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抗疫情时期 | 宅家细细品鉴 明代民窑青花松竹梅与儒家思想

 天宇楼33 2020-02-06





【 明代民窑青花松竹梅纹饰艺术与儒家思想研究 】

明代民窑青花松竹梅纹饰艺术审美有着儒家美学思想的深刻内涵,儒家美学思想的主要特质是美善相乐,最高境界就是美善统一、尽善尽美。

松竹梅是古人崇拜的三种植物:松有“意志刚强,风度潇洒”的高风亮节;竹有“筛分弄月,潇洒一生”的品质;梅有“冰肌玉骨,独天下而春”而又不争春的高贵个性。孔子“比德”思想的美学观体现在明代民窑青花纹饰艺术中,运用松竹梅被赋予的文化内涵,构成明代民窑青花松竹梅纹饰独特的审美形式。

▲  |  南宋  |  赵孟坚岁寒三友图

中庸思想对“中和之美”的追求为明代青花松竹梅纹饰提供了系统的理论依据,儒家的礼乐之美也对明代青花松竹梅纹饰产生了重要影响,“礼”是指“有秩序”,“乐”是指一种“和谐”的状态。

明代民窑青花松竹梅纹饰艺术审美理念必须具备礼的精神和乐的精神才算完美。关键词:民窑青花瓷;美善相乐;比德与比兴;中和之美;礼乐之美;纹饰艺术。

【 明代民窑青花瓷 】

明代民窑青花瓷是中国陶瓷史上的辉煌时期,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清新素雅的色调而闻名于世,明代不仅把民窑青花瓷的生产推向一个高峰,而且还使民窑青花审美品味达到最高水平。明代民窑青花松竹梅纹饰是中国古代最高洁的纹饰,也是瓷器上常见的纹饰之一。

松竹梅经历寒冬腊月而不凋谢,被誉为“岁寒三友”,以“比德”的手法来象征君子的文化品格。明代民窑青花松竹梅纹以“中和”思想内涵,体现出儒家思想对民窑青花的影响。

在明代民窑青花松竹梅纹饰文化的塑造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构成了儒家文化思想与青花纹饰文化审美成长的历史,丰富了明代民窑青花松竹梅纹饰文化体系物质层面的内涵。

1 .明代民窑青花松竹梅纹饰艺术“美善相乐之美”的文化理念

明朝洪武、永乐、宣德时期民窑青花松竹梅纹饰艺术体现了儒家文化思想的审美特征,洪武、永乐、宣德时期民窑青花松竹梅纹饰艺术注重美与善密不可分,儒家文化思想审美的最高境界是尽善尽美,首要特征是美善相乐。

如洪武时期青花松竹梅纹执壶,流修长,柄弯曲多姿,盖为宝塔形宝珠钮,流与壶颈之间的连接板作流云状,弯曲的壶柄上,正反两面均绘有缠枝花,这种里外双绘的方法,为洪武时期青花执壶所特有,造型独具特色。

壶身上部绘云间纹,颈绘缠枝茶、回纹及蕉叶纹各一周(见图 1、 图 2)。洪武时期所绘松树虬枝苍劲,枝干挺直秀丽,尤其是其扇形松叶与永乐球形松叶迥然不同,这都表明儒家经世致用的价值理念已在青花瓷纹饰中得到充分体现。

永乐民窑青花瓷常在碗、盘、高足杯的内心画松、竹、梅纹饰。这种纹饰在绘画风格上还较多的保留着元代和洪武青花瓷的特征。一般以实笔作画,笔墨酣畅淋漓。那昂首怒放的梅花,遒劲有力的松枝,挺拔尖峻的翠竹,象征着坚贞和清高的品质之美,使人们从中体会到儒家文化思想的振奋和力量(见图 3、图 4、图 5)。

