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物质的全息本质

 智能人做超人 2020-02-05

        一个人从一出生就受到条件的制约,因为他居住的环境完全是物质性的,人在这种外界条件的影响下逐渐长大,所有的看法都是在物质世界的基础上形成的。现代科学的研究,在从前大家理解的基础上,揭露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事实。

        今天,我们综合了各方面的文献,对物质的全息本质的关系研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综述,概括了目前国内外一些学者的研究和视角,希望能供相关领域的人士参考。但所综述的观点并不全面,也不能完全代表我们自己的科学观点,敬请知悉。

        我们从外界获得的所有信息,来自我们的五种感官。我们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鼻子闻到的,舌头尝到的,手触摸到的组成了我们所知道的这个世界。人从一出生开始就依赖这五种感官,这是我们能知道外部世界的缘由,这些感官也是我们感知的唯一途径。

        但有一些科学家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所有物质都具有全息的本质。每个基本粒子的存在,电子、光子或中子,都是与宇宙中其他物质和能量相互作用的复杂结果,包括过去和未来存在的物质。与所有其他粒子的辐射交换组成了每个粒子周围的能量图像。

        这个能量图像可以看作是空间和时间的“四维”全息图。某些物理试验中的发现确认了这个观点。德国科学家曾做过一个研究引力基本原理的大型试验(Geo600试验)对这个“革命性的观点”表达了支持——物质是全息的。

        在这个新观点中,真空能量具有一种结构,每个物理粒子都维持这样一个结构。物质如果没有真空能量的全息图支持就无法存在。根据俄罗斯研究者的研究,这种一直被忽略的能量形式就是挠场(torsion field),它在真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很有可能等同于所谓的精微能量。

        在光子产生时,就会产生这种能量,它能够长期存在于真空中,并承载着影响其他物理过程的信息形式和结构。它在火花击穿(放电)的临界值及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也是克里安摄影术和气体释放显像技术(Gas Discharge Visualization,简称GDV)所捕获的辉光图像中详细信息的产生原因。挠场一直被认为携带着引导生长的全息图像基本信息,并且组成了辉光的物理基础。

这个新的理解解释了克里安摄影术的作用为何如此重要的原因。

        康斯坦丁·科罗特科夫(Konstantin Korotkov)博士和玛丽娜·沙杜丽(Marina Shaduri)博士在实验中展示了克里安放电技术能够展示生物体形状和健康情况的详细信息。沙杜丽的工作显示这些放电可以产生生物体本身的三维图像,包括内部器官的详细图像。科罗特科夫则认为,这种图像包含了关于健康情况的大量信息。

        科罗特科夫认为“结构水”可以产生与普通水差异很大的特殊克里安图像,虽然结构水在化学上等同于正常的水,但它会受到治疗师或磁铁的精微能量影响。火花击穿图像能够捕捉水中细微的内部变化。这是什么原因呢?

左图为坐骨神经痛的生物全息摄影照片,该图像通过GDV克里安照片技术拍摄。右图为同样部位的解剖学简图。(来源:Marina Shaduri博士)

        原因有两个。首先,水中的分子具有一种自旋模式,组成水分子的基本粒子中就存在这样的模式,而这不仅能反映出单一的水分子,还可以反映出水分子簇或复杂的分子,使水能够记录下更复杂的自旋模式。如果由于与其他化学物质接触,吸收了其他挠场,这个模式会进行加强。此外,从彼得·加里耶夫(Peter Gariaev)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真空本身可以维持挠场模式。在所有情况下,这些挠场和自旋模式的产生都是精微能量对物体进行“充能”的部分体现,并且会影响到物质的GDV图像。

左图来源于Marina Shaduri博士的网站,通过GDV克里安照片技术拍摄。右图为同样部位的解剖学简图。

        如果与高压高频的克里安场进行作用,火花击穿现象会受到物质中的自旋和挠场模式影响,而此处的物质正是水。所以,科罗特科夫的GDV设备中产生的克里安图像就能够用来分析能够揭示挠场能量的全息模式。沙杜丽的研究工作中展示了这样的成果。如果通过用激光照射DNA,就能将长期存在的持久模式施加在真空中。这个模式能够改变真空的物理性质,并可以维持很长时间。(Gariaev,2002, 2007; Poponin, 2002)

        这些模式也会影响物体外部的挠场模式。在所有情况下,围绕在物体周围的真空能量模式都是由辐射交换决定的,从而维持了每个物体的特殊形式。这种全息模式使得治疗师能够远距离对病人进行影响,而物体周围的能量模式也可以通过全息聚焦过程来读取。

        正如之前的文章所说:从全息的观点来研究生物对信息的接收、加工、存储与再现,一方面可以加深对生物体本身的认识,另一方面可以从生物体的全息性质中得到启发,为各个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因而此类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Shaduri M. Secondary holodiffractional radiation of biological systems[J]. Kybernetes, 2005, 34(5):666-680.

Korotkov K G. Method of diagnosis of human organism: US, US 20050014998 A1[P]. 2005.

Bankovskii N G, Korotkov K G, Petrov N N. Physical processes of image formation during gas-discharge visualization (the Kirlian effect) (Review)[J]. Radiotekhnika I Elektronika, 1986, 31(8):625-643.

Chiabrera A E, Bianco B, Moggia E, et al. Recent Advances in the Biophysical Modeling of Radiofrequency Electromagentic Field Interactions with Living Systems[M]// Wireless Phones and Health. Springer US, 2002:135-16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