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湿邪:不是想祛就能祛除的

 中医知识圈 2020-02-06

大熊

大熊,理工男,从事医疗大数据工作。有幸十几年前结识并师从中医老苗学习中医,自己和家人都成为中医的受益者。

很多人都说自己有湿气,证据是:总是感觉困倦、乏力,舌有齿痕,舌苔厚腻,大便稀溏,或是身体疼痛,等等。
 
如何去湿呢?市面上也流行很多方法,有人用了管用,有人用了并不管用。这是因为,湿邪粘腻,不易去掉。
 
粘腻,首先就像油污那样,黏黏糊糊不容易洗掉;其次,它还可能跟风、寒、暑、火等邪气黏在一起,共同为患,所以我们经常听说风湿、寒湿、湿热、暑湿等,都是不容易治疗的病,在这些病中,湿邪就更不容易去掉了,因为它有帮凶。
 
因此,要稳、准、狠地去湿,就必须弄清湿邪的来路、所居的部位,还得知道它有哪些帮凶。

 

湿邪的基本概念

 
湿邪是长夏主气,长夏是夏季最后一个月,即农历六月,处夏秋之交。长夏之时暑气降低,湿气弥漫,为一年之中湿气最盛的季节。凡是致病具有重浊、黏滞、趋下、阻遏阳气特性的外邪,称作湿邪。重浊是湿的一个特性,就是湿为水邪之类,有水故重,重是沉重,浊是秽浊不清;黏滞是湿邪侵犯人体往往造成各种黏滞不爽的症状,且病程缠绵难愈;趋下是因为水往低处流,同样,湿气和水气侵犯人体,引起湿疹、下肢水肿等下部的症状;湿邪阻滞人体,妨碍阳气运行,故易阻遏阳气。因此,把有重浊、黏滞、趋下、阻遏阳气的性质的邪气称作湿邪。外界湿邪伤人,主要由于气候潮湿,或淋雨涉水,居处潮湿等所致。
 
“外湿”与“内湿”的区别。所谓“外湿”,是由气候潮湿、涉水淋雨、居处潮湿所致。外湿属于外感六淫之一;所谓“内湿”,是由肺失健运、水湿停滞而形成,内湿就是内生五邪之一。外湿属于病因,内湿属于病机。
 

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
 
湿是弥散状态的水湿邪气,湿性属水,为阴邪;湿邪为有形之邪,侵及人体,停留在三焦、脏腑经络,最易阻遏气机,使气机升降失常,引起上、中、下三焦、脏断经络一系列病变。阻滞上焦心肺气机则胸闷;阻遏中焦牌胃气机则院痞胀满、食欲减退;阻滞下焦膀胱大肠气机则小腹胀满、小便淋涩不通、大便不爽。
 
湿邪除了阻遏气机之外,由于湿为阴邪,“阴胜则阳病”,湿邪容易伤人体的阳气。湿邪伤阳气,最容易伤哪个脏的气?湿在五行属于土,是长夏的主气,而长夏属土,在内通应于脾,湿邪伤阳气,在内最容易伤的是脾脏阳气。脾主运化水湿,其性喜燥而恶湿,故外感湿邪,留滞体内,常先困脾。由于脾阳受伤,脾阳不能升清,水谷夹杂而下,会出现泄泻,脾不能运化水湿,水湿不能向下送到肾、膀胱排出体外,会有尿少、水肿的症状。
 
在临床鉴别湿邪的简单办法是望舌苔:凡是患者舌苔见白厚腻的,都是湿邪的典型表现。临床上妇女为什么人到中年之后很容易大腹便便?这就是由于体内新陈代谢慢、脏腑功能减退,不能运化水湿,湿聚在下焦,湿阻下焦。小腹胀满、小便淋涩不畅是由于湿邪阻滞在下焦造成的,但注意这种湿是内生湿邪,不同于这里讲的外感湿邪。
 
2、湿性重浊
 
“重”,即沉重或重着之意。湿性重,是指湿邪为病,多见头重如裹,周身困重,四肢酸困沉重等症状。头重如裹,是说头沉重好像布包裹一样,为头受湿困;若湿邪阻滞在周身则周身困重,湿困四肢,则四肢肌肉酸困沉重。若湿邪困阻肢体关节,则见关节酸重疼痛,固定不移的“着痹”或“湿痹”。
 
