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疫情之下,这个特殊战场不能被忽略

 昵称m5Gu5 2020-02-06

戴上心理口罩

新冠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还在发展。

截至2月5日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累计报告确诊病例28018例,累计治愈出院1153例,隔离治疗26302例(其中重症病例3859例),累计死亡病例563例,现有疑似病例24702例。

对普通人而言,疫情期间,手机上纷繁复杂的信息不断涌入,有暖心的有悲伤的、有提气的有愤慨的,但少有能让人情绪平稳的;

对于医患及其家属而言,与疫情接触最近、身处抗“疫”中心,恐惧与焦虑、信心与勇气并行于心,其感受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这场抗疫战中,心理健康作为一个特殊的战场不能被忽略。

戴上“心理口罩”比想象的更重要


近日,有网友给中新社国是直通车留言:继续这样封闭下去,担心心理健康门诊会人满为患。

北京仍在营业的商家门口均已贴上“未戴口罩,禁止入内”的告示。(张文晖 摄)

小区在封闭,出行在管控,一夜之间卖空的双黄连口服液,口罩、酒精、消毒水还在断货中……焦虑的情绪持续蔓延。

在由微医集团、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中国健康管理协会、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联合发起的“微心战疫”心理援助公益项目上,截至2月3日18:00,完成焦虑测评47909人次,结果显示43.5%求助者有焦虑状态。

常见咨询问题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类:

1、有发热、咳嗽、乏力、胸闷等症状,但是不能确诊,内心感到恐慌;

2、家人有人确诊感染肺炎,但是无法住院,在家中隔离,不知如何应对;

3、家人是一线医护人员,总是担心他们被感染;

4、一线医护人员、管理人员、安保人员,总担心自己防护不够;

5、疫区居民,不敢下楼,不敢出门,但是需要买菜、遛狗、看病,感到困扰;

6、非疫区居民身体不适,知道不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也不敢去医院,害怕交叉感染;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全国心理援助联盟秘书长吴坎坎表示,疫情蔓延下,病人和家属所经历典型心理状况有否认、愤怒、讨价还价尝试说服自己,约5%至10%的人会在事件发生一个月后可能发展为创伤后应激障碍,甚至伴有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等。

战胜疾病不仅要靠医护人员的专业治疗,还需要患者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

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委员会主任刘正奎对中新社国是直通车记者表示,汶川地震之后,大家陆续接纳了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是继生命救援、物质援助之后的第三大救援体系,而此次肺炎疫情也引起了人群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特别是恐慌情绪还在蔓延,必须要全力应对,防止引起不必要的二次伤害。

国家卫健委此前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亦指出,为减轻疫情所致的心理伤害,各地应针对不同人群实施分类干预,及时识别高危人群,积极预防、减缓和尽量控制疫情的心理社会影响。

隔离病毒,别隔离爱


从健康人到确诊患者,从熟悉的社会生活环境到被隔离的密闭空间。病患的情绪通常都会产生极大地波动。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社会心理服务专委会秘书长祝卓宏指出,隔离的环境,病痛的折磨,使患者的孤独感愈加突出。患者依赖于医务人员的照料,并把恢复健康的希望托付给了医务人员,但医生护士不可能时时陪伴,这样就更加重了孤独感。此外,治疗期病情的波动会极大地影响患者的心理。

对于此类人群,刘正奎建议:保持跟家人的联系沟通很重要,病人应对治疗进展知情,不然的话会产生不确定感等负面情绪,影响治疗。

祝卓宏表示,除了保持人际联系、激发内在力量。还应正视疫情信息;适度活动、情绪宣泄。此外,营造安全感也很重要。

他建议,尽管疫情依然很严峻,存在很多未知的风险,但是通过积极关注,可以帮助自己重建安全感,可以更有力量地面对与疾病的这场“战斗”,缓解疾病带给自己的心理压力。

而作为最一线的医护工作者、医疗管理人员,他们所面临的精神压力远远高于常人。

他们由于与患者近距离接触,使自身有更大风险罹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还可能面对的经验不足、不被理解等压力,以及与亲人分离和担忧亲人等痛苦。都致使医护及相关工作人员有着更高的风险出现情绪方面的困扰和心理方面的危机。

对于此类人群,祝卓宏建议,医务人员可以相互支持、鼓励,积极自助,学习自我关爱的知识,听取与心理健康相关的音频、视频,有效管理情绪,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提升工作效能。“医护人员应该学会接纳自己的工作能力和表现,做力所能及的事情,避免过度苛责自己,只要尽最大努力去救治患者,无论成功与失败,都应该坦然面对,保持心态平和。”

不出门,生活也可以很精彩


当前全国多地已延迟上班、上学,专家再三强调,少出门。

那么,在此期间我们应该如何消磨时间,又不至于虚度光阴,情绪消沉?

国家卫健委建议,公众应维持规律作息,丰富生活,平稳心态。保持正常的作息规律,适度睡眠,吃好三餐,多喝水,坚持适度、适合自己的体育锻炼活动。

充实生活,做一些让自己感到愉悦或者有兴趣的事情,比如听音乐、看书、与家人朋友聊天等,或者在家办公、学习、做家务等。掌控自己的生活节奏,有利于保持平和的心态。

必要时要进行自我心理调适,摆脱负性情绪,注入正能量。

一是认识到出现负面情绪很正常,接纳这些情绪反应,不指责埋怨自己;

二是学习放松技巧,通过科学渠道学习深呼吸放松技术、冥想(正念)技术等,帮助平复情绪,缓解焦虑。

刘正奎特别提到,随着疫情发展,社交大量减少,社会支持较弱的人群更容易受到影响。最典型的是独居的人,特别是老人,他们不熟悉微信等即时沟通工具,又不能下楼跟其他人聊天,更需要家里人的支持。

祝卓宏特别强调,传染病暴发的确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压力,甚至造成心灵的创伤,产生一定的消极情绪是十分正常的。即使发现自己出现了一些平时不常出现的心情,也不必视之为洪水猛兽,不必对此有过多的心理负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