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你的家乡,蝙蝠的方言是什么?都快来了解一下吧

 天地任逍遥耶 2020-02-06

坐标:山东兰陵,蝙蝠俗称:燕贝胡子(音译)。老辈人说是老鼠偷吃盐变化而成的。

在你的家乡,蝙蝠的方言是什么?都快来了解一下吧

蝙蝠,古时又名仙鼠、飞鼠。虽然会飞,但蝙蝠其实是哺乳动物,四肢和尾部之间有膜相连,常在夜间飞翔,捕食蚊、蛾等昆虫。

在你的家乡,蝙蝠的方言是什么?都快来了解一下吧

鲁迅《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中有这样一段话:“有的是因为我看过几本古书,所以相信我的,有的是因为我看过一点洋书,有的又因为我看古书也看洋书;但有几位却因此反不相信我,说我是蝙蝠。”乍看之下,这“蝙蝠”二字着实令人感到费解。反复品读、分析之后,我猜想“蝙蝠”在这里大概是有“不伦不类”之意吧。因为蝙蝠像鼠又像鸟,却非鼠也非鸟,而“我”呢,读古书也读洋书,却不专读古书又不专读洋书。这样来看,“蝙蝠”一词倒用的蛮生动呢。 人们常常喜欢在蝙蝠的长相上做些文章。

《伊索寓言》中有《蝙蝠和黄鼠狼》的故事:有一蝙蝠先后被仇视鸟类和仇视鼠类的黄鼠狼逮住,它随机应变,因其似鼠又似鸟的外形,分别谎称自己是鼠和鸟,最终得以保全性命。

在你的家乡,蝙蝠的方言是什么?都快来了解一下吧

唐代无名氏《玉泉子》中的故事更有意思,使人忍俊不禁:一个叫裴勋的人与其父饮酒。其父令飞盏(即行酒令),酒行到谁处,便描摹其人相貌。父调侃裴勋道:“矮人饶舌,破车绕楔,裴勋十分。”裴勋长相平平,其父以此揶揄。裴勋饮酒后回复道:“蝙蝠不自见,笑他梁上燕,十一郎十分。”原来裴勋之父排行十一,故称十一郎。其父闻此飞盏,“怒笞之”。尽管招致一顿鞭笞,但裴勋的直率,着实令人绝倒。

其实中国人更喜欢把蝙蝠形象用作纹饰。在中国传统的装饰艺术中,蝙蝠的形象被当作幸福的象征,习俗运用“蝠”、“福”字的谐音,并将蝙蝠的飞临,结合成“进福”的寓意,希望幸福会像蝙蝠那样自天而降。

在你的家乡,蝙蝠的方言是什么?都快来了解一下吧

不过各地叫法虽不尽相同,但大体都以蝙蝠的外貌和习性为切入点。具体说来,蝙蝠在北京话里叫“燕么虎儿”,这一叫法类似于管壁虎叫“蝎了虎子”。在太原叫“夜壁蝠”,大概是因为蝙蝠多活动于夜间,又常挂于壁檐上,类似叫法还有扬州的“壁蝠子”。而在临沂叫做“檐目蝴子”,可以理解为屋檐处的大飞蛾。在其他地区,与之类似,却又迥然不同的一种叫法为“檐老鼠”,这种将蝙蝠与老鼠联系起来的称呼的应用范围极其广泛,在湖北、四川、江西、湖南等地都能听闻此种叫法。另外还有一些比较特殊的叫法,如厦门和潮州的“蜜婆”,温州的“皮翼”,福州的“琵琶兜壁”等等,不一而足。 在你的家乡,蝙蝠又叫做什么呢?

最后我只想问那位吃蝙蝠的大哥一句:您会飞了吗???

如果喜欢本篇文章不要忘了评论收藏转发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