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上西征的蒙古兵,他们征服的方法比屠杀更残暴

 颜梦竹 2020-02-05

蒙古兵几次西征,每征服一地都要屠城,不管男女全部杀光,有的地方只留下女性,男人杀光。不只是蒙古兵有这种行为,其它国家间的战争结果大致都如此,战败国的男性要么被杀光,要么沦为奴隶,女性则被当作战利品分掉。

不只人类是这样,就连动物也是如此,雄性要么战死,要么把所有雌性留下来,自己逃命,真是太血腥残忍了。男权社会,第二性是财产,是有使用价值的物品.这话虽然残酷,却是事实!

为什么呢?因为蒙古军随骁勇善战,但人数不足,无法承担过多的兵员损耗,而且也不足以应付日后的统治和有效管理。所以,蒙古人利用屠杀造成的恐怖,来击垮对方抵抗的勇气。残暴可以激起强烈的抵抗,但超越人性和底线的残暴,则很容易摧垮对方的信息和勇气。

所以,蒙古人采取了一种比屠杀更残暴的做法,那就是屠城。只要抵抗,不分男女老少全部杀光,踏平城池;如果不抵抗,只杀成年男子,女人和小孩留下,工匠留下。这给人带来的恐惧完全击垮了任何抵抗的信心,导致蒙古军未到,全城人已经逃光了。抵抗,你有可能胜利,但谁敢冒灭族的危险去抵抗呢。

(摩诃末仅用十几年的时间就将花剌子模变成一个庞大的大帝国,内心难免有点膨胀,以至于忽略了国内的种种矛盾。

  首先,花剌子模还没有足够的时间将新征服来的波斯和阿富汗土地完全消化,兵力被严重分散。其次,帝国内部矛盾重重。花剌子模的高级将领皆为钦察人,军权完全掌握在同为钦察人的摩诃末母亲手中。

image.png

  摩诃末虽然功勋卓著,但他在很多时候必须听从母亲的命令。他一直想推行中央集权制,然而却遭到了钦察军事贵族的抵制。王权与军权之间关系相当糟糕,蒙古大军压境之时叛徒层出不穷就不足为奇了。

  庞大的花剌子模帝国在短短几年时间就被蒙古帝国灭亡,除了蒙古铁骑骁勇善战外,最重要的还是新兴的帝国内部存在种种问题,并不是国家和国王愚蠢贪婪。

花剌子模有至少50万军队,仅撒马尔罕和乌尔根奇两城,就有22万兵力,还有几十万兵力分塞在全国各处防守。但是这个蒙古人以野战消灭敌军精锐,狠狠挫其锐气,之后攻城势如破竹,很快就兵临花剌子模新都,撒马尔罕。在蒙古军队快要合围撒马尔罕的时候,国王花剌子模沙脚底抹油,留下11万守军就走。攻破撒马尔罕后,窝阔台又带人奔袭乌尔根奇,这次破城后,蒙古人定下规矩:男人杀光,女人当奴隶,但是工匠、小孩可以留下。在这里蒙古人俘虏了超过50万女俘虏,成吉思汗为了赏赐将士们,指着50万女俘虏说:1人挑3个,随便处置。蒙古兵得到命令,纷纷欣喜听从,挑选起了女俘虏。

