,

阳明腑实痞满坚,燥结除时自然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