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浒墅龙华寺

 苏迷 2020-02-05
《苏州日报》
2020-02-01 

  张文献

  全国各地的龙华寺众多,苏州地方旧志上有记载的龙华寺,只有浒墅一处。

  道光《浒墅关志》记载:龙华寺,旧称广福庵。宋宝庆年间,由素定禅师如素始建,明永乐五年遭火毁,景泰间僧文昇重建。嘉靖间,司关者户部主事方鹏始修大殿,建楼阁,树范文正公书院,复庵之废地。

  清康熙初,僧秉谷恢复故址,大加修葺。康熙二十三年(1684)第一次南巡,康熙皇帝曾驻跸龙华寺,时有寺僧超揆,通翰墨,呈进《梅花百咏》,遂邀赏赉。随后皇太子赏帑重修,裕亲王赐寺额,超揆本人也应召入都,侍从畅春园;圆寂后赐谥“文觉”,从此龙华寺宗风大振。雍正十二年(1734),大殿倾圮,监院培初募资葺理。乾隆年间,恂如法师募建藏宝殿,装塑佛像,焕然一新;增建仰宸楼,为榷使祝圣习仪之所,再现文觉之盛景。

  时有寓居浒墅的岭南诗人林良铨,与当地文人唱和,有《虎疁八咏》,其中就有《龙华晚钟》之咏。诗人朱日望,有《龙华晚钟》诗云:

  依约寒山夜半钟,龙华萧寺晚钟鸣。粥鱼初静月初上,木叶渐疏风渐清。响落诸天空万虑,敲残尘梦忆三生。蒲团禅板前身事,认取灵光一点明。从以上的记述中,可知龙华寺,以前叫广福庵,清初康熙年间香火鼎盛。然而,嘉靖《浒墅关志》记:龙华寺桥,在浒墅关北。道光《浒墅关志》也记:古银杏,在龙华寺殿前,干枝耸拔,高大特甚,夏时荫庇殿庭,前人曾有题咏等。从中可知,龙华寺应是明代之前就有了,只是不知何故湮没了。正如宋代的《吴郡图经续记》所说:自佛教被于中土,旁及东南,吴赤乌中,已立寺于吴矣。其后,梁武帝事佛,吴中名山胜境,多立精舍。因于陈隋,盛于唐。唐武宗一旦毁之,已而,宣宗稍复之。唐季盗起,吴门之内,寺宇多遭焚剽。钱氏帅吴,崇响尤至。于是,修旧图新,百堵皆作,竭其力以趋之,唯恐不及。郡之内外,胜刹相望,故其流风余俗,久而不衰。民莫不喜蠲财以施僧,华屋被邃庑,斋馔丰洁,四方莫能及也。寺院凡百三十九,其名已列《图经》。今有增焉,考其事迹可书而《图经》未载者,录于此。至于湖山郊野之间,所不知者,盖阙如也。又有寺名见于传记,而今莫知其处者,如晋何点兄弟居吴之波若寺。又故传唐有乾元寺,戴达之宅也。宴坐寺,张融之宅也。又有龙华、禅房、唐慈、崇福、慈悲、陆乡数寺,皆建于六朝之间。而龙华、宴坐之额,乃陆柬之书,今莫见之矣。

  可知,湮没于湖山郊野之间的寺院众多,其中也包括龙华寺,而且,龙华寺的题额还是大名鼎鼎的陆柬之书写的。陆柬之(585-638),唐朝吴县人。武周时期宰相陆元方的伯父、虞世南的外甥、草圣张旭的外祖父。官至朝散大夫、守太子议郎。尝书头陀寺碑、急就章、陆机文赋、龙华寺额、武丘东山碑等。

  由此说明,唐宋时期,处于苏州城外的龙华寺还是存在的,并且始建于六朝,只不过,没有明确记述在什么地方罢了。

  近阅元人贡师泰的《玩斋集》,其中有三首诗,直接写到了浒墅龙华寺。

  一是《游浒墅龙华寺》

  偶到龙华寺,因同半日留。禅林将结夏,客路尚如秋。众树绿偏静,一花红更幽。最怜高岸柳,容易系行舟。二是《龙华寺赠栢庭上人》辛夷花落满闲庭,药径斜依翠栢屏。白日山门无客到,老僧自诵法华经。三是《过浒墅广福寺留题》几人饮散阊门外,落日蒲帆独自开。偶向龙华寺前泊,一株高柳记曾来。尤其是第三首《过浒墅广福寺留题》诗,不仅写到了广福寺,还提到了龙华寺,说明龙华寺与广福寺是同时存在的,只是两寺相邻而异。广福寺应是旧志中所说的广福庵。元朝,还有一位僧人诗人释善住也写了一首《广福寺》诗:

  步入松门一逕斜,小桥南畔是田家。讲经老宿多遗骨,屋外远山才半青。过眼荣枯荒圃草,到头聚散野池萍。余生但愿身长健,杖策时来对翠屏。龙华寺,广福寺,原本是两座寺院,历经岁月的沧桑,让后人的记忆中融合为一了。到了民国年间,龙华寺仅有屋舍二十间,寺田廿二亩,如今仅剩古银杏、碑文、基座等。然而,对于“龙华晚钟”的记忆,却一直留在浒墅人的心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