******************************************************************

《蒙古人征服俄罗斯有多残暴,不到三年俄罗斯全境沦陷》

传说蒙古人的英雄成吉思汗出生时手里握着一滴血 ,他的一生都在征伐中度过, 他给蒙古人民带去了巨大的版图, 也给世界人民带来了灾难。

率军征战俄罗斯的是成吉思汗的孙子拔都,史称蒙古人第二次西征。背景是在蒙古灭金以后,窝阔台为大汗,遵守成吉思汗的遗教,开疆扩土 派遣数路大军,远征诸国。任命拔都为西路军统帅率长子军西征。当时的俄罗斯疆域远比现在的要小,境内陆势低平,北部积雪消融之季,沼泽泥湿,路途艰阻,只有冬季河川封冻,骑兵才能征战驰骋,所以蒙古人选择冬季出兵,总兵力在十万至十五万。蒙古军擅长骑射机动作战,且指挥统一,而俄罗斯各王公番兵还是欧洲式的战阵打法,侧重击剑,在雪地上大兵团移动迟缓。另外俄罗斯各部落之间彼此构怨,相互倾轧,不相和睦,所以为蒙古军各个击破创造了条件。蒙古军先攻破的是布里阿耳,然后包围物拉的迷儿,勒也赞城主幼里向攸利王求援,却遭到拒绝,五天后城破,幼里王战死,俄罗斯的大门被大开。而后蒙古大军长驱直入,又连续攻克克罗姆纳城,勒乐斯城,和莫斯科城。因蒙古亲王阔列在战斗中受伤而死,蒙古人下令将三城人畜全部屠杀,不留活物。几天后,蒙古大军合围物拉的米儿城,要求攸利王投降,守城的是攸利王的两个儿子,坚守六天,城破,两个王子战死,诸王妃及孩童逃到教堂,蒙古人纵兵杀掠,烧毁教堂,所有人都被烧死在教堂里。蒙古人损失最大的战斗是攻克郭尔在斯科城。

国王瓦西里据城坚守,蒙古人战死四千多人,伤两万多人,三位王爷战死。拔都大怒,增派哈丹、不里两军助攻,又打了两个多月,才攻克。随后将城中数万人集中起来全部杀死,血水流满沟渠,最后将俘获的国王瓦西里淹死在血渠里中。

因天气转暖,道路泥泞,蒙古军转向西南,休军屯牧。第二年冬沿着伏尔加河,顿河继续东进。只用了俩个多月将俄罗斯东南诸部族全部荡平。为了避暑,拔都下令休兵,并策划攻取南俄,主要目标就是基铺 。

基铺王是攸利王的弟弟,因为攸利王战死,他乘蒙古人退兵,占领了物拉的迷儿城,承嗣哥哥的王位。没想到,邻国扯耳尼哥王又乘他不在的机会,占领了基铺。当蒙古人再次攻来时,基铺王投降,扯耳尼哥王只能单独抵抗蒙古大军。因基铺是南俄商贸大都会,非常美丽富庶,蒙古主将蒙哥想保全它,便派遣使者进城劝降,结果使者被暴怒的人群杀死。守城主将米海勒害怕蒙古人的报复,弃城逃往匈牙利,然后转走波兰。之后基铺由狄米脱里率领全城人民守卫。十二月拔都集结各路兵马共五十万围攻基铺,战斗民族爆发出最后的血勇,誓死抵抗,他们用开水浇攻城的人,很多蒙古军被烫伤,一位少年蒙古王子战死,最终城池还是被攻破,全城市民包括教士借助高大的教堂和楼台展开巷战,蒙古人艰难推进,最终剩下的人被围困在教堂里,这些人站上楼顶用石头,木头砸,年老的教堂终于承受不住压力,墙崩柱折,一时死者如麻。侥幸受伤未死的狄米脱里被带到拔都面前 拔都赞赏他的忠勇 释放了他 至此俄罗斯全境覆灭,拔都休整大军准备攻击下一个目标 波兰和匈牙利。

#####################################################

蒙古帝国是13世纪由蒙古人建立的元朝以及四大汗国组成的空前大帝国,地域横跨亚欧。蒙古军队在13世纪总共屠杀了约2亿人。史上蒙古帝国的三次西征,将蒙古帝国的铁蹄遍及亚欧。蒙古帝国第一次西征1219年—1224年,成吉思汗率军与花剌子模国进行的一场战争;;第二次西征即蒙古汗国的第二次西征。;1236年—1241年,窝阔台汗遣拔都等诸王率军征服伏尔加河以西诸国的战争;蒙古帝国第三次西征之战 1252年一1260年,蒙哥汗派其弟旭烈兀率领10万大军攻波斯的战争。公元13世纪,蒙古帝国南下入侵中国,用了70多年的时间,先后灭亡了西夏、金国、大理、南宋。

