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性与本性——《我们的父辈》观感

 稻读公社 2020-09-22

剧情简介:

1941年,德军准备入侵苏联,德国男青年Wilhelm和他的弟弟Friedhelm响应希特勒的号召应征入伍,即将奔赴前线。女青年Charlotte立志为国家服务,成了一名女护士,也将前往战场救助伤员。女青年Greta美丽活泼,歌声动人,她希望有朝一日成为一名女歌星。她的情人是一个犹太人Viktor,他是一名裁缝的儿子。五人是最好的朋友,他们在启程的前夜载歌载舞,喝酒庆祝,约定圣诞节再相聚。

分离之前,他们都是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分离之后,他们的命运便和这场战争紧紧联系在一起。对于这一辈的德国人来说,这是他们的父辈、他们的母辈对于这场战争的记忆。

文 | 韩建飞

凭这土得冒泡的片名,很难想象是部如此出色的二战片。三集的定位有些尴尬——或许是部最短的电视剧、或许是部很长的电影——但并不妨碍其成为一部经典的影视作品。

演员并不帅靓,但相对于国产片而言更像真人:脸部有瑕疵、性格有缺陷——形象却因此更丰满。

五位主人公是同一条街上长大的朋友,他们充满纯真的理想和浪漫的激情。

汉姆兄弟响应纳粹德国的号召,参军加入了征服苏联的战争。出征前他们组织了一场party,坚信不到一年便可胜利回到柏林重聚。

英勇而最有前程的哥哥威尔汉姆带着弟弟上了战场,却被日渐恶劣的气候、久拖不决的战争和每况愈下的局势消磨了斗志。他在一场没有希望的战斗中逃生,躲在废弃的木屋中被德国宪兵抓住,以逃避战争罪判了死刑,后缓刑被迫从事类似于“三光”政策的战地清理,战争末期杀死变态的上司逃回了柏林。

暗恋哥哥的夏洛克加入了战地护士,为祖国贡献青春和热血,某种程度也是并肩战斗。当得知其得力助手是犹太人时,一边遭受着良心的谴责一边将她出卖。事后一直过意不去的她为了救助新助手而错过了后撤的车辆,战地医院很快被苏军占领,他们展开了疯狂的报复,而苏军首领之一正是被她出卖的得力助手。曾被出卖的助手却选择了宽恕。

弟弟弗雷德汉姆是个聪明纯真的反战人士,对局势颇有预见性,对人性很有洞察力,预言战争会逼人暴露最丑陋的一面。常因不愿参加战斗而被战友歧视。在多次战斗中看着身边的战友一个个倒下,终于成长起来成为了战斗英雄。最后在柏林保卫战时,为了给临时征集的娃娃兵展示战争的无情和死亡的残酷,促使他们投降以保全那些幼稚而热血的性命,他面对苏军的枪炮展示了最后一次冲锋,血泊中的恐惧终于使娃娃兵清醒过来。

犹太人维克多是个世家裁缝,在女友格里塔的帮助下逃离了柏林——其实被骗往集中营,途中碰上了反犹的波兰游击队,参加了抵抗德军运动。后来为了释放一列车犹太人而暴露身份,被游击队驱逐。不料遇上了前来扫荡游击队的弟弟弗雷德汉姆,此时的弗雷德汉姆已经过战争的洗礼,成长为一名强悍而冷血的士官。弗雷德汉姆将枪口对准了维克多,却射杀了他背后的德军指挥官。

格里塔为了爱情,出卖自己成为了秘密警察队长的情人,换取了维克多的“自由”,同时也成就了自己的事业。她在战地慰问演出时,经历了战争的残酷与局势的转变,个性强烈的她回到柏林后因散布反动言论被情人逮捕。战争临近结束,情人让她签署拯救过犹太人的证明以保全自己的性命,她却骄傲地选择了尊严而被枪决。

每个人的命运不尽曲折坎坷,最后相聚只剩三人,战争的尘埃落尽,透过沾满灰尘的酒杯,是破旧的世界,噩梦初醒往事如烟——却非尘烟而是生死一线的硝烟。人生又该启航,活着总有希望。

许多影视剧只能塑造一位主角,超过三位就很难把握了,而该剧在短短三集中演绎了五个人的故事,情节铺排、穿插、停顿恰到好处,每近高潮再做切换——就像善于交际的主人招待客人,游刃有余地让每人交谈甚欢。

对这段历史和战争有兴趣的人而言,更吸引人的是场景和道具的精准复原,以及战斗场面的真实性,冰雪、沼泽、灰尘、破旧、断垣残壁,人们面对战场和血腥时的恐惧、邪恶、矛盾。战术表现可圈可点:利用地形的攻防,冲锋时的交替掩护,战场失误招致的伤害:譬如烟火招引的轰炸、脱离隐蔽招致的狙击等等,细节展现都非常专业。

没有光鲜的包装,情节的起伏跌宕都基于对历史的复原和人性的刻画。最经典的是人性的塑造,从本性到人性、又回归本性——亦或反之——从人性到本性又回归人性。如弟弟弗雷德汉姆所言“战争会逼人们暴露最丑陋的一面”,但人又会有善和美的一面,每个人都隐藏和展示着人性的两面,随着环境转变而不停切换。

非得找点缺点的话,这是部反战题材的影片,因为“政治正确”的限制,对德军的装备和战斗力表现得不够突出,或许英雄主义的场面和情节会更具冲击力。但人性的转变、本性的回归却更易引发人的思考而更有持久力。

相对国内的影视剧——这一对比不由悲从中来。我们的影视作品走出国外的很少,能在外营利者更是鲜寡。影视产业历来是经济领域的大蛋糕,更是文化领域的重要指向标。国内票房市场世界居首,但全球票房排名的电影从来轮不到中国——总之国人是只花钱而不赚钱,要赚也只能赚自己国人的。与高技术、高精密材料仪器一样,影视文化产业也被发达国家垄断和收割。

我们的编剧、导演经常脱离历史和生活,演员沉不下去,只油头粉面化妆得毫无瑕疵,连衣服都整洁簇新——哪怕破旧也像刚剪磨出来的——都像去参加盛宴的嘉宾,到处充满雕琢的痕迹。许多国产影片中看到的往往只是演员,而非表现的人物;场景道具都是以现代人的眼光去想当然地布设,漏洞百出;情景的发展常在意料之中、情理之外,于是出现了无数神剧、闹剧。

或许他们以为观众发现不了问题、或许觉得观众不该太较真。

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信息化程度的普及,人民的文化程度、知识结构、思想境界都有了巨大的飞跃,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当代的许多编导演员,却早已没了“我们的父辈”那一代的敬业精神。

所谓戏如人生、人生如戏,影视作品和产生其的社会环境又何尝不是如此?

粉饰掩盖、过度修饰、脱离现实,其实也反映一种社会现象,影视制作的背后也充斥着浮夸和急功近利。一方面急于表现、急于展示成就、渴求超额的回报;另一方面积累不够、上下前后不顾周详、脱离群众实际需求。于是不惜耗费大量精力物力去掩盖问题、过于展现不切实际的完美。但积累的问题却迟早会爆发,“最丑陋的一面”迟早会暴露——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在这充满竞争的时代,不知我们何时才能拍出这样的作品?何时才能在国际影视文化界取得该有的地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