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老的齐长城!

 海曲上人 2020-02-06

基于地缘优势,几次探访齐长城遗址,登临城下,抚摸历经两千多年孑然屹立的古城墙思绪万千。

1、千里古长城

关于齐长城的修建时间,历来有着很多争议,多倾向于齐长城的修建年代约为前685年-前645年之间,而秦长城修建于前461年-前409年,两者相差约200年的时间。齐长城修建之初是为了防止楚国北上入侵,同时又为齐桓公称霸中原提供了屏障。

春秋战国时期,存在许多长城,除齐长城外,尚有北方燕赵长城、魏长城、楚长城。是战国时期最为宏伟的一段长城,迄今已有2400年的时间跨度。目前保存最好的是莱芜境长度约为5.7万米的城墙。

齐长城从古济水岸边到黄海之滨全长618.9公里,史称“千里长城”。途经济南、泰安、淄博、莱芜、潍坊、临沂、日照、青岛8市共18个县市区,蜿蜒起伏在1518座山颠之上,是由城墙、关隘、城堡兵营和烽火台等构成的一个系统、完整的军事防御工程体系,城墙是齐长城的主体建筑。其构筑特点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用险制塞,这是由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齐长城城墙的主要构筑形式分为土筑、石砌、土石混筑和山险墙四类,每一类都独具特点。石墙有的沿山脊砌筑,多数建在山脊外侧,外侧看上去很陡险,便于御敌,内侧较平坦,便于守卫巡逻,如:莱芜境内的齐长城。有的山脊外侧悬崖峭壁即可险阻御敌,更有以崇山峻岭重叠无法攀越的天险,无须筑城墙。而在易受侵犯的特别重要地段则修筑两道城墙,加以重点防御。

古老的齐长城!

2、奇匠夺天工

齐长城的建筑特点根据当地地形各有差异,属于石砌类城墙。当然这是与当地地形、土质以及自然地貌相关联的。

首先,该地属于山区,地形崎岖陡峭便从根本上决定了该段长城的石质构造,此外,该段山岭多产青石,也便成了齐长城最为直接的建筑材料。城墙依山而建,就地取材,一方面不仅增加了其本身的防御效能;另一方面也大大减少了人力物力。再者,青石石质坚固不易被风雨侵蚀,故而历经2400多年依然屹立。在城墙建造过程中全系干垒,不加任何黏结填充物,即是体积较大的青石块也是相互咬合构建而成,够砌成高大坚固的城墙。

观察发现,莱章遗址段长城建造的地表分布着较深厚的红土壤,该土质粘稠牢固,是极其优良的建筑材料,前几年该地区畅销的建筑材料——红砖,就是用这种红色土壤烧制的。

“莱章遗址”的石城墙并非完全修筑在山脊顶,而选在山脊面对敌方一侧陡坡上,开挖少量土方,垒成1—2米厚的单面石墙,石墙与山脊之间填土或碎石,形成外侧城墙高六、七米,内侧墙高仅1—2米的居高临下之态势,收到易守难攻并且省工节料之效果。

古老的齐长城!

3、风霜镌凄冷

齐长城在古代有着战略防御价值,在今天除了具有历史文献的作用外,对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也存在着重要作用。

在中国民间传说中著名的“孟姜女哭长城”就是发生在齐长城身上。青石关南19公里处的望夫山,是因哭倒长城的孟姜女北眺夫婿而得名,为莱芜十大名山之一。

另外,历史上著名的锦阳关就在莱芜段遗址,锦阳关,位于娘娘庙村北,又名通齐关,是齐鲁南北要道上的重要关隘。据有关史料记载,锦阳关原为石发碹拱形门,门上方的青石上阳刻 “锦阳关”三个大字。关上平台四周筑有垛口,平台上有关帝庙,内彩塑数尊。锦阳关于1938年日寇侵华时毁于战火,关址现为莱芜至章丘公路占用,旧址早已不复存在,现在屹立的是前几年根据记载修筑的关卡,其况味同残存的石墙相比已大相径庭。

历经2400多年的风风雨雨,“莱章遗址”虽然耸立,但正如人到暮年难免有摇摇欲坠之感。前些年的人为破坏对齐长城“莱章遗址”造成的毁灭性的破坏,沿遗址攀登而上,在处于山脚的城墙只剩下乱石堆切的地基,上部的垛口及瞭望口早已不复存在,坍塌的城墙石被当地农民垒砌石堰或作他用,有的地方甚至被彻底清除,形成了一个大缺口。此外,在对周围几个自然村的走访中发现,当地许多居民的住房也有以拆迁长城所得的石块修建。

近年来,当地政府开始实施保护,同时进行相应的旅游开发,或许囿于保护理念和经费等原因,其措施不尽人意,对古城墙的修补完全失去了原有的况味,使其风貌和价值大打折扣,颇为遗憾。新建的城墙也与坍塌的城墙开始衔接,但是今天钢筋混凝土质的关口,与2400年前的城墙看上去怎么也难以达到和谐。

古老的齐长城!

4、临关沐晚晴

“齐长城”知名度不高,当地人来来往往鲜有人登临观摩,加上这几年破坏性的修复,古意尽失,颇为遗憾。

古老的齐长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