蒙古兵所到之处,会想尽办法把当地人口杀干净。除了残酷的屠杀之外,蒙古兵还焚烧所有粮仓和房屋,就算逃走的平民百姓也只得在冬天被冻死;然后破坏农田和灌溉系统,使得老百姓没有食物而饿死;还用腐烂的尸体污染水源,使得大量人饮水染疾病而病死。

在蒙古帝国横扫亚欧大陆的过程中,在欧洲发动了第一次细菌战,

(蒙古在西征的过程中,各种手段无所不用其极,除了屠城杀俘这些司空见惯的行径外,蒙古人还把另一样更可怖残酷的武器大规模投入战场——瘟疫。

1346年,在蒙古军队兵临卡法城下(现在的乌克兰费奥多西亚),由于攻城不顺,于是用投石机将攻城营地内患瘟疫而死的士兵牧民尸体抛入城内予以报复。瘟疫很快在城中传开,蒙古撤退之后,卡法内的威尼斯人开始回国,也将瘟疫带回国内。1348年,西西里岛上,黑死病爆发。烈性病菌席卷欧洲。此后6年时间,黑死病死神横扫全欧洲,2500万人丧命,约占欧洲总人口的1/3,牧师们以为是上帝降灾,将信徒聚集在一起祈求上帝保佑,结果更是让疫情恶化。有些城市甚至全城无一幸免,变成了死城。给中世纪的欧洲以沉重打击,人口失去三分之一。而中国人口则是从蒙古入侵前的1亿2千万下降到入侵后1393年的6千万,人口少掉二分之一。

但是,瘟疫也给欧洲带来了意想不到的东西,欧洲大量的人口丧失,市民和农民们很乐意把死掉的邻居的土地或商铺据为己有,同时,由于商品价格的腾涨,幸存者也更乐意的从事生产活动。宗教在瘟疫中的无能为力也促使人们开始反思上帝是否存在。参考古典医学著作的医生徒劳无功的医疗措施,也让欧洲人开始走实践探索的道路。

(这是防毒面具的雏形)

蒙古人的军队组织方式,让欧洲君主们看到了新的可行性,并重新开始重视传统步兵的作用,骑兵逐渐被迫退向幕后。蒙古人带来的火药和指南针,一个炸碎了骑士阶级,一个给新航路的开辟提供技术支持。

蒙古在世界上留下的印记其实很多很多,单单亚洲的汗国就有大小十余个,还给全世界留下各种蒙古语转化来的单词。总之,蒙古的入侵给沉浸在黑暗中世纪的欧洲狠狠的一耳光,将欧洲从宗教和封建中的雾霾中猛然惊醒,正是蒙古的入侵,敲松了教会对欧洲思想的掌控,促进了欧洲封建君主的集权趋势,同时预告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发生。蒙古凶狠残暴的战斗方式,也给东欧国家民族留下了“榜样"。更给后世的作家们提供了绝佳的故事题材。

¥¥¥¥¥¥¥¥¥¥¥¥¥¥¥¥¥¥¥

蒙古铁骑三次西征靠的是安息人射箭法。

蒙古人极其擅长一边逃走,一边向后方的敌人射箭。这种战法被古罗马人称为“安息人射箭法”的战法!(蒙古人称这种战法为“曼古歹”)

这种战术的精髓在于一从远距离攻击敌人,二持续不断的攻击敌人,三不给敌人还手的机会。在这种攻击下不论敌人的精神和装甲多么坚强,彻底崩溃只是时间的问题。

当时欧洲骑士大多配备锁甲,虽然近战时十分强大,远程火力却根本无法和蒙古骑兵相比。如果碰上蒙古骑射手,只有作箭靶子的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