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师成才之路(1):齐白石摹古

 伯乐书香小屋 2020-02-05

从《芥子园画传》入手

白石老人自幼就很喜爱绘画,八岁时(1870年)在外祖父周雨若主持的村学里读书,就“性喜画,以练字之纸裁半张画渔翁起。外祖父(周雨若)尝责之,犹不能已”。不久,因为家贫辍学,“在家,以记事账簿取纸,仍旧画画”。

这时,他画画的题材大都是山花和村中渔翁等,最喜欢借外祖父的小说,把上面的插图作为蓝本画人物。

后来年纪较大,学细木工,因选花样,才见到一部残缺不全的《芥子园画传》。《芥子园画传》是中国过去二三百年来学画的教科书,内有山石、树木、人物、花鸟等的画法,照着学习可以明了初步的技法,无师自通。白石对《芥子园画传》非常喜爱,曾拿木工钩花样用的透明油纸蒙在画谱上,一一摹绘。这是他临摹的开始。摹绘一遍,不满足,再摹第二遍,用油纸共摹绘了三遍。

记得我小的时候开始学画,白石老人要我首先学《芥子园画传》,要我照着样子仔细临摹一遍,最好也能像他那样用油纸蒙在画谱上摹绘,老人还打开了柜子,在层层的素材底稿里,竟找到了幼年用油纸摹绘的《芥子园画传》小稿给我看。我还清楚地记得,这十几张底稿勾画非常仔细,一笔不苟,比一般刻本还精彩。老人说,他对《芥子园画传》下过三四年功夫,每一段的主要内容都能大致记得。

《芥子园画传》对白石老人的影响是很大的,是他学传统技法的入门,也是他掌握国画基本技法的开始。当然,这只是入手而已,画家没有写生与创造的功夫,只凭几本画谱是非常不够的。不过白石当时已经能运用从几本画谱中学来的技法,大胆尝试创造了。

图1 鱼 齐白石 二十岁作

白石老人二十岁所画的大鱼(图1),虽然看出是临摹画谱,可是也曾经过写生,所以大鱼也很生动,说明白石老人青年时代已经重视写生了,不过和笔墨遗产还不能很好地结合起来。

白石老人九十一岁时在画上题道:

此幅乃予二十岁时之作,九十以后重见,其中六七十年,笔墨自有是非。把笔记之,不胜太息!

意思是说,二十岁的作品,九十一岁时才又看见,其中经过六七十年的锻炼,笔墨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懂笔墨的人自然看得清楚,同时他对自己由青年到老年的艰苦岁月也十分感慨!

摹古

白石老人在四十岁前后见到的古人作品很多,曾临摹过很多人的作品。

他二十七岁时拜胡沁园①为师。沁园先生是当地文人,能绘画,收藏了很多古今人的作品。他在这样优越的环境里,又有沁园先生的教导,每天观看、临摹古今人的作品,不到一年时间,已经基本上学会了画山水、人物、花鸟和草虫的技法。

图2 山水 齐白石 三十五岁前作

从他三十岁(1892年)左右的作品看,白石老人的山水还停留在《芥子园画传》的基础上,还学了“四王”(清山水画家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的技法,在皴法上、点染上还不生动(图2)。人物就比较有功夫了,当时很受欢迎,有“齐美人”之称,常画“黛玉葬花”之类的仕女人物(图3),用笔很活动,很有费晓楼②的意思。花卉已有较深的造诣(图4),这是因为过去对花卉写生体验较多的缘故。

图3 黛玉葬花 齐白石 三十八岁作

图4 八哥水仙 齐白石 三十二岁作

总起来看这个时期的花卉、人物、山水作品,白石老人受清末湖南当地崇尚工细着色画派的影响很深,笔墨也还处在临摹的阶段,学古人的技法还不能创造性地运用。

白石老人四十岁(1902年)到西安,认识了诗人樊增祥③、文人郭葆荪④等人,观摹了他们收藏的古代名人字画。樊、郭是清末官吏,收藏很丰富,白石老人看到很多从未见过的古代名人作品,真是大开眼界。

这一时期,白石老人见到很多明清大写意的画,仔细观摹,非常喜爱。他临摹学的古人作品很多,最喜爱的有徐文长、陈白阳⑤、石涛、八大、黄瘿瓢⑥、周少白⑦、郑板桥⑧、金冬心⑨等人的作品。明、清画家中,他最崇拜的是徐青藤、石涛和八大山人。他对这几位古人也不是盲目崇拜的,是经过多方面的钻研、长时期的比较之后,有了自己的见解,才钦佩到了极点。他五十八岁在《老萍诗草》中曾记道:

青藤、雪个、大涤子(石涛)之画,能纵横涂抹,余心极服之。恨不生前三百年,或为诸君磨墨理纸,诸君不纳,余于门之外,饿而不去,亦快事也。余想来之视今,犹今之视昔,惜我不能知也。

白石老人认为徐青藤的作品泼墨豪纵,意在形真;石涛的作品笔法简略,意境深邃,都特别值得学习。这个时期他很少见到徐青藤和石涛的真迹,八大山人的作品却见得较多。他认为八大是创造性最大的写意画家,他曾下过很大工夫向八大山人的作品学。老人自己说,他见过很多八大的作品,每张他都能记得很清楚。因为他对每张作品都反复仔细研究过,如怎样下笔,怎样着墨,怎样着色,怎样构图,怎样题识等。研究以后,他还要正式临摹。临摹又分“对临”、“背临”、“三临”。“对临”是一边看着原画一边临摹,主要在吸收笔墨技巧,从外形体会其“神”。“背临”是不看原画一气写成,是根据“对临”的体会,在运用八大的用笔用墨上下工夫。之后,将原画与临摹的作品挂在一起进行研究,如果发现还有对笔墨体会不到的地方,就要进一步“三临”,临到自以为吸取到八大的笔墨精神为止。这张乌鸦作品上面题有“试墨”二字(图5),据老人说,是“背临”八大山人的作品。乌鸦寥寥数笔,笔墨无多,也不着色,能形神兼备,冷眼一看真有八大山人的风神。有时“背临”八大的作品特别写明“背用雪个意”。

