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是《敌后武工队》作者,曾担任武工队长,三次负伤,部下零阵亡

 读万卷书破万里 2020-02-06

冯志,原名冯禄祥,1923年7月15日生于直隶省静海县(今天津静海县)一个贫农家庭。他自幼父母双亡,只在本村小学上过4年,11岁时就辍学务农。全面抗战爆发后,15岁的冯志参加了八路军,被分配到冀中第九军分区政治部,给建国后担任中央党校副书记的伍辉文同志当了警卫员。

长期坚持写日记、写读书心得

在担任警卫员期间,冯志了解到,伍辉文8岁时就给地主放牛,十几岁就当红军,从没上过学,论学历还不如自己。但现在他却拿起笔来就能写,而且文章写得很漂亮。于是有一天,他忍不住问伍辉文:“首长,怎么才能写出一手好文章呢?”伍辉文告诉他:“要一边打仗,一边学习,只要肯钻研、肯用心,就能做到文武双全。”

这一番话让冯志十分感慨,从此开始更加积极努力地学习文化知识,虽然条件艰苦,依然坚持读书,写心得、记日记。在此期间,伍辉文给了他很大的启发和帮助,不但四处帮助找书,在冯志办机关墙报时,还帮助一字一句的修改稿件,耐心讲解需要注意的内容,使冯志的文化尤其是写作水平得到很大提高。

参加武工队,深入敌后开展对敌斗争

后来,冯志在冀中第九军分区政治部历任班长、排长、剧社社员、文工队长等职务。1942年5月1日,侵华日军纠集5万余人,由华北驻屯军司令冈村宁次亲自指挥,对冀中抗日根据地发动了疯狂的“拉网”式大扫荡,使得原本人烟稠密的冀中地区变成了“抬头见岗楼,迈步登公路。无村不戴孝,处处起狼烟”的人间地狱。

面对鬼子猖狂、汉奸遍地的复杂形势,为了针锋相对地开展斗争,军分区决定组建一支精干的敌后武装特别工作队,深入敌占领的区域开展斗争,这也是全国各抗日根据地最早出现的敌后武工队之一。冯志闻讯,积极报名参加,于同年8月被选拔任命为武工队第1小队队长。从此,他带领队员们拔炮楼,杀鬼子,除汉奸,惩恶霸,机动灵活地运用打击敌人,被老百姓称赞“敌后神八路”。

残酷的斗争经历令他产生写一部小说的念头

在浴血战斗中,冯志三次负伤,左锁骨在与敌人拼刺刀时被挑断,左手食指被扎残,头部、胸部也都中过弹,但由于他的机智勇敢,其率领的小分队虽然屡立战功,却没有1人牺牲。1944年,敌后武工队圆满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冯志也被调到了冀中第3纵队前线剧社工作。

虽然离开了敌后战场,但在敌后武工队期间的一幕幕时刻冲击着冯志的心,始终觉得“如果不把这些都写出来,在战友们面前似乎欠点儿什么,在祖国面前仿佛还有什么责任没有尽到,因此心中时常内疚,不得平静。”尽管利用战斗的间隙,他先后创作发表了一些短篇小说,如反映武工队员护送干部过铁路故事的《护送》、反映惩办汉奸侯扒皮故事的《打集》、反映攻克保定南关火车站故事的《化袭》等,但写一部长篇小说,详细系统记述敌后武工队生活的想法始终萦绕在他的心头。

小说历经5年终于问世,受到读者好评

1947年冬,冯志进入华北联合大学中文系学习深造,毕业后于1949年调任新华社河北分社记者。新中国成立后,冯志又调到河北人民广播电台,历任编辑记者、科长、文艺部副主任等职。文学写作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他在工作之余开始了筹划已久的创作。到1956年,30余万字的《敌后武工队初稿完成。

1958年11月,《敌后武工队》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隆重推出,与广大读者见面,因为这部书的情节真实感人,故事跌宕起伏,人物鲜活生动,传奇色彩浓厚,一经面世,立即得到了广大读者好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