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好题共享】衡水中学四调题

 hjh2004 2020-02-05

高考结束后,几位同学相约去青海西宁的青海湖旅游,计划6月12日在图中黑马河镇看日出。读图,完成1~2题。

1.查询得知当日某地()昼长为14小时,该日青海湖黑马河镇日出时间约为北京时间   

A.5 : 00        B.6 : 00       C.7 : 00     D.8 : 00

2.当地牧民忠告他们观日出时需穿厚衣服或者羽绒服,而此时北京早已穿着短袖夏装,导致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纬度位置         B.大气环流        

C.民俗文化         D.地形地势

逐渐走向北极,就会发现树木愈来愈小,愈来愈稀,最后完全消失。这时,矮小的灌木、多年生禾草、地衣、苔藓则占据了优势,这是北极地区一种极端环境下的生物群落。卫星图像显示,从俄罗斯西伯利亚到芬兰一带,该生物群落已有局部变成了森林。据此完成3~5题。

3.该生物群落所属自然带为  

A.苔原带           B.温带草原带       

C.冰原带           D.亚寒带针叶林带

4.该生物群落的植物常具有大型鲜艳的花并呈杯型,其适应环境的主要功能是  

A.收集大气降水         B.获取更多光照

C.抵抗冬季寒冷         D.吸收地下水分

5.导致该生物群落局部变成森林的主要原因是   

A.人工播种         B.降水减少         

C.气候变暖         D.冻土增厚

       永泰古城,现址在甘肃省景泰县寺滩乡,坐落于寿鹿山、老虎山前倾斜的冲积平原上部,山中蜿蜒而出的水磨口沟距离古城仅有2千米。永泰古城修筑于明万历三十六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附属设有火药场、草料场、磨坊、马场等机构。20世纪50年代,永泰古城有居民1 300多人,城外草原繁茂,目前人口锐减到100多人。据此完成6~8题。

6.明朝修建永泰古城的主要目的是   

A.作为开垦基地            B.牧民防御风雪

C.防御少数民族入侵     D.防治土地荒漠化

7.影响永泰古城选址的主导自然因素是 

A.水源    B.地形       C.土壤    D.牧草

8.导致永泰古城目前人口锐减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落后         B.生态恶化         

C.交通不便         D.移民戍边

       人类活动切碎了野生动物栖息地,在破碎的栖息地间修建的“走廊”称为野生动物通道,如“绿桥”(图1)等。班夫国家森林公园(图2)的野生动物通道结合当地气候、水文特征并与植被、地形融为一体,有效降低了人类活动的干扰。据此完成9~10题。

9.“绿桥”上面一般会种上高大的乔木和低矮灌木草本,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为食草性动物提供食物                 

B.削弱过往车辆光线和噪声

C.绿化美化“绿桥”景观                 

D.保持“绿桥”的水土

10.班夫国家森林公园“绿桥”所种植乔木的主要类型最可能是  

A.常绿硬叶林      B.常绿阔叶林       

C.针叶林             D.落叶阔叶林

       林地内树冠的多少影响森林对降雪的截留效果和融雪过程。下图示意某地不同林下积雪厚度变化状况。据此完成11~13题。

11.该地最可能位于 

A.大兴安岭        B.青藏高原         

C.黄土高原        D.四川盆地

12.与落叶松人工林相比,云冷杉常绿原始林

A.降雪量大        B.积雪消融快       

C.枝叶繁茂        D.多大风

13.与林外空地相比,林地的水文意义主要在于

A.增加融雪量        B.减少融雪量       

C.降低汛期水位    D.缩短汛期长度

    南非位于非洲最南端,有“彩虹之国”的美誉,其东、南、西三面被印度洋和大西洋环抱。读图,完成14~16题。

14.与西岸相比,该国大陆东岸年降水的多少及原因是    

A.多;地处东南信风迎风坡,暖流增湿    

B.多;地处东北信风迎风坡,暖流增湿

C.少;受副热带高气压影响,寒流减湿    

D.少;位于盛行西风背风坡,寒流减湿

15.南非南部沿海渔场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河流径流汇入        B.上升补偿流       

 C.大陆架广阔           D.寒暖流交汇

16.该国南部的好望角因风浪较大,被称作“好望不好过”,其风浪最大的月份是  

    A.1月        B.4月     C.7月      D.11月

        人口重心是人口分布在地理空间上的表现,其演变反映了区域人口数量的空间变化过程,即由于地区人口增长和地区间的人口迁移,拉动人口数量平衡点的变化。下图为1984-2013年中国人口重心演变图。据此完成17~18题。