图5 学八大山人笔意 齐白石 约五十岁前作

图6 小鸭子底稿 齐白石 七十三岁作

白石老人教我临摹法时说,临摹以前的反复仔细研究非常要紧,一定要看清楚下笔、着墨、构图、着色的特点之后,才能开始临摹。如果是一幅佳作,最好先能钩稿本,永远留作参考。钩留稿本方能体会深刻,长期不忘。

例如他把三十多年前钩的画鸭底稿遗失了,对一般画家来说,底稿遗失是毫无办法的事,但白石老人因临摹的功夫很深,脑子里对这张稿记得清楚,所以仍然能再追画出来(图6),并在画稿上记道:

余四十一岁时,客南昌,于某旧家得见朱雪个小鸭子之真本,钩摹之。至七十五岁时,客旧京,忽一日失去。愁余,取此纸,心意追摹,因略似,记存之。

嘴爪似非双钩,余记明了,或用赭石作没骨法亦可。

他在学习阶段,把古人的作品钩留底稿的很多很多,并在这些底稿上尽量注明浓淡、晕染、形象、比例等小字。例如他在一幅无款的鸳鸯并蒂莲花双钩底稿上(图7),对花瓣、叶、茎和鸳鸯的羽毛都注着密密的小字,“笔墩向这边”、“顺笔”、“笔尖向这边横扫来”、“点外之色似朱砂,少许和墨和黄,欲紫不紫”等。

图7 鸳鸯并蒂莲双钩底稿 齐白石 五十五岁作

图8 鸳鸯并蒂莲 齐白石 六十二岁作

这样对古人的作品反复研究,钩留稿本,然后临摹,自然容易体会和掌握古人的笔墨精神。我们将钩留底稿与他临摹的鸳鸯并蒂莲作品比较,就会体会到临摹绝不是抄袭皮毛,也绝不是追求形式,而是吸收前人的笔墨技巧成为自己的笔意。《鸳鸯并蒂莲》这幅画(图8),是我的朋友指明题材要求老人画的。我是看着老人特地从木柜中找到这一底稿,把底稿放在一旁,一边看着底稿,一边画成的。

我们看老人早年临摹各家的作品很多,但从来不题写“临”、“仿”的字样,什么原因呢?他说:“我是学习人家,不是模仿人家,学的是笔墨精神,不管外形像不像。”意思是说,临摹不是依样画葫芦,不是学皮毛,而是体会传统的笔墨技巧,向遗产学习的不是形式,而是精神,也就是后来老人常对学生们说的“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的道理。

白石老人对绘画遗产的刻苦钻研不仅深,而且广。他注意的不仅是古代的名画家,没有名的画家以及民间工匠的作品都是他学习的对象,这是与一般画家不同的地方。例如他四十三岁时游桂林,见到旅店中有一无名山水画有趣味,回家后立刻默画下来,并且注明:“乙巳(1905年)九月,余尝游桂林,见店壁有此稿,归于灯下背临其大意。”又例如他在一幅画着老人和儿童的小稿上题道:“丁巳(五十五岁)客汉上,有瓷瓶卖者,余见其雕瓷甚有天趣,因戏钩其稿,将付儿辈他日为有用本也。”又例如在一幅画鸭子的小稿上题道:“余尝于友人家(见)铜鸭香炉,通身有神味,非如流俗画家画鸭也。”在鸭子脚下记有“此足踵。此长者中爪,中爪上短者旁爪。足欲蹈未蹈时,两旁之爪向上反,故旁爪在上,中爪在下”。

应该特别强调指出,白石老人是劳动人民出身,又做过长期的雕花木工,所以经常注意吸收民间艺术的营养,向前辈工匠学习富有生活气息的健康格调,融化到文人画的笔墨里,逐渐形成了富有民间特色的艺术。

从以上可以看出,白石老人的绘画能达到这样高深的造诣,除面向生活外,与对遗产的无限尊重并刻苦学习是分不开的。我们不能把临古看成无所谓的事,只有通过临古才能深刻体会笔墨遗产,才能了解数千年来祖先辛勤劳动所提炼出来的技法的奥妙,才能继承这些宝贵的经验,才能进而谈到民族绘画的发挥与创造。

文/胡佩衡 胡橐

节选自北京画院


注释:

① 胡沁园:(清末)胡自伟,字汉槎,号沁园。胡家为当地“士绅”,专事风雅,藏名人书画很多。

② 费晓楼:(清末)费丹旭,字晓楼。当时以画工细人物出名,尤善传真画像。

③ 樊增祥:字云门,号樊山。湖北人。工诗书,清末曾官陕西藩台。

④ 郭葆荪:清末官吏,藏画很多。

⑤ 陈白阳:(明代)陈淳,字道复,号白阳。江苏长洲人。山水花鸟放笔挥洒。

⑥ 黄瘿瓢:(清雍正年间)黄慎,字瘿瓢。福建人。画山水人物,住扬州最久,与郑板桥、金冬心等人被称为“扬州八怪”。

⑦ 周少白:(清末)周棠,字少白,号兰西。山阴人。山水花卉学陈白阳,尤善画石。

⑧ 郑板桥:(清代)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画兰竹,工书法。

⑨ 金冬心:(清代)金农,字冬心。仁和人。五十岁后开始学画,出笔有古拙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