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乌托邦之梦

 昵称BbprGMTQ 2020-02-06
2011年有部电影叫《命运规划局》,百度百科上的剧情简介是这样:影片讲述了一对情侣如何摆脱既定的命运,追求自己幸福的故事。这简介并不错,但差不多等于剧透和什么都没说。


《命运规划局》的原著是菲利普迪克的短篇小说《规划小组》,不管是电影还是小说,都可以简单的归类于反乌托邦类型。
菲利普迪克,美国科幻小说作家,已于1982年去世。大部分人对于这个名字是陌生的,但是只要提起他的作品,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尤其是来自他的小说和小说创意的好莱坞电影剧本,例如《高堡奇人》、《银翼杀手》、《少数派报告》、《魔鬼总动员》、《记忆裂痕》、《异形终结者》等等,他的《高堡奇人》甚至创造出了一种新的科幻作品类型——错列历史——小说中1945年那场人类历史上最大战争的赢家是轴心国,战争后的世界完全变成了另外一种样子。相比于如此宏大的叙事,《命运规划局》则更像小品,其故事涵义可以简单总结为这样:如果别人给你规划的人生要比你自己想要的人生更加完美更加有实际价值,那么你应该如何选择?


关于乌托邦的空想人类从来就没停止过,柏拉图著名的《理想国》就是一种简单的乌托邦式国度,“乌托邦”一词则是来自空想社会主义创始人托马斯莫尔的文学作品。这种人类思想意识中最美好社会的假设,将人所渴望的美好、人人平等、没有压迫、世外桃源、安居乐业等美好至极的向往,幻化成一种社会理论,试图藉由将若干可欲的价值和实践呈现于理想的国家或社会,从而促成这些价值和实践。简单来说,乌托邦的心理动因来自于人对于完美生活的向往。
乌托邦式社会幻想的另一个来源是机械唯物主义。随着伽利略和牛顿等物理学巨匠对于宇宙奥秘的探索,16世纪的人们逐渐形成这样一种形而上的世界观,即宇宙和世界就是一架精密的机器,人类索要做的是揭开它的运行规律,同时创造出与它相适应的理性而完美的社会制度。
但是乌托邦的关键词——例如完美、设计、遵从等等——从一开始就有着明显的缺陷。巴森在《从黎明到衰落》中说:“乌托邦假定众人时时心悦诚服于理性要求,但乌托邦之所以为空想式,关键正在于此。”简单来说,我们所面对的是有着喜怒哀乐情绪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凡事通过测量计算,按部就班的机器。
就像谁都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但这却并不妨碍烟草业的利润远超几乎所有制造业利润之和的事实。就像世界卫生组织将酒精成瘾定为瘾品危害之首,但是1920年美国宪法第18号修正案——禁酒法案——非但没能使得美国社会更加幸福美满,反而造成黑帮横行、贪污腐化、道德沦丧、犯罪率飙升甚至芝加哥的社会秩序动荡。所以一个很明显的事实是,人类社会的长治久安,往往并不完全取决于实用主义的利益观,所谓冲冠一怒为红颜未必就没有在历史上真正发生过。
也正是因为如此,随着乌托邦而来的反乌托邦不但日渐成熟,而且就今天世界范围内的普遍认知来说,反乌托邦思想的影响可能远远大于理想主义的乌托邦式。文学方面著名的奥威尔的《一九八四》和《动物庄园》,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扎伊尔的《我们》,电影方面例如《楚门的世界》、《发条橙》、《V字仇杀队》等等。而且很多电影主题内核虽然是女权主义、人道主义或者动物保护主义,但是其中或多或少会涉及反乌托邦的价值观。例如《复制娇妻》,这部轻松小品就批驳了追求完美妻子的荒谬结果——由于人本身不完美的限制,最完美的妻子莫过于安装了完美程序的制作精美的机器人。
完美是种噩梦,因为完美意味着停滞,任何完美都必须按其标准一丝不苟的坚持,不可动摇变化丝毫,否则即是不完美,于是完美就是僵化。但是我们所在的这个世界是不存完美、僵化和永恒的,世界因无时无刻的变化而存在,生命的特征也在于变化。在不停的流动、渗透、循环、填补的运动中,一种动态的摇摇欲坠的平衡关系得以建立,我们的世界以及千千万万的物种才得以产生。19世纪以来的进化论学者从直觉上认为:从长远来看,环境就是生物,生物就是环境。沃尔纳德斯基甚至认为:生命是不断更新的矿物质,矿物质是节奏缓慢的生命。那么既然世界的基础就不存在固化的不变的完美,人类社会又怎么可能找到一种理想的、完美的、一以贯之的、永恒不变的、人人必须认可遵循的标准呢?但是,如果不存在这样的标准,那又该以什么为标准呢?
在《命运规划局》里有一个虚构的规划人类命运的机构,这个机构在影片中是个上帝一样的存在。规划局为戴维规划的大好前程是美国总统,但是阴差阳错之下,戴维认识了爱丽丝,对佳人的心心念念使他脱离了既定的人生轨道,这在“命运规划局”来说是一个许哟改正的错误。于是影片就在戴维到底是遵从内心选择自己的未知的人生,还是为了自己和爱丽丝的大好前程听从“命运规划局”安排,这种两难选择中开始,直到奋起反抗,拒绝受人摆布,赢得选择自由而结束。
刘慈欣有个短篇,是说在一个能够预知未来的世界里,人类逐渐走向毁灭的过程。一个能够知道未来的世界,它实际上也是某种乌托邦。乌托邦相信其制度于人类最为有利,要求每一个人无条件遵守其制度要求。且不说这种带有强迫性质的约束不可能为人类的本性所接受,仅就其空中楼阁式的人为制度是否确然最为有利于人类,也需要打个问号。但是如果人类能够预知未来,那么得到的答案就必然是标准答案,于是人类就只需要跟着预言的内容,按部就班就是了。但是在刘慈欣的笔下,这个世界因此逐渐陷入了单调和沉默,色彩、多样性、冒险、探索、选择一概消失,人类的世界越过越贫乏,最终整个世界失去了生命的踪迹——放弃选择就等于放弃未来。
我们的世界是没有乌托邦的,它之所以没有,可能是因为曾经有过的乌托邦都灭亡了,也可能是因为它本身就不可能出现。尽管人类孜孜不倦的寻找终极答案,试图创造完美的世界,但那都建立在一种动态的过程里,它没有最终的不变形态,也不可能有。也许终有一天,当我们这个物种或个体走到尽头,到那时我们才可能回头打量,并告诉自己——这就是了。但是在这之前,一切都是未知的,也正因为未知,世界才能够涵盖无穷无尽的可能性,于是,我们作为一个物种也好,作为一个个体也好,也就才拥有了意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