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文王伐密筑灵台,3000年后灵台没了,幸好有青铜器博物馆

 阡陌躬耕 2020-02-06

周文王伐密筑灵台,3000年后灵台没了,幸好有青铜器博物馆


旅行作家尼玛次仁

02-05 09:32优质原创作者


灵台在陇原边缘地带,是甘肃省距离西安市最近的一个县。其名字来自“周文王筑台伐密”。上世纪,灵台出土过大量青铜器,由此证明西周时期这里人口稠密。然而,登上灵台荆山顶俯瞰县城,却看到灵台是个狭窄闭塞的山沟沟。


灵台县东北侧是陕西长武县。泾川流过的地方形成一条通道。长武,长久用武之地。在西安建都的几个王朝都将长武看得很重要,它就像关中西边的大门。而灵台地形略高于长武,与长武形成犄角之势,守护京畿。(图:灵台博物馆藏)


(灵台博物馆藏)


于进入农耕文化的周朝来说,主要防御的敌人是北方游牧民族。他们居无定所,行踪不定,善于劫掠,且战且走,很难应付。在灵台这个狭窄的地形布重兵,可以逸待劳。(图:灵台博物馆藏)


“周文王伐密须且筑灵台”发生在公元前1057年,据县志记载,古灵台用黄土夯筑而成,顶上只有一张席子大小,坐北朝南,依山面河,台上长着一颗大柏树。后世流传灵台标志性特征是“一柏一个墩”。


古灵台在民国时期被修筑营房的驻军夷为平地,如今取而代之的是荆山下周苑内象征性一座翘脚飞檐的楼阁。内部是个小型博物馆,两侧廊道上镶嵌了很多石碑,镌刻着历代名人字画。


自夏朝起,灵台县境内就有一个地方政权——密须国,他们是黄帝后裔“姬姓”建立的,拥有可以代表商王征讨天下的“密须鼓”。尽管周当时已经很强大,但密须国没有拥护周,还向泾川一带的阮国、共国发起战争。于是周文王听从姜太公建议,先暗中联合阮、共国,然后大军压境。结果,尚未到达,密须国内部已顶不住压力,发生了兵变。大臣们将密须国王五花大绑献给了周文王后投降。自此密须国灭亡。


为了巩固这次胜利,周文王筑灵台举行祭天仪式,告慰天下,宣扬周的威德,表明伐密行使的是天子的权力,并敦促其他方国尽快归附。(图:灵台博物馆藏)


灵台博物馆在荆山半山腰,与灵台相邻。馆内庞大的文物数量和分量是甘肃同级博物馆的佼佼者。展品内涵是灵台的扩充,由于体量非常大,划分出四个区展示。


博物馆展出大量的青铜器,最大展厅内还原出一座西周墓坑,里面有精美的潶伯、爰伯以及一幅车马,显出墓主人生前的贵族身份。馆内四部分内容,其中一半用来描述西周时期的文物。这一方面说明西周是灵台文化最盛的时代,也意味着出现了文化断层。


纵观灵台历史,也仅出现“周王伐密筑台”这一台重要的历史事件,紧接着到周幽王执政,犬戎杀进关中,西周就灭亡了。东周时期,秦国管理着关中和陇原,周王也搬到洛阳去了,之后争夺天下的焦点常发生在中原一带。而此时农耕民族也认识到“筑城”是防御游牧民族的劫掠的好办法,灵台的人口也纷纷向内迁往肥沃的平原地带,久而久之灵台亦成了文化荒漠。


灵台再一次热闹起来的时代是西魏(公元535年―556),《佛国遗珍》展厅里的精美石雕佛像阐述了这一历史背景。西魏和西周之间隔着秦汉魏晋,这一千多年农耕民族以汉人为主的生活领域不断向西向北扩张,但同时,从西边来的文化与物资也不断进入关中,形成了一条交流通道——丝绸之路。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东西文化、民族大融合时期。游牧民族也感受到了农耕定居的好,纷纷从关外向内迁徙,于是胡汉杂糅,文武合一,他们同时带来信仰和生活习惯。灵台也建起了很多寺庙,开凿佛像以及壁画石窟盛极一时。


在这之后很快到了盛唐。西安成了天下最大最繁华的城市,唐的疆土扩展到了中亚。盛唐从西魏、北周、隋进化而来,其核心力量来自关陇贵族集团。此时灵台因紧扣丝绸之路要道泾川,又迎来一段繁荣期。


和整个西部衰变原因一样,灵台随着海上丝绸之路开通而落寞。现在的高速公路也直接从长武修到泾川,绕过了灵台。若不是被那个3000年前的事件所吸引,会完美错过这里。然而正因文化断层和僻静,久远的地名、古迹得以保留完好。


作为土生土长的西安人,到甘肃平凉来玩,仍然对古迹最感兴趣。这里比西安还老,像回了老家。灵台人的口音、饮食起居和关中人没啥差别,但因为人稀,自然环境好,更容易感受到历史事件的紧迫感。灵台算不上辉煌奋进之地,却清晰记录了两次历史变迁,对短做一日停留的旅人来说,绝对是一道文化大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