联想一下日常生活,一件衣服干的时候非常轻,如果沾上水就很重;目前,肥胖成为“流行病”,肥胖从中医来说,也是体内湿气太重了。湿气重,故身体沉重。因此,减肥要祛湿利水,可以多吃一些陈皮、大腹皮、桑白皮、冬瓜皮、茯苓皮、生姜皮等,即五皮饮加减,有良好的减肥作用。
 
“浊”,即秽浊,指湿邪为病,可出现分泌物、排泄物秽浊不清的症状。如面垢眵多,大便溏泻,下痢黏液脓血,小便浑浊,妇女白带过多,湿疹浸淫流水等。
 
比如,湿浊于上,则见面垢眵多。即晨起眼屎增多,特别黏,面部总像洗不干净一样,灰蒙蒙的;“湿浊下注”则见小便浑浊,像淘米水样:大便下痢脓血、黏滞不爽;或见带下白浊、量多;湿邪侵及肌肤则见皮肤疮疡、湿疹渗水、溃烂秽浊。
 
3、湿性黏滞、弥漫
 
“黏”,即黏腻:“滞”,即停滞。“弥漫”即湿像雾露弥散三焦,无处不到。湿邪黏腻停滞、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指湿邪致病,临床表现多黏滞不爽,排出物或分泌物滞涩而不畅。如湿滞胃肠,阻滞气机,大便后重而不爽,即欲便而排便不爽;湿积为痰,则痰多黏腻难出;湿滞膀胱,膀胱气化不利,则小便淋沥不畅;湿邪内盛,舌苔多黏腻垢滞。
 
二是指湿邪为病多缠绵难愈,病程较长或反复发作,如湿痹、湿疹或湿温病等。临床常见湿疹或者湿痹的患者问“大夫,我的病能尽快好吗?”回答是不能,因为湿的特点就是黏滞,病程就是长,而且好了还容易复发、缠绵难愈。
 
湿性“弥漫”是说湿邪致病具有弥散的特点、无处不到,其病位具有广泛性,内而脏腑,外而皮毛、经络、血脉,均可侵犯。
 
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湿性类水,水性下行,故湿邪伤人,其病多见于人体下部,如下肢、下窍等。《素问·太阴阳明论》说:“伤于湿者,下先受之。”如阴囊湿疹、下肢湿疹、痢疾、淋浊、带下、脚气病等,均系湿邪下注所致。又如临床所见下肢溃疡、下肢浮肿、下肢关节肌肉酸胀疼痛等症,亦多与感受湿邪有关。
 

当湿邪有了帮凶


湿性粘腻,它人缘很好,跟其他邪气都能沆瀣一气,共同为害人体。于是形成了一些更难治疗的疾病。
 
1、风湿
 
一听说风湿,我们就会想到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等,都不是省油的灯。其实,这只是风湿的一种形式。
 
风湿也有在表、在里之分。
 
风湿在表,往往表现为感冒,南方比较多,用九味羌活汤加减治疗,效果很好。如果在筋骨之间,则湿流关节,往往就是风湿性关节炎了。
 
风为阳邪,湿为阴邪,风湿狼狈为奸,不易分开,所以治疗起来就复杂一些。风湿甚至影响心包,导致风湿性心脏病,这就更难治了。虽然难治,但也是可以治的,关键是要找到可靠的中医大夫。
 
2、湿热
 
人体本来是阴阳交抱,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一旦阴阳失和,不能顺利循行,则阳化为热,阴化为湿,湿热交缠,难解难分。
 
如果化湿,用一些香燥、淡渗的药,就会伤阴而生热;如果用清热,用一些寒凉的药,又会伤阳而助湿。因此,湿热也是不好治疗的,颇费拿捏。
 
现代人湿热非常多。主要源于不爱运动、饮食杂乱,熬夜,喝酒等。不爱运动则气血流行不畅,痰瘀集聚,湿热渐生。喝酒或暴饮暴食,也容易生湿热,这种湿热主要在肝和肠胃。
 
湿热在肠胃,人容易腹泻或便溏,拉出来的大便臭秽不堪。这时候,要注意节饮食。湿热在肝,波及整个肝经,人会出现易怒、腋臭、腹股沟或阴部溃疡、瘙痒等。清利肝经湿热,有一个很好的中成药:龙胆泻肝丸。这个药争议很大,有人说长期吃这个,吃出问题来了,其实,有肝经湿热,你才可以用,如果没有,你还长期用,肯定是要受害的。
 