宣德时期儒家的美学观点是建立在道德教化基础上的。如宣德时期民窑青花松竹梅纹碗内口沿绘一周重十字锦地纹。外壁绘松竹梅纹,以松、梅为主,各分两组,靠近根部为一朵盛开的梅花,梅枝分别向上及左右三出,梅花互生,勾线点蕊,松干苍劲,顶天立地,松针内点外勾。竹纹为倒“八”字形上下排列,构图饱满、穿插有序(见图 6、图 7)。

明代民窑青花松竹梅纹饰艺术审美要想达到美善相乐的境界,就要通过礼乐教化来实现,就要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境界,在这种自由境界中美和善得到统一,从而为明代民窑青花松竹梅纹赋予形象生动的美感形式,使其成为可以打动心灵、陶冶情操的观赏对象。

2.明代民窑青花松竹梅纹饰艺术“比德、比兴之美”的文化理念

正统、景泰、天顺三朝,灾荒频繁、朝野动荡,社会经济受到破坏的同时,制瓷业受到影响而减产,加之缺少文献记载,所以称之为“空白期”。

民窑青花松竹梅纹饰艺术的创作主题以儒家思想为创作根基,将仁、义、礼、智、信等道德理念比附到民窑青花松竹梅纹饰上,在艺术审美的同时体悟道德人格,“君子比德”是明代正统、景泰、天顺时期民窑青花松竹梅纹饰艺术审美的核心理念。

儒家的自然审美观主张以自然美比德于君子的坚强性格,对明代这一时期民窑青花松竹梅纹饰理念和审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见图 8、图 9)。

松竹梅纹饰寓意典故均源于“比德”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高尚人格的象征,也借以比喻忠贞的友谊。“比德”思想是正统、景泰、天顺时期民窑青花瓷纹饰艺术创作的根基。

碗的外壁绘松竹梅纹各两组,苍松主干双勾,隐有填色痕迹。呈“S”形向上及左右伸展,松针扁圆,内点外勾,梅花大朵留白,松针点划分明,富有层次。大朵梅靠近底足,内勾十字花蕊,小朵梅空心簇拥,有宣德遗韵,极为洒脱,竹叶互生,但排列较前朝有变化,大小参差,有摇曳之姿。竹叶上小下大,层层对生,画法写意(见图 10)。

景泰时期民窑青花松竹梅多装饰在碗类器物的外壁或内心,典型特征是松针椭圆,松叶球状,外画内点,或一头圆一头尖,梅干复线双勾,梅花朵小而密,竹干为实心,叶如蒲葵(见图 11)。

天顺时期另有青花松竹梅纹碗内口沿饰一周梵文,松干双勾,内点青花为老鳞。洞石之上有一丛修竹,竹叶繁密,与前朝互生竹叶明显不同,梅枝劲挺,梅花簇拥成团。画法极为随意,以勾线平涂为主。山石形状怪异,梅花互生如串;竹叶拥挤成团,美善祥和的比兴风格十分明显(见图 12)。

3.明代民窑青花瓷松竹梅纹饰艺术“中和之美”的文化理念

明中期成化、弘治、正德三朝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景德镇瓷业生产形势转好,民窑青花开始变的轻巧俊秀,青花色调清新淡雅,这一时期的民窑青花瓷自成一体,成为明代民窑青花发展的第二大阶段。

成化、弘治、正德时期文化就是以“中庸”精神为核心,中庸思想对民窑青花松竹梅纹饰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庸思想具体表现在对“中和之美”的追求。

在明代成化、弘治、正德时期民窑青花松竹梅纹饰艺术审美中表现为追求“人——青花瓷——松竹梅纹饰”的和谐统一,也就是追求民窑青花松竹梅纹饰艺术与自然的“有机”美(见图 13、图 14)。