17.1984-2013年中国人口重心演变能反映出

A.能源资源开发导致人口重心移动加快

B.户籍制度变化导致人口重心移动缓慢

C.地区经济差异导致人口重心移动加快

D.计划生育政策导致人口重心移动减缓

18.2010-2013年中国人口重心移动可能是因为  

A.河南省人口出生率降低                

B.四川省务工人员回流增多

C.江苏省人口老龄化加剧               

D.湖北省自然增长率降低

粮食虚拟耕地指粮食生产过程中占用的耕地资源,即将地区间进行的粮食交易看作是相应的耕地交易。目前我国粮食虚拟耕地流动存在“北土南运”的趋势,由于生产相同数量粮食时,粮食输出地实际占用的耕地多于粮食输入地,造成了耕地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据此完成19~20题。

19.我国粮食虚拟耕地出现“北土南运”的原因是 

A.北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农业机械化程度高

B.南方地区农业发展水平较低,粮食产量严重不足

C.北方地区耕地集中连片,适合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D.南方地区可用耕地面积狭小,不宜进行粮食生产

20.“北土南运”会降低耕地粮食生产效率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南北方    

A.耕地资源分布不均                    

B.水热条件分布不均

C.农业技术区域差异                    

D.人口分布空间差异

4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格尔木河发源于昆仑山,是格尔木市的母亲河,其流域分布如图1所示。某研究小组在格尔木河流域8 600平方千米的研究范围内对地表覆盖类型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同时发现格尔木河流域近年来降水增加,地下水水位上升,整体生态环境持续好转,这为格尔木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材料二  格尔木河流域地表覆盖类型及面积变化图(图2)。

材料三  格尔木河流域植被分布密度(图中植被多少代表密度大小)与地形地貌关系图

(图3)。

(1)说出格尔木河流域原生植被覆盖的特点并分析成因。(4分)

(2)近年来格尔木河流域河流面积减少,地下水水位反而上升,分别分析其原因。(6分)

(3)说出格尔木河流域植被高覆盖率集中分布的空间位置并分析形成原因。(4分)

4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每年春季,太平洋海域5亿多条大马哈鱼开始洄游到北美西海岸(从加利福尼亚一直到阿拉斯加)的江河溪流产卵繁殖,沿海地区尚存世界最大的温带雨林。大马哈鱼在北美西海岸最远可以沿河上溯3 200千米,它们要迎向瀑布,跳过陡坎,逆流而上,越过浅滩,到达产卵地。洄游途中许多大马哈鱼成了北美棕熊越冬的主要食物来源。大马哈鱼的洄游是把森林和海洋联系起来的唯一外链条,它们生于淡水,长于海洋,在海洋,它们获得了成长所需的各种养分,又重返“故乡”。下图为大马哈鱼淡水流域分布区位置示意图。

(1)与同纬度欧洲西部相比,分析北美西海岸温带雨林分布较广的自然原因。(4分)

(2)指出弗雷泽河径流量的季节变化特点。(4分)

(3)氮元素是树木生长的重要元素之一,该雨林区80%的氮元素来自海洋。分析氮元素由海洋到林木的迁移过程。(6分)

(4)棕熊冬眠之前必须储存足够越冬的能量,其主要来源于大马哈鱼。试推测棕熊在河流何处可以大量捕捉到大马哈鱼,并分析其原因。(4分)

答案:

一、选择题

1~5:BDABC      6~10:CABBC

11~15:ACCAD    16~20:CCBCB

二、非选择题

46.(1)特点:原生植被覆盖率低;植被覆盖率有所增加。(每点1分,共2分)

成因:格尔木河流域年降水量少,气候干旱,植被覆盖率低;格尔木河流域年降水量有所增加、地下水水位上升,导致该流域植被覆盖率有所增加。(每点1分,共2分)

    (2)乃吉里和格尔木水电站多年来对格尔木河的截流调控,导致河流面积减少。(2分)

流域内年降水量增加,雨水下渗、地下水水位上升;原生植被覆盖率增加,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涵养水源的作用;位于洪积扇上的水电站拦水蓄水,增加了水分下渗,使得地下水水位上升。(每点2分,任答2点得4分)

    (3)分布位置:洪积扇前缘或湖积平原南部。(2分)

    原因:湖积平原南部地区位于格尔木河山前洪积扇前缘,地下水埋深较浅;土壤颗粒较细,保水能力强;部分地区有地下水渗出,沼泽密布,植被茂盛。(每点1分,任答2点得2分)

47.(1)这里有高大的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山脉对盛行西风抬升作用强,降水多;冬季高大山脉阻挡了陆地冷气流侵入,气温较高。(每点2分,共4分)

    (2)季节变化大;有春汛,夏季径流量最大,冬季径流量小(为枯水期)。(每点2分,共4分)

    (3)洄游鱼类在海洋中生长,洄游至内陆;产卵、死亡、分解,将氮元素释放到水中;水中的氮元素再通过水循环和陆地食物链进入土壤,被林木吸收。(每点2分,共6分)

    (4)河流的浅水区:浅水区大马哈鱼游动速度慢,水浅有利于棕熊站在水中捕捉;陡坎处:大马哈鱼洄游受阻,数量多。(每点2分,共4分)





编发:刘洋




研学吧助力寒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