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米诺·怀特:造物主的低语和微光

 zdjphoto 2020-02-05
米诺·怀特的作品,充满着意味深长的象征和隐喻。他不断在东西方宗教文化和哲学中寻觅精神支撑,而摄影成为了使这些精神支撑变得依稀可见的方式。
 
 
米诺·怀特经常用来形容摄影的关键词是“等价物”(Equivalents),也就是说,照片是一种象征或隐喻的等价物,可由此映照出世界的形而上,形而上者谓之道。他有一个著名的观点:严肃摄影师的理想应该是从有形之物看到无形之物来创造视觉感受,前者指事物是什么,后者指事物还能是其它什么。

 
怀特自述道:“我总是在寻找图像,具有精神特质的图像,这意味着得像一个孩子看待事物那样充满新鲜和惊奇的感觉,这也意味着一个成年人,必须循环,再次作为一个孩子,去看见新鲜和更深意义上的奇迹。
 
 
怀特的摄影创作涉及到了一系列的兴趣:图像的形式属性、二维图像中固有的几何抽象、对象的精神含义、对早期艺术的呼应。
 
云幕低垂下的谷仓,闪烁粼粼波光的海浪,奇峰嶙峋的荒野,冷月映照着的残壁,漾影斑驳的山坡,怀特很善于运用光线效果使图像具有特定的暗示力量。他的所有作品是对存在意义的探究,通过独到的冥想式思维活动展开其自省的视觉旅程。
 
 
约翰·萨考夫斯基曾如此评价怀特的作品:“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照片完美精确,我们仍不能十分清楚哪些对象被他描绘了,石头、冰、古老的骨头、干枯的树枝、木化石,或其它什么,我们不能确信这些景物就在脚下,或在天上,或在墙上,然而很明显,展露在我们面前的是大自然真实而令人生畏的现实——不可逆转、不可调和的矛盾塑造了我们世界的面貌。
 
 
受到著名灵修师乔治·葛吉夫理念的熏陶,米诺·怀特断定,天地无垠,可以通过摄影来认识永远存在但永远向我们隐藏起来的神秘寓意,造物主的低语和微光,他的摄影观和这个定义紧密相联。怀特不赞成照片只追求记录性的描摹,他觉得更应该去进行意念的生成和领悟的喻示,从接受性视觉印象走向积极性视觉表达,所以,摄影是对世界的百感交集。
 
 
作为声名显赫的巨匠,米诺·怀特发掘、丰富和提升了摄影艺术的内涵,而同时,他还被公认为影响深远的杰出导师。1946年至1953年他任职旧金山的加利福尼亚美术学院期间,创立了美国第一个艺术摄影系。他还通过与众不同的方法,教诲和提携了许多年轻有为的摄影师,保罗·卡普尼格罗、杰利·尤斯曼和罗杰·莫汀就是其中的代表,尤金·理查兹大学毕业后也曾跟随过他。
 
米诺·怀特告诉学生们,学习摄影的目的,始终是如何专注于作为一种体验的图像,对事物的终极体验是察觉到它们背后的东西,这并非完全做得到,但这样的瞬间在时空中是可能存在的。如此真知灼见,既是对学生的有益启示,也是他自身的思维核心和实践准则。
 
 
米诺·怀特(Minor White)
 
1908年出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的明尼阿波利斯,1976年在波士顿去世。早年在明尼苏达大学主修植物学,撰写诗歌,1937年开始摄影创作。1942年在波特兰艺术博物馆举办首次个展,后应征服兵役,战后就读于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在Meyer Schapiro的指导下学习美学和艺术史。1952年,他和安塞尔·亚当斯、芭芭拉·摩根、纽霍尔夫妇等人创办了《光圈》杂志并长期负责编辑事务。1953年至1956年担任乔治·伊斯曼之家博物馆馆长。他还先后在加利福尼亚美术学院、罗彻斯特理工学院、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摄影,1970年获得古根海姆基金,出版了多部论著,作品被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美国国家美术馆、普林斯顿大学、芝加哥艺术学院、保罗·盖蒂博物馆等机构收藏。


我踏入摄影界已十多年

干三件事:评论、策展、出版

公号是新领域,是理想的分享平台

一如既往,努力做好

姜sir影

点击关注我

共享摄影新生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