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论书法之大行与细谨

 唐渠居士 2020-02-05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语出『史记』,意思是做大事情不必顾虑细枝末节,讲大礼不必讲究小的礼让。这其实是个哲学问题,与矛盾论的核心观点一致,内涵十分宽广,就比如书法的学习,也同样适用。


浅论书法之大行与细谨

书法美学中包括两个最基本的观点。一是大致趋同。二是同中求异。在书法学习的前半程,就是要趋同,要学圣贤学经典,比如二王行书、唐楷、怀素张旭的草书,通过学习去交古人、知法度、师其技、入门庭。而在书法学习的后半程,就是求异,要在大同中写出不同。书法历史中不可能允许存在两个王羲之。

书法中的大行,就是大气魄、大手笔,不求公式化、程式化,允许狂野粗犷,也包容雅致风流。好书法排斥“印刷体”,千篇一律的字再工整,也没啥看头。真正的书法爱好者,肯定不喜欢去看电脑字库的印刷体,也不喜欢看形形色色的今人临摹之作,喜欢看原创,特别是从来没有看过的好书法。

浅论书法之大行与细谨

书法艺术的传承賡续,也应秉持这句哲学观点,鼓励书法人去“大行”,甚至可以不顾细谨。我们看米元章,看黄山谷,用“细谨”的眼光看,有的字可能是歪歪斜斜的,有的点画结构似乎明显“出轨”,按常理甚至可以说是“败笔”,但正是这些粗野粗犷,正是这些大行不顾细谨,反而成就其大艺术。

浅论书法之大行与细谨

楷书以工为妙,这个“工”就有些细谨的意思,书法中的细谨也是非常需要的,当然,大行兼故细谨是最理想化的,但现实中能够真正兼顾的、尽善尽美的并不多。而为“细谨”所羁绊约束,放不开手脚而终为“字匠”的事例多难胜数。因此,在对待细谨的态度上,一定有把握好分过,细谨要顾,亦不可太过强求,否则极易入食泥之窠。

浅论书法之大行与细谨

抱庸浅谈。插图为抱庸硬笔习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