3、寒湿
 
至于寒湿,也可能使人大便稀,不过是腥腥的气味。寒湿还有可能导致身体重痛,如果用热敷就会缓解。
 
这跟人长期大量吃冰镇水果、冰棍等寒凉食物有关,还有可能是长时间居住在阴冷的环境中导致的。
 
4、暑湿
 
暑湿是季节性的,进入夏季,我们能感觉天热了,同时空气中的湿度也大了。
 
到了夏至,就迎来了又湿又热的暑季。
 
暑湿宜芳化,像荷叶、西瓜翠衣这样幽香清润的东西,可以多用。西瓜翠衣就是把西瓜皮削去外面的粗皮,再削去里面的白色部分,保留中间那一层绿色的,可以熬水、煲汤,也可以直接切成丝,当菜炒着吃,清暑效果很好。
 
总之,湿邪一年四季都可能有,外冒雨雪霜露,久居湿地,都可能受湿,这是湿从外而来;缺乏运动、饮食不节,脾虚运化不力,也可能生出湿,这是湿从内而生。
 
湿邪要看它的来路和所处部位去治,不能用笼统的方法。

今日推文到此结束,晚上八点听中医老苗解读此文!


跟着老苗学病因病机


今晚,中医老苗在享泰极会员群解读本篇推文,讲解《病因病机》第5讲——《湿邪:不是想祛就能祛除的》,该节语音课会上架到享泰极会员课商城,供享泰极会员随时反复听。


享泰极学堂由中医老苗创立,在过去的2019年,中医老苗每天坚持在享泰极公益学堂给广大中医爱好者上课,深受好评!

 

中医老苗

中医硕士,家传中医与学院派的结合,热衷于中医的传播和中医疑难病研究。

中医老苗《病因病机》课共22讲的课程。课程的纲要如下:



病因病机(已开课)

1 不生病的秘密:正气与邪气的较量!

2 风邪就是自然界的“风”吗?

3 寒邪——寒邪最易伤人阳气

4 暑邪:暑邪是这样入侵人体的!

5 湿邪:不是想祛就能祛除的

6 燥邪——为什么秋天容易出现咽干咳嗽?

7 火邪——火邪就是天气太热了吗?

8 疫邪——中医看传染病

9 内伤致病——七情内伤是中医认识的心理学

10 饮食失宜——饮食方式和健康状况密不可分

11 劳逸失度——生活太舒服了也是致病因素

12 水湿痰饮——百病皆由痰作祟

13 瘀血——血为什么在身体里流着流着就不畅了呢?

14 病机——就是西医称的病理

15 基本病机——邪正盛衰

16 基本病机——阴阳失调

17基本病机——气血失常

18 基本病机——津液代谢失常

19 内生“五邪”病机——寒从中生

20 内生“五邪”病机——湿浊内生

21 内生“五邪”病机——津伤化燥

22 内生“五邪”病机——火热内生

我们习惯平常看许多养生类公众号的文章来获取知识,坚持了许多年之后,当你面对自己和家人身体问题的时候,你翻遍所有你曾经看过的文章,或者网上查到的各种解决方案,众说纷纭,你就傻了、慌了、对不上号了、没办法了。你就开始怀疑人生,觉得中医好难、好玄呀。

我们平常看到的中医文章,里面提到的只是一个个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需要有中医的基础理论(阴阳学说、藏象学说、气血津液)、经络、病因病机、中医诊法和断法、中药、方剂等知识,才能真正理解和应用。
因此,系统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系统学习各种专病的辨证治疗方法,才能把我们平常看到的中医文章里提到的知识点连成线,连成面,才会明白,为什么治疗肥胖需要从健脾祛湿入手,为什么调理颈椎病可以按摩锁骨下方的痛点……
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能力将看到的知识变成自己的……
因此,我们需要老师带领系统学习中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