明代成化时期民窑青花松竹梅器物较多,一般来讲,构图繁密,已有渲染痕迹。如成化时期民窑青花松竹梅纹碗,外壁纹饰构图较满,画面完整,梅枝为一笔点划,梅花勾勒,松针勾染并加点饰,层次感较强,为前朝少见。另有青花松竹梅碗,外口沿下绘龟背锦纹两层,寓意富贵长寿,下绘代表中和精神之美的松竹梅纹饰,这种“中和之美”的纹饰内涵首先源自儒家朴素的自然观(见图 15)

如弘治青花松竹梅纹碗,外壁纹饰中的松针呈扁圆形,松干双勾填色,枝干弯曲。竹干双勾中空,竹叶勾线渲染,时代特征明显。正德时期民窑青花松竹梅纹碗外口沿下也饰以龟背锦纹,腹部绘松竹梅纹。松干双勾,内不填色,松针扁圆。梅花极为简洁,以横点代替,竹干中空,山石以浓青花勾廓,内填淡浅青花(见图 16)。

正德青花松竹梅纹碗,外口沿下绘两周龟背锦纹,腹部绘松竹梅纹,构图仍为弘治时传统方式,两组松竹梅之间饰以山石,但绘画较前朝随意。山石以线勾描,不见填色。松干双勾,松针含混,层次不清。梅花以横点勾描,极为随意(见图 17)。

4. 明代民窑青花松竹梅纹饰艺术“礼乐之美”的文化理念

明后期嘉靖、隆庆、万历三朝政治、经济逐渐衰落,民窑青花瓷的烧制质量有所下降,大部分产品工艺不精,制作较为粗糙,纹饰风格发生了较大的改变。

综观明代晚期嘉靖、万历、天启、崇祯民窑青花松竹梅纹饰文化艺术审美,礼乐相遇相应,亦相友相成,礼乐不能相离。

嘉靖、万历、天启、崇祯时期民窑青花松竹梅纹饰艺术审美理念必须具备乐的精神和礼的精神,才算完美。明末景德镇民窑自由发展的阶段虽然过去了,但留下的业绩却是创造了一个民窑业的空前辉煌时代。

嘉靖青花松竹梅纹盘内绘松竹梅纹,松干挺拔,松针繁密,竹叶倒垂,梅朵较小,勾线填色,绘画较为精细(见图 18)。

如万历青花松竹梅纹罐,通体绘松竹梅纹,梅干极为粗壮,历代少见。大朵梅花五瓣,勾边渲染。小朵梅勾线填色留白。竹枝亦较粗壮,松叶勾描渲染,层次感较强(见图 19、图 20)。

《论语》中孔子说到“绘事后素”,子夏就说:“礼后乎!”乐是素,礼是绘。乐是质,礼是文。绘必后于素,文必后于质。儒家思想认为乐是情感意志的表现流露,礼是行为规范的节制。

天启时期民窑青花松竹梅纹饰绘画放松随意,有明代早期自然遗风。如天启时期民窑青花松竹梅纹方盘,松干双勾填色不准,松针几乎排列成正圆形,松针顶端饰以青花重点。竹叶勾线填色较大,不见竹枝,大朵梅花五瓣,虽绘画不细,但潇洒自然别有韵味(见图 21)。

崇祯时期民窑青花松竹梅纹饰艺术更加自然,崇祯分水技法日渐成熟,使纹饰具有浓淡深浅的层次感,其艺术成就明显高于天启。如崇祯民窑青花松竹梅纹碗,外壁纹饰构图随意,一团松叶居中,细线勾松针,上罩大片青花,左有竹叶、松针,右为竹叶、梅花。勾线填色,写意传神(见图 22)。

5.结语

从儒家文化审美思想与明代民窑青花松竹梅纹饰艺术的关系中,可以看到中国传统青花纹饰艺术博大精深的文化力量,只有不断的自我完善才能使得自然情趣与儒家文化精神相融合。

明代民窑青花松竹梅纹饰艺术既继承儒家文化的思想精髓,又光照社会生活情境,追求时代性创新,明代民窑青花松竹梅纹饰艺术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弘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